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威海"气质"全省率先达二级国标

   2017-02-06 威海日报490
核心提示:既有"好气质" 也有"高颜值"——看我市如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2017年1月,山东省环境保护成绩单上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威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率

既有"好气质" 也有"高颜值"

——看我市如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2017年1月,山东省环境保护成绩单上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威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填补了全省无达标城市的空白。

亮眼的成绩,源自全市上下对“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坚持坚守,源自全市上下“共建共治共享共荣”的砥砺奋斗。

碧海蓝天是威海的主色调。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坚守生态底线,筑牢生态防线,在全市形成了以绿色增长为标志的发展模式、绿色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绿色宜居为底色的城乡环境、绿色低碳为代表的生活方式。

坚持坚守

绝不放低每一道环保门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威海在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过程中,将这句话落实到了一项项举措中。

跳出“就环保言环保”的圈子,我市从全市发展战略层面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将环保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视域进行考量,努力构建统筹资源、增强共识、多方发力、标本兼治的“大环保”格局。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列为长期坚持、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的重大指导方针,主要领导对环保工作亲抓亲管,多次安排部署、现场调研环保工作。

自上而下理顺制度和工作机制,各方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

我市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威海市环境总体规划》,市政府与各区市及市直部门签订《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书》,将环境保护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从上到下层层压实责任;

出台《威海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威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优化行动计划》《威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详细规范每一阶段集中防治任务;

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动机制,由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制定《威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威海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威海市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引领各项环保工作有序开展……

蓝天碧水,相得益彰。提升饮用水源地、河流、近岸海域水质,我市专门出台了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实施意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系列政策,加强陆源、海源综合治理。

城乡统筹环保,我市坚持全市城乡环保一体化战略,分类编制实施绿化、垃圾、污水、自来水、供热、燃气六个城乡一体化规划,全面开展农村饮用水保护、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养殖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把准优化产业结构大方向,我市把环境治理目标、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三大目标置于一个系统工程之中,倒逼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逐步淘汰,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激活经济发展“绿动力”。

经济健康发展,严把环保准入关是关键。我市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和得天独厚的深水港,适合发展炼油、化工、钢铁、水泥等重工业项目。但考虑到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我市坚守底线,将上述重污染项目全部拒之门外,建立了“并联审批、协同把关”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工作机制,严禁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先算、后审、再批”的审批程序,坚决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一批“两高一资”项目被拒批。

共建共治

绝不放过一处污染源

威海环境空气质量能在全省率先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靠的是各部门联防、联控、联动,打出一套“组合拳”。

严守环境污染各关口,全市各部门主动作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守护蓝天白云,防治大气污染,一系列优化空气质量行动纷纷启动——

扬尘治理,住建部门与有关部门以施工工地、闲置裸露土地、渣土运输、料场堆场为重点,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行动,确保各项城市扬尘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餐饮油烟治理,城管执法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市区露天烧烤餐饮规范管理的意见》,对露天烧烤、餐饮油烟分类进行整治。

机动车污染防治,公安部门严格机动车源头和路面管控,全面完成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治理工作。工业污染防治,环保部门严格监察监管,全市电力企业35台燃煤锅炉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治理淘汰分散燃煤锅炉336台,实施并完成14个工业挥发性有机物和异味治理项目。

建立威海市空气质量通报、威海市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超标预警处置、威海市空气质量预警处置机制,形成污染源排放数据超标快速、高效响应机制,督促企业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物连续超标排放。

各级公检法与环保部门联动执法,先后开展“蓝天”战役、环境保护大检查等多次专项整治行动……多方合作,多措并举,改善空气质量的步伐坚实有力。

守护青山碧水,我市在水污染防治上毫不放松——

住建部门开展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畜牧部门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水利部门开展了穿村过镇小河道治理工作;交通运输部门制定了《威海市防治船舶及其作业活动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环保部门开展了“十大重点”行业专项治理调查,“十小企业”清理取缔,工业集聚区污染防治设施调查整治……

