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孙英:在建筑节能技术与绿色地产创新发展峰会发言

   2016-08-01 中国节能网520
核心提示:7月29日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中房协住宅技术委员会、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朗诗集团、中国被动式建筑联盟、上海唐盾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国

7月29日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中房协住宅技术委员会、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朗诗集团、中国被动式建筑联盟、上海唐盾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支持与协办、中房绿色联盟承办的“节能中国-绿创未来”2016中国建筑节能技术与绿色地产创新发展峰会在京隆重召开!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院长 孙 英 出席本届峰会,并发表了题为:为了我们看得见的未来——升级绿色建筑发展的再认识 主题演讲。以下是孙院长发言实录。

孙英: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这样一个关于绿色地产建筑节能方面的峰会,借这个机会和大家沟通讨论一下关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升级这样一个再认识。

一、中国建筑业资源能源消耗的现状:

大家知道,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我们的房地产业应该说这几年的增速也在下降,但是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从1980到2015年间中国城镇化率迅速的不到20%上升到超过56%,十二五期间我们国家年平均竣工的建筑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应该说到了2011年全国建筑的保有量突破了五百亿平方米,到2014年达到了561亿平方米,预计2020年我国建筑的保有量将超过七百亿平米,这是非常巨大的数。

我们以苏州市为例来给大家看一下我们国家城镇化的频率和速度,如图,这是太湖,这是苏州市1986年的情况,这是摇杆的测绘图,红色的部分是建筑的区域,有建筑的地方就有红色,大家看到这是1986年的情况,我们再来看看这是1991年的情况,变化不是很明显,这是1996年的情况,红色的地方就已经很多了,这是98年的情况,比较震撼的就是开始的到2002年是这个状况,这是03年,这是04年,这是06年,最后大家再看一下10年,然后我们再看看14年的情况,基本上都铺满了,非常的震撼。

应该说伴随着这么大的建设量,这么大的房屋保有量,实际上我们是有很大的代价的,目前我国每年为生产建筑材料要消耗各种矿产资源一百亿吨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矿石化石类的资源,比如2015年我们消耗石灰石15亿吨,沙石107亿吨,铁矿石2.72亿吨,玻璃生产消耗原材料5.15亿吨,2014年我们的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建筑业的房屋竣工面积是42亿平米,应该说大家看支撑42亿平米的实际上是大量开采加工和消耗矿产资源,那么已经造成资源的快速枯竭和环境的大范围匮乏。大家也可以看一下,真的是青山挂白,山河破碎,这种景象在我们国家处处可见。

能源的情况,2014年我国建筑用能的能耗总量达到了8.19亿吨标煤,比重高,增长快,建筑用能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0%,加上水泥和钢铁等主要建材工业的开采的能耗以及施工过程的建筑能耗,广义的建筑能耗约占世界总能耗的40%,这个是比较保守的数,得到比较准确的消息,2015年是占到了43%,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量,建筑能耗的总量接近人均上限,已经十分有限。

再来看看垃圾,我们建筑建造拆毁过程大量产生不可降解建筑垃圾,每年产生35亿吨的建筑垃圾,数量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约40%,同时这些垃圾堆放要占用大量的土地,14年是33.5亿吨,非常大的量,占比也是非常高的。

再看一下碳排放,我国建筑业广义的建造碳排放来源分三个部分,一是建材生产过程能源消耗产生的排放,二是建材生产过程原材料化学反映直接的排放,水泥的排放实际上相当高,占比非常高,还有施工阶段能源消耗的排放,这三个部分相加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5%,这只是建造的碳排放,如果加上建筑用能产生的排放基本上是占到15%,两者相加就是我们广义的跟建筑相关的碳排放,要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所以也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中国建筑业大量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不可降解的建筑垃圾,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大量建设,大量拆毁,粗放消耗,用后即弃的模式造成我国资源的快速枯竭和环境大范围退化。

我们不禁要问,刚才是80到15年的状况,我们要问,未来的35年,这样的方式还可以持续吗?未来的35年山河依旧在否,很痛心的事情,我们是否还拥有看得见的未来,这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答案我想也是肯定的,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大力的发展绿色建筑,摒弃粗放增长型的建设模式,改变中国建筑业资源能源的利用方式,全面升级绿色建筑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而且这条路刻不容缓,也是我们每个建筑从业者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也包括今天有非常多致力于我们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一些生产企业,我想这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二、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概况:

