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两大优势”,是这样凝炼成的

   2014-08-26 中国化工报 2170
核心提示:吉化的政治优势,就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吉化人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持之以恒地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培育了“四种精神”和以“四种精神”武装起来的优秀团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成为吉化履行国企使命、长子责任的可靠保证。

  
吉化西部厂区一角
 
吉化的政治优势,就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吉化人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持之以恒地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培育了“四种精神”和以“四种精神”武装起来的优秀团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成为吉化履行国企使命、长子责任的可靠保证。

  吉化的基础管理优势,就是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方针指导下,吉化的一代代管理者团队,带领广大员工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练内功,提素质,形成了以严细实快作风为保证的基础管理特色,成为吉化的管理精髓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1989年9月4日,李鹏总理在听取化工部部长顾秀莲有关“学吉化”的情况汇报时指出:吉化工作搞的不错,主要经验是思想政治工作抓得好,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没有丢掉,也就是基本功好。可贵的是大事小事都十分认真,特别是小事也严肃认真,企业管理搞的比较扎实。

  顾秀莲同志回忆说:“我觉得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总理对吉化是了解的。”李鹏总理曾3次亲临吉化,视察了炼油厂、电石厂、有机合成厂、染料厂、化肥厂等主要生产厂,他用通俗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吉化的软实力,即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基础管理的“两大优势”。
   

  政治优势:四种精神“固本”   

  
   在吉化60年的发展历史上,有许多既能体现延安精神、大庆精神,又能展示吉化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人物和事迹。经过深入挖掘,吉林石化公司总结提炼了“背山精神”、“麻袋毛精神”、“矛盾乐精神”、“登天精神”。
   
   背山精神
   
   1965年初,化肥厂厂长王芝牛从北京领回了生产30万吨合成氨的任务。当时吉化的合成氨装置生产能力刚从20万吨改造到28万吨,要背起30万吨的大山几乎难以想象。王芝牛在全厂大会上表态:我们要完成30万吨合成氨任务确实有困难,但我们不完成任务,国家就更困难,我们绝不能让国家为难,就是头拱地也要背起来。从此,王芝牛带领全厂员工逐个工序进行脱瓶颈改造,终于提前7天完成任务。多年来,吉化人以为国分忧为己任,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勇于担当的先进人物和群体,“背山”成为吉化人共同的追求和骄傲。背山精神的内涵是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牢记责任,埋头苦干;其精髓是爱国精神,基本表述是为国分忧、勇于担当,思想基础是牢记责任,具体表现是埋头苦干。
   
   麻袋毛精神
  
   上世纪50年代,吉化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发源于老一辈吉化人于德泉大搞修旧利废,回收麻袋毛做建筑麻刀的麻袋毛精神,在吉化生根开花,成为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涌现出了李云山、丁占茹、刘玉等一大批麻袋毛精神的传人。1990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专题报道《“麻袋毛”的连锁反应》,“麻袋毛精神”从此随着化工行业学吉化活动名扬全国,至今依然是吉化员工勤俭持家、挖潜增效的法宝。麻袋毛精神的内涵是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从我做起;其精髓是创业精神,基本表述是勤俭创业,艰苦奋斗,思想基础是爱厂如家,具体表现是从我做起。
   
   矛盾乐精神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吉化在“三大化”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能力,涌现出以李国才、侯德武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革新能手。仅李国才所在的管道加工班就先后发明创造了合金钢弯头等189项革新成果,其中重大科研成果10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把他的事迹拍成电影进行宣传,《人民日报》发表《革命就是解决矛盾》的文章,称其为“矛盾乐”,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敢想敢干的榜样。多年来,吉化还先后涌现出14次见到毛主席的工人技术专家侯德武,解决全公司技术难题的“革新大腕”张贞泉等先进人物。吉化把他们的事迹总结提炼为“矛盾乐精神”。矛盾乐精神的内涵是求实创新,迎难而上,乐观进取,大胆实践;其精髓是求实精神,基本表述是求实创新,迎难而上,思想基础是乐观进取,具体表现是大胆实践。
   