打赢环保攻坚战需拿出最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我市贯彻实施新《环境保护法》,采取约谈、媒体曝光、挂牌督办、限批、关停等措施,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持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世纪行、水源地保护、绿色护考等一系列环保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在威海,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自觉承担社会环保责任的企业比比皆是——

作为重点行业企业,威海热电集团筛选先进技术,投入巨资搞超低排放改造,成为山东省首家所有机组一次性通过超低排放验收的地方热电企业;

中玻科技有限公司将节能和环保作为帽子工程,投资上马环保新设备,率先在全省同行业进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

万丰奥威汽轮有限公司以搬迁为契机,新上汽车铝轮毂项目,针对环境问题投入700万元配套环保设备和回收装置,在实现设备换代升级、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共享共荣

绿色福利惠及每一位市民

在威海,生态文明正成为全民共识和自觉行动。

每年植树节前,环保志愿者开展以“爱绿、护绿、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植树节活动;春节期间,环保部门和团市委组织志愿者开展“不放烟花爆竹 携手呵护蓝天”倡议活动……

围绕着一个个环境宣传主题,环保志愿者常年活跃在社区、街头、学校。如今,威海市10支环保志愿者服务大队和2000多名环保志愿者,已成为环境宣传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环保志愿活动不断规范化、常态化,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环保志愿者在“环保集中宣传活动月”分别走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环境教育基地,广泛传递绿色理念。目前全市已创建153所绿色学校、165个绿色社区,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普及率始终保持100%。

春夏时节,走进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大乳山风景名胜区总能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自然资源得以在保护中开发,为威海人保留了难得的原生态。

作为省级环境教育基地,大乳山风景名胜区始终坚持走以旅游开发促进环境保护的路子,秉持“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累计投资10多亿元,绿化荒山近万亩,种植各类乔灌木,把一片荒山秃岭烂泥滩,打造成了拥有山、海、滩、湾、岛、湖独特景观的旅游胜地。在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播放的专题片《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中,首次将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作为生态修复的典型。

让百姓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让环保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是我市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环境保护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要在全社会倡导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环保理念,让保护环境光荣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我市还建立了环保问题听证、重大事项公开征求意见、环保监督员、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扩大公开范围,并通过发挥新媒体载体,普及环保知识,疏导环境舆情,形成政民互动、多方沟通、公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面对成绩,对奋战在环保战线上的人来说,“威海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率先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这一历史性突破,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他们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措施,持续打好环保攻坚战,让市民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凝心聚力,打好环保攻坚战

威海日报评论员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重要论述,为环保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2016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里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生态立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围绕改善环境质量,朝着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目标迈进,方向准、责任清、落实细、步伐稳,全市上下合力攻坚效果显著。

坚持绿色发展,我市准确把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共赢。我市认识到,绿色发展就是要强调持续、循环、创新的发展,强调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严把产业红线,提高环保审批标准,将高污染企业挡在门外,绝不以经济利益放弃生态效益。我们始终坚信,坚持发展与保护两条腿走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推动绿色发展,我市加速引导企业主动实现生产方式绿色转变。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我市始终将绿色生产方式作为绿色发展的基础支撑和主要载体,通过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激励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加大环保投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撬动经济发展绿色动力。

推动绿色发展,我市推动加强法治建设,严格执行新《环境保护法》,坚持重典治乱、铁拳铁规治污。各部门联动发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曝光、督查等行动,形成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依法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形成环保守法的新常态。

推动绿色发展,我市坚持共享共治,鼓励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元素浸润生活,我们积极倡导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建立常态化志愿服务体系,定期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联动宣传,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推动绿色消费,加大信息公开,健全参与机制,引导形成绿色发展的社会共治模式。

绿色发展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迈入“十三五”攻坚发展的新一年,在更高的目标和更严峻的任务面前,我们要不忘初心,凝心聚力,始终以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有力的举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环保成绩,推动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目标。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