从世界上看,时间轴是世界范围的时间轴来看,我们在60年代的时候,其实就提出了生态建筑的理念,那么70年代,由于全球能源危机,我们整个全球提出了节能建筑基本概念,80年代我们就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生的建筑,以及绿色建筑这样一些概念。之后从1990年,英国的建筑研究院发布全球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美国、日本、新加坡和德国很多国家都相应了发布自己绿色建筑的标准,应该说全世界范围内极大的推动了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发展。2006年我国也发布了我们国家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该说这个标准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对推动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可以说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国家从政府层面也出台了多个文件,大力的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说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得到国家层面不断的政策支持,是在政府推动下,自上而下开展的活动。那么十余年来取得了不断的发展,这个是2008年到2015年绿色建筑评价设计标识项目数量的一个表格,总共我们是获得标识的项目三千九百七十九项,里面包括一星,二星和三星,面积是4.6亿平米,总的面积也是包括一星,二星,三星,应该说十年间还是有利的推动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但是在此期间,包括我们国家绿色建筑的创始开端,到现在发展的十年,应该说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阶段性的问题,这几年我们也总结了一下,一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速度和我们国家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与我们绿色建筑的既定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十二五期间,我们的既定目标是要达到10亿平米,最终只有4.6亿平米,我们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占比计划的目标是20%,但是我们到十二五末只占到了3.6%,这个和既定的目标之间,和城镇化速度之间确实还有相当的差距。

同时第二个阶段性的问题就是绿色建筑的运营标识数量远远少于设计标识的数量,那么刚才讲获得设计标识的数量有三千九百七十九项,接近四千项,但其中只有两百零四项获得运营标识,只占5.1%,而且这些运营标识我们也进行了分析,大部分是自建自用的,就是比如像深圳建科院的办公楼,这是比较典型的,还有一些政府的办公楼,自建自用的项目获得比较多,地产项目相对非常少。第三个阶段性的问题就是相当一批示范建筑,实际运行的能耗比同功能一般建筑并没有明显的降低,清华大学的团队曾经对不同气候区,90多个绿色建筑,两年多的实际运营能耗数据得到统计分析,一二三星比同类型的建筑能耗比运行能耗比较降低,二是其星级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差别,这个是一个结论,还是有相当的数据支撑。

也可以这么说,由于我们国家绿色建筑尚属于起步阶段,相当一批示范建筑生硬的嫁接绿色技术常常达不到与其效果,增量成本无法回收,建设方将绿色建筑作为一种销售道具,出现验收后废弃的套牌现象,围绕绿色节能的理念产品认证,将绿色建筑营造一种市上,成为绿建的代表名,这是我们集团修龙董事长进行的总结,我觉得非常的精辟,微信上很多的转发,引起行业的热议,今天也引用过来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三、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趋势:

既然发展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阶段性的问题,我们就要进行反思和调整,未来中国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约束更加严苛,我们必须对发展绿色建筑的目的和责任进行再认识,就是刚才我们提到不做绿色建筑,不推动绿色建筑是不行的,由于国情不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的能耗实际上已经小于欧美等国家,简单照搬国外的经验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必须对方式和路径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也是当前中国建筑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就是我们不仅要明确我们的目的和责任,我们还要思考我们的方式和路径。

2015年我国组织修订了评价标准,第一本的标准,修订对推动绿色建筑再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由住建部发改委组织行业专家开展民用绿色建筑建设标准的工作,使建筑工程在投资阶段就受到绿色约束,全面升级我国绿色建设的发展,这是政府再一次出的,他和工程建筑标准主要区别两点,第一约束对象是建设方,是业主,那么第二个,建设标准是在投资决策等等这种非常前期的阶段,就要起到约束作用,所以说我们将这是把绿色约束向前移的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那么集团承担这个任务以后,应该说高度重视,由我们集团的总建筑师担任这本标准的主编,广泛及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智慧,我们组织了江院士等四位院士和首席科学家团队把握标准编制大方向,同时邀请绿色建筑领域科研基础雄厚,工作业绩突出,国内22家单位组成编制团队,其中包括规划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校、设计企业、行业协会、施工企业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我们的编制团队对当前升级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目的和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编制组达成了几点重要的共识,我们是16年初正式启动整个的编制工作,那么我们达成的几点重要共识包括第一个就是现阶段我们升级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的,使推动建筑业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降低环境负荷,我们想这是全面的资源观,之前我们一些绿色建筑更多把目光聚焦在节能,那我们觉得应该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资源能源,这样的一个概念,我们应该更加强调,目的实际上就是降低我们环境的负荷。第二点重要的共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一点后面会和大家做更详细的交流,因为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我们想是最大的绿色,也是非常关键。第三点共识,我们要提高绿色建筑的品质,以房子为本向以人为本来进行转变。第四点共识,我们这一本标准的编制,要由过程和措施导向转变为目标和效果导向,就是我们最终要强调绿色建筑真正实施的效果,是不是节约了资源和能源,是不是减少了碳排放,最后我们还有一点重要的共识,推动绿色建筑,符合经济和市场的规律,激发大家共同推动绿色建筑的内生动力,原来更多政府自上而下,内生动力没有调动起来,形成套牌和营造时尚的现象,对绿色建筑发展非常不利。