   登天精神
  
   上个世纪50年代,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宝英带领橡胶实验组,用自己研制的产品把祖国的银鹰送上了蓝天,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60年代中期,重水专家桂纯以毕生精力,吃住在工厂,艰苦搞试验,生产出国家航天事业急需的“201”、“741”产品。工程师张志成、白凤春等同志,凭着一定要让祖国的火箭飞上太空的决心,埋头苦干,试验生产出国家急需的“910”、“901”火箭推进剂。吉化把这些事迹总结提炼为“登天精神”。登天精神的内涵是敢为人先,忘我奉献,不畏艰难,合力攻坚;其精髓是奉献精神,基本表述是敢为人先、忘我奉献,思想基础是不畏艰难,具体表现是合力攻坚。

  这“四种精神”极具吉化特色,是吉化优秀儿女在创业实践中形成的高度凝炼的政治优势。

  吉化“四种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吉化人60年实践的积累和升华,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同时,更是吉化政治优势的彰显和凝聚。其功夫在于全员、全过程“持之以恒”地努力,把政治优势成功地转化为驱动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了优秀团队。
   

  持之以恒地把握理想追求

  
   吉化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不忘自己对党和国家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始终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国家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建设强大的化学工业为己任,努力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集团,成为全国化工行业的标杆。

  从创业之初到今天,在60年发展历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对吉化高度重视。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8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到吉化视察,对企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寄予厚望。创业初期,人民日报刊登《我们要建设强大的化学工业》;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后亲笔题词“把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办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集团”。60年来,吉化人把党和国家的这些殷切期望,转化为企业的理想追求,认真地加以实践。

  在创业发展时期,吉化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一切为了开工生产,一心为了国家的化工事业”、“既要出产品又要出人才”;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大企业要有大责任,大企业要作大贡献”;在作为国家“扩大自主权”“首批55家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造”等试点单位时,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与企业共命运,为吉化增效益”,完成好“搞活国有大企业这一前无古人的开拓性事业”;在国家航天航空和国防工业需要特种产品时,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宁可企业效益受影响,坚决把国防建设整体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顾全大局,军工优先”,“集中力量突破”,确保高质量满足国防建设需要;在推行责任关怀、HSE管理阶段,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要以“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的环保理念,“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重要使命”。

  1990年5月,在全省、全行业“学吉化”的热潮中,《人民日报》连发9篇有关吉化的长篇通讯和报道。《从吉化看社会主义》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吉化作为一家企业,给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去研究吉化,他可以说是一个生产典型、经营典型;但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吉化又是一个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的典型。他们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下一致,共同奋斗,才有了今天令人鼓舞的局面。”

  近年来,围绕新时期企业使命,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坚持“吉化是共产党执政领导下的国有企业”,“长子要做出样子”。从而培养了一代代吉化人牢固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报国理想,实现了员工的个人理想追求与企业发展目标、国家殷切期望的有机统一,凝聚了企业巨大的发展信念和前进力量,实现了从“三大化”到炼化一体化特大型企业的历史性跨越。
   

  持之以恒地锤炼队伍作风
  

  吉化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坚持发挥党的组织管理优势,带队伍、炼作风。
   吉化在创业时期,提出并总结了各级干部每天开门做好“十件事”的管理经验。1961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了解情况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的社论,对吉化领导干部开门办好十件事给予了充分肯定。

  从1978年开始,吉化创造性地实施并不间断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党员政治轮训和“三会一课”活动,开展群众评议党员工作和党风党纪教育,保证了党的组织体系健全、组织制度完善、组织效能充沛,形成了基层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

  多年来,吉化注重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抓党委保工厂、抓党支部保车间、抓党小组保班组、抓党员保岗位,带动和促进了员工队伍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技能提高,增强了队伍的执行力和战斗力。特别是近年来坚持创建“四好班子”,狠抓队伍作风建设,做到了抓干部带队伍、抓机关带基层、抓党员带群众,把吉化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支用“四种精神”武装起来的,严抓细管、务实高效的员工队伍,在国家和企业需要的关键时刻勇于担当、埋头苦干;在企业创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迎难而上、求实创新;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梦想的征程上敢为人先、忘我奉献。形成了干部有志气、党员有正气、科技人员有骨气、员工群众有士气的队伍面貌。
   

