新闻
中国节能网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张静:储能产业规模化布局正当时

   2016-05-20 中国电力报3150
核心提示: 近来,储能很火。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大幅度提升、新一轮电改的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快速增长、互联网+智慧能源的提出,都为储能的发展
     近来,储能很火。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大幅度提升、新一轮电改的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快速增长、互联网+智慧能源的提出,都为储能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完善、更加灵活的基础,同时,也促使储能市场逐渐成为刚需的环境。5月11~13日,在“储能国际峰会2016”会议期间,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张静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储能市场环境逐步形成

记者:储能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领域,近来业界有什么大的变化吗?

张静:近几个月,业界能深刻感受到,整个储能产业在进行大规模的布局。之前我们认为,安装1兆瓦、3兆瓦都是很大的量了,现在的布局都上升到十几兆瓦、几十兆瓦甚至上百兆瓦的量级,这的确很让我们吃惊。

记者:国内外有哪些情况让您吃惊?

张静:从全球2016年初的储能应用规划看,美国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规划的1.325吉瓦装机的储能项目绝对是在量级上的先行者,将在电力输配、辅助服务和用户侧方面发挥储能的作用。该项目已经部署415兆瓦,目前虽有一定的困难,但仍旧在跌宕起伏中前进。

全球储能态势除了量级在加大,也不断有新的国家开始关注储能,如加拿大和意大利作为后起之秀也加入进来了,尤其加拿大于年初规划了装机50兆瓦的储能项目,目前已全部部署完毕。当然,国内的情况也很令人震撼。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国内储能厂商含合资公司在今年年初规划储能装机超过600兆瓦,目前已经部署75兆瓦左右,应用领域主要在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集中式风光电站储能、园区储能以及电力输配上。我们隐约感受到,我国储能市场将在2016年或2017年迎来一个爆发期。

另外,基于近来储能市场待爆发的态势以及装机情况,我们对中国储能市场容量进行了预测,预测中不包含抽水蓄能。在常规预测下,2020年我国储能市场容量可达14.5吉瓦,如果辅之有更多的支持政策、电改的推动以及能源互联网的助力,这一数据在理想预测下可达24.2吉瓦。

记者:从中远期看,储能将呈现怎样的应用趋势?

张静:以电力储能为例,以前的关注点是,储能在哪个领域,有哪些应用类型,有怎样的价值,但现在有所突破,一套储能系统无论安装在哪里,都可以被灵活调用。比如以安装在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储能为例,一方面可以满足自身的削峰填谷、计划出力跟踪等功能,同时也可在市场机制允许下,参与辅助服务,甚至在输配侧容量发生阻塞时起到缓解作用。

另外,随着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市场的形成,储能是不是也可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直供的稳定输出呢?所以,现在要用储能灵活配置的思路来看待未来储能的应用,也就是能源互联网的思维。随着能源互联网市场的形成,我们看到的不光是安装在输配侧、可再生能源并网、用户侧的储能有很大的应用,其实在电信基站、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的车载电池以及交通领域的储能都可以是广义的储能,在整个供电环节起到调节作用。

记者:国际市场对储能技术需求量也在增大,有哪些体现?

张静:在户用储能上,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在引领潮流,但下一步绝不仅限于这些国家,像东南亚一些岛屿比较密集的地区都有望在储能应用上发力。虽然促进因素不同、需求不同,但以上四国在户用储能套数上增长快速,比如德国2015年有1.3万套,2020年预计增至15~20万套。

调频市场方面,也出现了可喜成绩。美国率先做了调频相关的工作。韩国的目标非常激进,在2014年底、2015年年初时提出到2017年底完成500兆瓦的调频量,目前韩国已投运近250兆瓦。英国在今年一季度也开始了200兆瓦的招标。

储能商业模式或在五年内建立

记者:对于储能的商业化进展,业界有着不一致的声音。有的认为已经实现商业化了,有的认为任重而道远。您怎么看?

张静:我们站在中立的立场认为,综合各种技术,现阶段储能的维护成本、工程建设成本和系统成本占比仍旧很高,储能的应用价值未得以完全实现。比如在风电场的储能上,储能在计划出力发挥较好的作用,但这其中储能的价值没法得到完全的体现,只能给予储能一定的奖励性价值。

我们对各主流技术厂商成本数据跟踪调研发现,从2013~2020年,主流储能技术成本存在明显下降趋势,尤其在2015~2020年,储能成本将有70%乃至更大的降幅。我们不建议把各主流技术进行横向比较,因为往往看到的是生产成本或是报价,并非是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但毫无疑问,储能的成本正在大幅下降。

记者:既然储能的成本在下降,那么其价值是否有所体现呢?

张静:储能应用收益有“光伏+储能”“集中式风光电站+储能”“储能参与调频”等模式,仅以“光伏+储能”为例,当前储能的应用受益是通过峰谷电价差节省电费,存在的潜在受益有需求响应、延缓升级容量费用和参与电力辅助等。只要有相应的机制或有价格的体现,就可以实现潜在性受益。相信随着电改和能源互联网的推动,我们还是能欣喜地看到储能的美好蓝图的。

记者:那么请为我们展望下我国储能市场的发展蓝图吧。

张静:我们把2000~2010年看成是储能的技术验证阶段,实现累计装机2.4兆瓦,累计投运项目有11个。2011~2015年,属于储能的示范应用阶段,累计装机达105.5兆瓦,累计投运项目118个。我们展望2016~2020年,储能进入商业化初期,在此阶段,相信储能的政策力度加大,市场机制逐步理顺,多领域融合渗透,装机规模快速增加,储能的商业模式也会逐步建立。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