今天主要跟大家交流三个方面关键问题,接下来我再与大家再交流一下民用绿色建筑建设标准编制过程当中比较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第一个建筑长寿命是最大的绿色,应该说我国城市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是非常低的,大约只有30到40年,平均一百年内需要建造和拆毁经历三个生命周期,农村自建房平均使用寿命只有15年左右,更低了,这种大拆,近年来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约35亿吨,刚才这个数和大家汇报过了。同时看一下大改,我们以住宅建筑的二次装修为例我们做过调查,建筑住宅的二次装修隔墙拆改达到95%,电路拆改80%,水管拆改达到68%,这样大量的拆改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以及重新装修的过程中造成大量的使用一些资源和能源,因此这些不可降解的建筑垃圾浪费资源能源,造成很多隐患。

延长建筑生命应该是最大的绿色,也是最大结怨资源和能源,延长建筑生命的方式和措施很多的,但是理念非常重要,我们想大家延长建筑寿命的时候要树立一些基本的理念,第一个就是结构要有比较强的耐久性,结构耐久性要强,我们现在要搞百年的建筑,首先结构要有一百年的耐久,那么第二个就是大家要树立,在这个结构的一百年间,我们的建筑功能是不可能不发生变化的,我们的建筑空间是不可能不发生变化的,因此我们要在建设之初要进行大空间功能灵活可变的设计,中间要搞很多的混凝土墙等等这些,给将来的可改性,功能的可改性,空间的灵活性带来很大的制约,一定要进行大空间灵活可变的设计,由于我们的设备管线,我们的装修和主体结构是不可能同寿命的,所以因此我们在后期拆改的过程中,实际上要实现一个不浪费,可拆改性,设备管线和主体结构进行分离,我们现在的情况,我们大部分的住宅,各种管线是埋在主体结构里面去的,这个给拆改造成很大的限制,同时我们的外围结构要有可改性,我们的立面也在一百年里面,我们以一百年为例也是不可能一成不变,另外我们还要注重部品部件的质量和品质来延长我们在内部装修拆改的时间,同时我们要采取装配式的装修方式以及定期的维修维护保养,等等还有很多的措施,我们综合措施延长建筑的寿命,减少我们建筑在建造拆毁过程中大量的使用消耗资源和能源,产生大量不可降解的建筑垃圾。

我们给大家举一个我们集团完成的项目,上海绿地威廉公馆,中国首个百年住宅示范项目,项目的主体结构耐久性按一百年来设计,采用主体结构,支撑体和填充体分离的SI体系,设备管线分离,装配式装修,高品质的部品部件,孙克放专家下午要给大家做专题的演讲,是这个方面的专家,希望大家会有收获。百年建筑的SI体系,我们看左边的这张图,这个是支撑体和填充体分离的SI体系的示意图,我们主体结构称之为支撑体,做到百年要有一百年的安全,一百年耐久性的设计,我们内部的设备管线,我们的隔墙,我们的部品和内部装修,填充品是可变的部分,所以要有一百年的可变,这样的组合才可以使建筑有一百年的耐用,右边的这张图具体描述了作为住宅项目我们的主体下面的这一部分,是一个支撑体,上面的隔墙部分,以及再上面设备管线和内装家具等等都是填充体,我们采用分离的设计,使将来的功能,我们的管线,我们的布局结构都是可变的,这个是我们在施工过程中拍摄的一些图片,大家看左边的这张完全是结构主体和设备管线分离的,大家也可以想像一下这么多的管线如果埋在主体结构里会是一个什么状况,将来还能不能够可改,右边的这个是大空间灵活分隔的实例,隔墙轻质的材料制造的,将来很大的可改性,空间很灵活,最后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同时采用全装配式的装修,以及装配整体的厨房和卫生间,减少湿作业,水泥和沙子装修阶段没有这两种材料的,刚才我们讲水泥是排放最大量,消耗资源也是最多的,而且装配式整体式的厨房和卫生间也没有贴瓷砖什么的湿作业效果非常好,选用大量环保的部品部件,提高部品部的品质,延长使用寿命,部品部件质量不过关要拆掉,在座很多企业,如果企业的产品质量能够提高,也是对绿色很大的贡献,因为大家去更换和拆改的时间就延长了。最终效果非常好,首先老百姓住上好房子,我们这个房子全部装修到位的,所以当天收房当天有客户入住,卫生间漏水之类的常见的质量通病,我们这个房子做到零投诉,不仅交房零投诉,我们房子2015年7月份交房,我在前几天绿地进行回访,这个项目到现在为止,物业的人告诉我,卫生间的漏水仍然是零投诉,因为我们采用装配整体式的卫生间,我们的住户普遍反应我们的房子健康环保宜居,树立了新的标杆,获得绿色三星的认证,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我们开发商也获得非常好的收益,今天是绿色地产的创新,我们想把这个数据亮给开发商看一看,销售这个房子2014年,中国楼市最冷的一年,在上海的郊区,这样的一个地段,房子应该说是推出一批就销售一空,同时议价能力有很大的提升,提高了12%,也就是说开发商每平米多投入了180多块钱,但是比同类型的周围的房子获得了每平米三千到八千元的议价,应该是非常多的,获得了可观的收益,这个项目也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土木工程大奖,这个非常好通过绿色建筑的实施激发绿色建筑发展内生动力很好的表现,开发商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第二个关键的问题想跟大家交流建立被动有限,主动优化的用能观,就是指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先节约再高效利用,先减少建筑耗能的基础需求再考虑高效的使用化石和非化石能源,这个是我们今天建筑节能协会在做,我们想节能首先节约再高效利用,要做到这个建筑师一定要在前面,这是我们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的说,我们用这张图比较形象给大家展示了我们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用能观,引导低能耗的方式,充分利用自然采风的方式,基础能耗被动式设计为优先,提高建筑设备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适宜技术为优化,被动优先,主动优化,我们提倡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使用方式,降低建筑运行能耗,使用过程当中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为前提,能耗前提为保障,约束建筑能耗的总量,也是我们编制建设标准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对全生命周期的内耗质量要进行约束。