  持之以恒地加快创新脚步

  
   吉化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坚持用宣传思想工作优势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武装干部员工头脑,做新搞活了思想政治工作,“透过生产看思想,抓住思想搞教育,通过教育促生产”,成为吉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模式和特色方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一系列改变,如何顺应这种变化,理顺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更是党委新时期的重大使命。

  1985年3月,吉化污水处理厂青年司机王凤山,冒着生命危险从冰水中救出3个孩子,但因为与众不同的性格爱好、穿着打扮,有英雄行为但缺乏“英雄形象”的王凤山,引来许多非议。党委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开展了一场有10万人参加、历时100天“怎样认识王凤山”的大讨论,一个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的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给人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

  从“认识王凤山大讨论”开始,吉化创新开展了“我爱吉化”教育,“我为吉化争光荣”、“我为吉化改革创新业”、“弘扬吉化精神,深化改革做主人”、“塑造吉化人形象”等主旋律、主题教育活动,开启了吉化人思想解放的闸门,带来了广大员工观念的转变、思路的创新、活力的迸发。

  从此以后,吉化年年开展主旋律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宣讲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员工信心;宣讲改革发展措施,增强员工主人意识;宣讲改革发展前景,增强员工进取干劲。注意开展阶段性形势任务教育,做到生产任务经常讲,生产关键重点讲,遇到困难辩证讲,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克难攻坚。
 
  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吉化人创新思维,抓住机遇,勇迎挑战,成功实现了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实现了从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轨,实现了从生存危机向焕发生机的转变,实现了从单纯引进技术向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的转换,不断地推进了企业的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紧紧把握住了发展的命脉。

  近年来,公司在全年工作部署上一年一个主题,每年开展一次大讨论活动,形成了“管理出效益,从严管理出大效益,精细化管理出最大效益”、“平稳运行是本事,经济运行是水平”等理念,成为指导创新实践的思想先导。
   

  持之以恒地激发劳动热情

  
   吉化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坚持发挥群众工作优势,促进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持续迸发。

  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对一级负责”,“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的优良传统,成为各级干部的组织原则和自觉行为。

  吉化党委始终坚持把民主管理作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60年开好职工代表大会,坚持提案和合理化建议的征集活动,让广大员工充分享有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使员工的主人地位由政治概念变成生产、生活现实,激发出投身改革发展的旺盛热情。

  60年来,围绕生产实际,吉化始终坚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五好竞赛、一条龙竞赛、增产节约竞赛、班组达标升级竞赛等活动,形成了员工队伍“争一流、站排头、夺金牌”的争先进位意识。公司还经常组织“群众性技术攻关”、“五小竞赛”、“我爱发明、我爱创新”等主题活动,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新纪录”创造者、技术能手、工人专家、革新大腕、操作状元、金牌工人,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翁、发展的生力军。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也是吉化强化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创业时期,生活清苦,住房难、吃水难、上学难、入托难、子女就业难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切身利益”、后顾之忧,他们从创办福利社、“五七”厂到兴办集体企业、矿区服务业务,从安置就业、保障后勤到全面优质服务,切切实实把党的关怀转化为企业温暖和员工积极性,使“吉化光荣我光荣,我为吉化争光荣”,“吉化增益我受益,我为吉化创效益”等爱厂口号,变成全员共识,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近年来,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解放思想、解决问题”,认真处理好维护稳定工作的“四个关系”,积极实施再就业和扶贫帮困工程,实现了企业、社会和员工的稳定与和谐。  
   

  基础管理优势:吉化作风“强基”   

  
   “严细实快”的吉化作风,是吉化人在60年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一贯风格和态度,造就了极具特色又普遍适用的吉化基础管理经验,为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管理财富。

  “严”的内涵是以人为本,严格管理。“细”的内涵是注重细节,点滴抓起。“实”的内涵是尽职尽责,求真务实。“快”的内涵是令行禁止,执行有力。

  贾庆礼、郭崇隆是吉化管理者团队的代表人物,也是抓基层、打基础、强化管理的带头人。贾庆礼、郭崇隆是在“文革”后的1977年7月到吉化接任主要领导职务的。面对千疮百孔、困难重重的局面,他们提出了“要完成治理整顿的任务,首先要培养和形成队伍作风”的迫切任务。他们认为:治理企业的脏、乱、差,必须解决队伍的软、懒、散。党委书记贾庆礼作出这样批示:“百炼成铁,千炼成钢,万炼成金,拼上老命,形成作风。”短短20个字,不仅说出了作风养成的难度和阻力,也表达了领导的认识和决心。李鹏总理视察吉化时,对此给予高度肯定。他说:“一个企业形成一个好的传统和作风,这是一笔很大的精神财富。”

