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2017-08-22 中国节能网610
核心提示:城市的低碳、生态、绿色发展是解决资源能源危机、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国外很多国家都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公共政

城市的低碳、生态、绿色发展是解决资源能源危机、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国外很多国家都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公共政策来推动和引导城市发展,并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

我国很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空气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问题困扰,也存在看病难、就业难、房价高、环境差、食品安全、缺乏特色等问题,亟需转型发展。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战略引导下,各地均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在最近几年陆续开始了实质性建设,特别是生态新城建设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但由于理念、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标准体系,部分项目存在理念和技术的偏差而受到专家和公众的质疑。

为了解国外生态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主要做法,吸取其成功经验,本文通过部分国外典型生态城市的研究,分析其建设特征,以期对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瑞典: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曾是一个空气污浊、水污染严重,甚至不能在湖中游泳的工业城市,但经过一系列努力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生态城市。2007年被欧洲经济学人智库评为全球宜居城市,2010年被欧洲委员会授予“欧洲绿色之都”称号。斯德哥尔摩在能源、交通、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均有突出表现。

在能源方面,该市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利用电加热系统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油锅炉为商业和住宅楼宇供热,部分地区的居民采用海水制冷系统调节室温。

建筑规范规定所有新建建筑一次能源最大使用量100千瓦时/平方米,并大力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城市能源利用要求60%的用电量和20%的一次能源消费要来自可再生能源。该是有12%的家庭购买独立认证的由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居民做饭。

在交通方面,斯德哥尔摩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来实现绿色交通。第一,在市中心建设功能混合的生态住区来减少出行需求,降低私家车使用;第二,通过改造街道来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建设轨道交通,增加通勤公交运量,使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的步行和自行车道长度达到4公里,人均专用自行车道达到1米;第三,在市中心易引起交通拥堵的地区征收每天最高6欧元的通行税,提高了拼车和非机动出行比例;第四,大力鼓励交通工具使用可再生能源,目前75%的公共交通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生物燃料和沼气,100%的公共汽车使用可再生能源,9%的私家车采用乙醇、沼气、混合动力电动或超低排放汽车。在这些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全市93%的居民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上下班。

在土地利用方面,斯德哥尔摩出台政策鼓励利用存量土地进行开发。如2001-2007年间,约1/3的新建住宅利用棕地进行开发。斯德哥尔摩有可达性良好的公园体系,全市公园绿地占城市面积的36%,距公园绿地200米范围内居住着约85%居民,300米范围内达90%。

英国:生态城镇

英国在生态城镇建设方面有良好的传统和实践经验。从19世纪乌托邦式的新城镇,到霍华德提出的“明日田园城市”,都在探索既能提供足够就业机会,又能亲近自然,并可提供各类服务设施、化解社会矛盾的小城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为实现碳减排目标,2008年,英国提出生态城镇建设目标,并要求各地自愿报名,最终确定四个生态城镇。这些生态城镇基本为大城市卫星城,有公共交通覆盖,发展目标是探索零碳排放的开发和建设运营模式,要求每个生态城镇至少在环境可持续的某一个领域具有示范意义。

该项目要求每个城镇至少要包括5000~10000个家庭,要配置高质量的服务设施,如学校、商店、办公、娱乐等。生态城镇30%~50%的住宅应为低价或廉价住房,出售租赁比例配置合理,面积适中,功能混合,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每个城镇要设立管理机构,负责生态城镇的开发建设管理,完善建设目标措施,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

英国生态城镇在技术层面也有较完善的规范,其出台的生态城镇规划政策分别从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住房、就业、交通、生活方式、服务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景观与历史环境、生物多样性、水、防洪、废弃物处理、总体规划、实施交付和社区管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

在能源方面,要求建立全覆盖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实现城镇的零碳或更低的碳排放。

在交通方面,建设功能混合的社区,提高步行、骑车和公交出行比例,使居民在十分钟内能到发车间隔短的公交站点或社区服务设施。

在建筑方面,要在全寿命周期达到英国build for life 银奖或可持续住宅标准四级等相关标准。

在绿色基础设施方面,要建设高质量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保证绿色空间面积大于40%,其中一半是公共绿地。

在社会经济方面,要制定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保障本地居民就业,并提供各类品质的生活设施。

美国:波特兰

波特兰市是美国俄勒冈州最大的城市,2000年被评为创新规划之都,2003年被评为生态屋顶建设先锋城市,2005年分别被评为美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和全美第二宜居城市,2006年被评为全美步行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波特兰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有很多创新的做法值得借鉴。

在城市规划方面,波特兰大都会区在美国最早利用城市增长边界作为城市和郊区土地的分界线,控制城市的无限扩张。城市增长边界具有法律效力,在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同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边界外的自然资源。波特兰大都会区的GIS规划支持系统是美国最先进和最复杂的规划信息系统,早在1980年就开始使用GIS模拟城市交通,并结合城市发展模型来预测未来交通发展。它不仅为大都会区的城市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并在城市的长期规划中为决策者和规划师们提供未来土地利用、人口、住宅和就业等变化的预测。