其实做到被动优先主动优化,我们可以充分借鉴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我国从苏州园林到西双版纳的竹楼等,其实祖先很多土的东西具备的美和智慧都是因地制宜,低碳环保的典范,应该说都具有顺应自然的绿色大智慧。这个也是我们集团完成的一个项目,一个案例,我们也想跟大家再次做一些交流,这个是崔凯院士的作品,敦煌莫高窟的游客中心,本土设计也是代表作之一,这个里面从理念上我们采用少人工多天然的被动优先的这样一个理念,同时我们采取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技术,包括地道风的降温,双层的屋面隔热等等也是进行了主动的优化。

第三个关键问题,希望大家更加关注绿色建筑的运维管理,这是希望和大家交流的,下一步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想绿色建筑的关注点,下一步如果升级的话,应该从标准供方向运行供方转变,以往绿色建筑考虑设计条件下是否节能,绿色建筑实践提醒我们实际的条件和设计条件差异很大的,一些设计节能的技术实际运行下变的高能耗了,很多的绿色建筑下有很多调试运维的问题,往往达不到设计的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来树立这样一个理念,真正的绿色建筑必须从绿色的运维管理来出发,我们现在从设计上都是从运维管理出发来倒推我们的设计,这样太能把这个过程和措施导向转变为最终的结果导向。

这也是我们集团完成的案例,就是医院能耗监管平台的建设,我们集团参与了国家启动的第一批44家医院能耗监管平台的建设,大家知道医院其实也是一个能耗大户,我们以这个项目为出发点进行从能耗监管向绿色运维发展的这样一个探索,主要基于我们医院现在运维管理,特别是水暖电,在这些方面的运维管理水平落后这样一个局面,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信息化等等,现代的信息技术,那么以医院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和诊断调试项目为基础,我们搭建了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医院专委会这样的平台,因为我们很快要成立这个专委会,以这个平台作为我们大家集成研发创新的平台,同时以系列科研课题为基础,最终我们是要探索我们高水平运维管理的这样一些措施和方法,希望大家关注我们的项目,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我们的项目之中,我们想这个项目完成以后会对我们绿色建筑的运维管理起到比较大的提高和支撑作用。

应该说纵观建筑的发展轨迹,人类建造建筑的历史有一千年,近一百年我们建造最大量的建筑,大多基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廉价使用,当前资源短缺的严峻压力给我们建筑的建造活动提供了一次升级和进步的机遇,我想这也是必须要这么做,也是我们必须要承担的责任,我们必须反思工业文明不断向自然索取满足需求的惯性思维,转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方式,改变建筑业对资源能源的利用方式,敬畏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今后的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大家看一看一张张的笑脸,这是我们看得见的未来,这些孩子们,也就是七八岁,刚才回顾35年,那么35年以后,刚才看了一下,可能他们的年龄跟我们现在在座的很多人是相仿的,看看他们我们就要思考,我们能够留给他们一些什么,35年以后如果他们也坐在这,他们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我们又该为他们做一些什么,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共同思考,答案应该说只有一个,只有大力的发展绿色建筑,那么我们才有可能给未来留一片蓝天,一座青山,一池绿水,今天跟大家交流就到这里,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