  贾庆礼、郭崇隆不仅是吉化作风的积极倡导者、创始人,更是基础管理严、细、实、快的认真实践者。1978年1月20日,刚到吉化半年的贾庆礼要坐早晨8点半的火车去北京汇报工作,上车前他给染料厂革委会副主任吕万忠写了一封信:“我今天早晨5点到7点看了1号、11号、14号3个车间,11号稍好一些,14号、1号都是旧貌未改,好像还是打倒‘四人帮’以前的老样子。看了以后,我感到很难过,证明我的工作不深入,满足于7、8号的典型,高兴24号的进步。为什么1号、14号那么稳坐钓鱼台、四平八稳呢?为什么能办的事不去办呢?我想是我去的少,对他们帮助不够。我建议你亲自去抓,扎扎实实抓上1个月、2个月、3个月,旧貌不改别回来。我今天上午就到外地开会,没有时间当面讲了,留这个便条,望狠狠抓一下。万忠同志,你是辛苦的,工作是认真的,就是不细、不严,检查不够,不能以点带面。”

  在电石厂丁辛醇车间,郭崇隆在目光所及之处找到40多个漏点,车间干部很不以为然地把泄漏点看作生产装置的“常见病”。郭崇隆说:“常见病不治也会要命。我们虽然家大业大,但管理者一定要小账细算。”他找来一个量杯,10分钟,在一个漏点接到近100毫升漏出的物料。一手拿着量杯,一手拍着那位车间干部的肩膀:“一个漏点,10分钟100毫升,那么,1小时呢?1天呢?1年呢?全车间有多少漏点?全厂有多少漏点?流失了财富,污染了空气,破坏了环境,伤害了身体,滴、漏、跑、冒有百害而无一利!”经过不到半年的努力,丁辛醇车间成为吉化最早实现无泄漏的车间之一,电石厂也成了全公司第一个无泄漏工厂。

  吉化管理层求真务实的作风,表现在从点滴做起,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思想教育求细,细在小中见大上;勤俭节约求细,细在一点一滴上;基础资料求细,细在一笔一划上;关心职工生活求细,细在无微不至上。

  60年来,“基础管理”之所以能作为两大优势之一,成为吉化的软实力,功夫在于“坚持不懈”:坚持不懈地筑牢车间、班组根基,坚持不懈地磨砺现场功夫,坚持不懈地提升员工行为素养。
   

  坚持不懈地筑牢车间班组根基

  
   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企业管理的重点和功夫在基层,在车间,在班组。吉化基础管理的特色和水平,主要表现在车间管理、班组管理的基层建设上。而基层建设的核心是车间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工作落脚点下沉,再下沉,脚踏实地,筑牢根基。

  吉化“厂多面广”,是个有几万人的庞大团队。令行禁止,有效管理,高效运行,是基础管理的重要目标。

  组织建设是基础管理的前提。吉化在设立车间一级行政组织的同时,紧紧抓住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和党群管理三个主要环节,同步设立党支部、工会分会、团支部,保证基层组织开始运行,就能充分发挥管理独立、运转高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优势,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围绕中心任务,形成有机整体,快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企业计划目标、工作指令和管理意图。

  在行政管理上,始终保持健全的规章制度、管理标准、考核体系和信息畅通机制,始终高标准地完成原始记录、统计报表和基础台账管理,始终在车间专业管理和班组管理上树立企业和行业的标杆,向“排头兵”看齐。