在土地利用政策方面,波特兰遵循精明增长原则,强调高密度混合的用地开发模式,提倡公交导向的用地开发。在上世纪50年代就通过建设市区有轨电车成功带动了老城区的繁荣,使市民对私家车的依赖降低了35%。1988年,波特兰成为第一个将联邦政府拨款用于TOD建设的城市。波特兰的交通系统以紧密接驳的公交系统和慢行系统著称。公交系统以轻轨和公交为主,辅以示范性的街车和缆车系统。轻轨系统连接区域主要节点,如市中心、机场、居住和就业中心等。公交系统采用智能化管理方式,对车辆运行时间实时显示,并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公交计费。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节能方面,波特兰市主要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并主要通过发展绿色建筑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波特兰绿色建筑的市场价格比传统建筑多了3%~5%,有许多非盈利性机构无偿为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支持、材料顾问和政策咨询。通过发展电动车及其相关产业,如电能储存等实现交通节能。

在废弃物利用方面,波特兰市提出在2015年将废物利用率提高到75%的目标,其固体垃圾至少分成四类回收:纸、玻璃、植物、厨余垃圾。厨余垃圾全部使用食物研磨机进行粉碎处理,排入排水系统。

加拿大:温哥华

温哥华是加拿大西部最大的城市,在2003年、2004年被美洲旅行社协会授予“美洲最好的城市”,2004年被国际城区协会授予“城区建设奖”,2005年被英国经济学家智库(EUI)授予“世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温哥华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了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市内交通便利,公共服务完备,景观优美且丰富多样,是大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典范。

温哥华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未来十年城市发展指标体系,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方向与要求。该指标提出到2020年,共产生2万个新的绿色工作岗位,温室气体排放在2007年基础上降低33%,新建建筑实现碳中和,既有建筑提升20%,超过50%的出行不需要汽车,人均垃圾产生量下降40%,人均生态足迹、水消耗量、食品碳排放量均减少33%,并种植15万棵树,让人5分钟便可亲近自然。

在土地利用方面,为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温哥华坚持集约和精明的土地利用政策,把城市未来发展集中在存量土地范围,鼓励发展中高密度社区,便于就近工作和居住。利用公交系统和社区服务设施,避免城市无序蔓延。

在交通方面,温哥华通过大力推广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改变出行方式,降低对私家车的依赖。其交通通行优先次序为步行、自行车、公交系统、货物交通,最后是私人汽车。

在绿色空间建设方面,利用开敞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

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通过营造多中心、多层级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配置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

在社区建设方面,温哥华坚持为社区提供更多服务设施和工作机会,使居民的工作、生活与娱乐无需长途出行,并通过设施完善的社区建设实现区域增长。

新加坡

新加坡是亚洲著名的花园城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宜居城市,十次当选亚洲人最适宜居住城市。新加坡生态城市建设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早在1965年就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设想,上世纪60年代开始环境整治、种植树木、建设公园,要求每个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距居民区500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20世纪70年代重点进行道路绿化,要求每条路两侧都有1.5米的绿化带。80年代通过实施长期生态保育战略计划,将5%的土地设为自然保护区,要求每千人享有0.8公顷的绿地。90年代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二是在公共交通发展方面,通过建设贯穿全国的地铁、轻轨系统和陆上公交汽车网络系统来解决市民的出行问题。通过GPS自动调动系统提高出租车效率,通过电子收费系统限制公交车以外的车辆在高峰时间进入闹市区,并实行年度汽车限购政策,防止车辆快速增长。

三是在城市住房方面,新加坡通过推进“居者有其屋”计划,共建成12多万套公寓和店铺来解决城市的人口住房和就业问题,既实现了社会公正,又推动了城市建设。

四是在绿色建筑方面,新加坡从2008年开始要求所有新建建筑都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最低标准,超过5000平方米空调面积的新建公共建筑达到绿色标志白金评级。既有公共建筑到2020年超过1万平方米空调面积的要达到绿色标志超金标准。政府出售土地时,要求工程达到较高层绿色标志评级(白金和超金)。

经验借鉴

通过梳理国外案例可以大致看出,生态城市总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本地文化,建立有经济活力、社会公平和谐的新型城市。为实现这些目标,主要通过物质空间规划、生态技术应用、规划建设管理、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管制等途径,全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在物质空间规划方面,重点对土地利用与功能布局、能源利用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生态保护与绿色基础设施管控、绿色建筑与生态住区建设、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交通引导开发与绿色交通体系等领域进行规划设计。规划形成用地集约、结构紧凑、功能混合的空间布局,高效低碳、循环再生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行人优先、通畅便捷的绿色交通体系,布局均匀、互相连接的绿色基础设施,绿色环保、宜居舒适的绿色建筑与社区。

在生态技术应用层面,重点关注可再生能源利用、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交通系统与车辆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并集成应用到城市开发建设过程。

在规划建设管理层面,从法律法规标准制定、决策支持平台搭建、规划实施激励机制等方面形成系列的配套政策。

在社会经济发展调控与管制方面,通过创造就业机会、营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保护本地文化、倡导绿色生活等方面,引导城市向着生态化的方向迈进。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涉及众多专业领域,有涵盖规划、设计、管理、运营等阶段,需要以系统的思维,全面整体推进。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应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各城市创新实用的政策、技术、管理方法,集中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的协作配合和公众的力量,创新规划建设与管理运营方法与技术体系,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来源:北京泛华志达规划设计院)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