  在生产管理上,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抓好工艺管理,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持证上岗制、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法。近几年,进一步形成了规范科学的生产受控、“四有一卡”、持卡操作管理制度;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抓好安全管理,精心组织全员教育、班组安全活动、票证书管理,并进一步强化了定置化、目视化管理和安全监护。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抓好设备管理,认真执行“机、电、仪、化”四位一体包机制、“五定三过滤”润滑制等制度,并进一步开展了在线离线状态监测、定点测厚等工作,建设了EAM设备管理平台。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抓好成本管理,每月开展车间经济活动分析,强化消耗定额管理,并进一步开展了对标管理、在线成本控制管理。

  在党群管理工作上,积极发挥车间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团支部的生力军作用,围绕生产管理开展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把企业的政治优势落实在基层、体现在基层。

  在班组建设上,明确定位,即班组承担着生产一线最核心的工艺操作任务,始终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班组,把班组建设成为安全环保、成本质量、技能作风的保证和基石。

  用制度规范班组行为,创立并坚持执行好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巡回检查、经济核算、设备维护、质量检查、岗位练兵、交接班“八大制度”,做到任务落实到班组、经济核算到班组、量化考核到班组、民主管理到班组。

  提高班组长素质是班组建设的中心环节。坚持标准抓选配,注重实效抓培养,讲究方法抓使用,充分发挥班组长的“当家人”、“主心骨”作用。

  坚持开展班组达标升级竞赛活动,以车间中心工作为导向,以职工小家建设为阵地,促进基础管理落得实,抓得牢,以激发班组在强化基础管理上的内在潜力。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吉化行之有效地坚持了创建优秀班组、“双文明”班组、安全模范班组、标准化岗位、“五型”班组、标准化“五型”班组以及用优秀班组长命名班组等活动,有效地推动了班组管理的不断升级。
   

  坚持不懈地磨砺现场功夫
  

  吉化的企业管理之所以能坚持,并不断充实提高,关键在于几十年如一日地抓紧了以制度规范和现场管理为特色的基础工作。始终把基础工作的中心放在岗位责任制落实上,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现场管理上,下苦功夫磨练管理内功。

  面对化工企业与生俱来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深冷剧毒等诸多高危风险,吉化一直坚持从化工生产的本质出发,提高安全环保认识,从公司以及国内外各类事故中汲取教训,以国家关注、公众期待和遵守行业法规为企业使命,积极探索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解决方案,持续夯实特色鲜明、实效显著的基础工作。

  一是狠抓制度规范。制度建设是一切管理工作的保障和前提。在制度建设上,吉化持续夯实基础,做到制度全、标准高、规定严,各级领导严格管理、严格把关、一抓到底。

  在制度执行上,“按照标准做、沿着程序走、主要抓两头”,领导带头执行,班组全面落实,不讲条件、不打折扣。

  在检查考核上,“大检查三六九、小检查天天有”,实施专业考核、综合考核、层层考核的一体化考核体系,严考核、硬兑现,常查常改不间断,从而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工作有标准、办事有程序、事后有考核”的基础管理规范。

  近年来,不断实施制度建设、流程建设、ERP建设,全面推进HSE体系、内控体系、考核体系、奖惩体系、监督体系、研发体系“六大体系”运行,努力实现管理理念现代化、管理流程科学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行为规范化、管理效能最优化,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自信和安全保障。

  二是狠抓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的综合体现。

  文革以后,面对企业脏、乱、差,队伍软、懒、散,化工装置跑、冒、滴、漏的现实,吉化人没有气馁,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大力开展治理整顿和基础管理工作。从1978年开始,吉化先后进行了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头一个4年,开展“老三创”,即创无泄漏工厂、创清洁文明单位、创六好企业。全公司13个生产厂全部实现无泄漏;19个二级单位成为清洁文明单位;9个主要生产厂成为六好企业。全公司主要设备完好率上升到95%以上,静密封点泄漏率下降到0.5%。以下。
 
  第二个4年,“快马加鞭未下鞍”,又开展“新四创”活动,即创一级计量单位、创设备优秀管理奖单位、创全面质量管理奖单位、创无事故工厂,使吉化开始步入现代化管理轨道,进入全国企业管理的先进行列。1985年,被国家列为企业管理现代化试点单位,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抓管理、上等级;1991年创成国家一级企业,“吉化经验”享誉全国。

  近年来,坚持“吉化经验”基本方法,不断赋予新内涵,推广新技术,运用新手段,形成新做法。特别是持续“创无事故工厂”,深入挖掘事故事件资源价值、推行“三违”记分管理、实施正向激励办法,创新抓好风险识别管理、安全预案管理等管理方法,使安全文化日臻成熟,企业管理更加自觉自信。
   

  坚持不懈地提升员工行为素养

  
   在60年的生产实践中,为了使“基础管理”成为助力发展、固本强基的优势,吉化下大功夫抓好以岗位培训、岗位练兵和养成教育为特色的员工基本素质提升。
 
  一是从小事抓起,开展素质养成教育

  从1980年开始抓岗位记录仿宋化30年不走样。通过班组比、车间评、工厂赛,岗位记录做到规格化、仿宋化、经常化、制度化、标准化,培养了练内功、提素质的自觉意识。

  从抓“四室两箱”规格化入手,狠抓文明卫生常态化,形成以“一平、二净、三见、四无、五不漏”为代表的清洁文明管理规范,逐步养成习惯,并不断创新形式、提升标准。近年来开展的“设备创标准化”、“设备创完好”等工作,使清洁文明管理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严格交接班制度,岗位交接班按照“十交、五不接”的要求,做到“三一、四到、五报”。

  操作人员具备“四懂三会”基本功,做到“六个严肃认真”,从而强化了生产过程管理。

  科学文明检修,施工准备做到“三定、五落实、五交底”,文明施工做到“三不见天、三不落地、三个排列整齐”,“当班作业当班清、工完料净场地清”。近年来,突出强调检修的“两个界面交接”和“一个条件确认”,高度重视“第一把火”和“最后一块盲板”管理,做好检修的程序化、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增强科学文明检修意识,提高检修效率和质量。

  通过狠抓安全生产纪律、工艺纪律、劳动纪律,通过讲评、奖惩、曝光、记分等形式,培养了员工遵章守纪、令行禁止的良好风气。

  通过长期、细致、全员、全过程地抓小事、抓具体、抓根本,让“严、细、实、快”的吉化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抓岗位培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

  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一以贯之地树立先进的培训理念,坚持“把培训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去实施,坚持“投资员工”、“作为员工的福利待遇”。无论企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积极保证培训资金投入,保证培训教师到位,保证培训时间充足,并有效解决好培训针对性、员工积极性等问题。

  坚持“干啥学啥、缺啥补啥、啥岗练啥”,长期开展正规办学、辅助办学、业余培训、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采取脱产培训、职工业校、技术讲座以及“练兵卡”,“师带徒”,“一帮一、一对红”,“大练兵、大比武、评状元”等方式,培养“又红又专”,“一口清”,“活流程”,“一岗精、两岗通、多岗能”的技能员工。

  近年来,创新实施“十百千工程”,每年培养10名博士、100名硕士、1000名技术骨干,为吉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60年来,为全国各地输送各类人才6万余人,吉化人如今已遍布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上千家企业。

  “四种精神”和“严细实快”作风是吉化的立企之魂、传家之宝,以“四种精神”为高度凝练的政治优势,以“严细实快”作风为坚强保证的基础管理优势,是吉化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和源泉,作为石油和化工行业文化乃至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闪耀的历史光辉和时代风采,必将激励和鼓舞当代吉化人,薪火永相传,共圆百年梦。  

 

  ①“背山精神”的创造者王芝牛。
   
   ②“矛盾乐精神”的创造者李国才。
   
   ③“麻袋毛精神”的创造者于德泉。
   
   ④“登天精神”的创造者桂纯。


 

人人发挥能动性,班组就是动车组。吉化在班组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新时期“四种精神”代表人物。上图为总经理、党委书记孙树祯为“四种精神”红旗手颁奖。下图为今年评出的张殿波、孟庆华、季嵬、程延华等一批新时期“四种精神”红旗手,为吉化公司树立了新时期全体干部员工比学赶超的榜样。

  “背山精神”红旗手








 
金银华、张殿波、赵成浩

  “麻袋毛精神”红旗手




 
黄柏峰、孟庆华、王文宇

  “矛盾乐精神”红旗手





季嵬、李永祥、张澜澜

  “登天精神”红旗手






 
程延华、姜立军、王广胜
 
 旗帜高扬 精神永驻

潘杰
 

  新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到目前化工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石油和化工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实现了惊人的跨越。靠什么创造了奇迹,又靠什么延续着辉煌?

  当代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已经拥有了中石油、中石化、中国海油、中国化工、中国中化这样体量庞大的世界级企业航母,但从规模数量的扩张转向质量效益的发展,加快实现产业由大变强,靠什么强身健体、积聚力量?又靠什么固本强基、基业常青?

  当前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靠什么搏击市场风浪,并在“新常态”下有所作为?又靠什么统一全行业意志、形成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

  ……

  记者一直在寻找答案。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人们往往更多的看重物质力量的推动,常常忽略精神层面的支撑。而事实上,新中国发展化学工业仅仅60多年,我们更多的时间,面对的是贫穷落后、资源匮乏、外强环伺、技不如人,需要我们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更多的挑战中,我们并不具备竞争的实力和条件,需要依靠强大的精神力量,创造以小搏大、以弱胜强、以快制慢的发展奇迹;更多的建设发展,需要我们立足国情、结合实际、积累经验、指导实践;更多的改革攻坚,需要我们强化“软实力”、补足“硬实力”,精神化作物质,摆脱困境,攻坚克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聊以欣慰和引以为豪的是,在孕育新中国化工企业成长壮大的沃土中追根溯源,在行业发展建设的坐标系中追循轨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寻觅弄潮儿,记者发现了一批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企业,它们犹如在惊涛骇浪中矗立的桅杆,代表着一种精神的海拔,张扬着一个时代的旗帜,给我们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引领着行业巨轮乘风破浪、驶向远方。吉林石化公司正是她们当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吉化,新中国化工长子,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经历了共和国艰苦创业、大变革、大发展、大时代的各个阶段,历尽几乎所有的沧桑与悲壮,为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建设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60年砥砺成长,60年自强不息。吉化之路充满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魅力。
 
  这是一条披荆斩棘的开拓之路,是一条山重水复的探索之路,是一条柳暗花明的改革之路,是一条重振雄风的复兴之路,是一条通向未来的追梦之路。无论在艰苦创业时期,还是在持续深化的国企改革阵痛阶段,吉化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每一次裂变,都实现了一次浴火重生的升华,在攻坚克难中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感动行业,感动全国。

  吉化人靠的是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的背山精神,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的麻袋毛精神,求实创新、迎难而上的矛盾乐精神,敢为人先、忘我奉献的登天精神,用60年的艰苦实践,凝炼形成了以“四种精神”为代表的政治优势和以“严细实快”作风为核心的基础管理优势,这是吉化的立企之魂、传家之宝,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力量保障,使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都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为办好社会主义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积累了宝贵的管理财富,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道路。

  60年奉献创造卓越,60年历史彪炳未来。60年间几代吉化人不是喊口号而是靠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部催人奋进的历史。这是一部吉化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史,是一部吉化人勤劳勇敢的创业史,是一部吉化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是一部团结和谐的共进史。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吉化之所以能够成为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一面旗帜,固然在于她奉献的物质财富,更在于她创造的管理经验,还在于她彰显出的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时代精神。如果把吉化奉献的物质财富比喻成伟岸的身躯,那么,吉化奉献的精神财富就是坚挺的脊梁。

  历史孕育着未来的萌芽,未来闪烁着历史的光辉。透视吉化涵养深厚的发展史,温故而知新,有助于我们清醒地分析今天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及时校准明天的航向;有助于我们追寻企业管理的本质,找到可借鉴的管理精髓;有助于在“新常态”下,促进化工行业管理水平提升。

  2012年3月,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到吉林省调研时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鞍钢宪法”“大庆精神”和“吉化经验”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要继续发扬光大,特别是要着力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下大气力解决一些企业管理滑坡、纪律松懈的问题,不断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我们相信,当代的吉化精神、吉化作风、吉化经验,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在“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的大背景下,一定能够继续发挥引领和标杆作用。正如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吉化时说的那样,吉化不愧为中国化工行业的长子,不愧为我国工业战线上一面鲜红的旗帜,这面旗帜不仅始终飘扬,而且高高飘扬。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