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对话河北省廊坊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春元:一切为了形成向污染宣战的强大合力

   2014-09-01 廊坊日报 2940
核心提示:由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主办的《节能与环保》杂志,是一本倡导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的权威专业期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7月30日,该杂志社派出记者组,专程来廊,采访了我市长篇环保小说《霾来了》的作者李春元。围绕小说的创作立意、环保工作者的职责担当、
由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主办的《节能与环保》杂志,是一本倡导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的权威专业期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7月30日,该杂志社派出记者组,专程来廊,采访了我市长篇环保小说《霾来了》的作者李春元。围绕小说的创作立意、环保工作者的职责担当、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和廊坊市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有力举措,与作者进行了访谈交流,并以《一切为了形成向污染宣战的强大合力》为题,刊发在《节能与环保》杂志2014年第八期。现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李春元简介:

笔名:望元。现任廊坊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分管大气治理、自然、辐射和宣教工作。《中国环境报》特约评论员。曾发表环保文学小说、散文《喜鹊搬家》、《好的》等10万余字。2014年6月出版长篇小说《霾来了》;在《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发表环境时评数十篇;在数十家报刊刊登通讯报道千余篇。

霾来了。

带着对一味强调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意义的质疑来了,带着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质疑来了。在频发的严重的霾之下,高大上的首都北京和与之互临的三线城市廊坊面临着同样的命题——如何有效治霾?

要想治霾,必须搞清霾是怎样出现的。“霾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不仅仅是单一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导致的问题;它产生的背景离不开法制不够健全、没有落实的环境。”李春元如是说。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治霾呢?李春元认为,必须形成政府、企业、民众合心的强大合力、形成区域间发自内心的强大的合力。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李春元所在的廊坊市说的、做的、想的都是紧紧围绕如何高效躬行推动强大合力形成这个核心。

说的:引起越来越多的共鸣

霾来了。《霾来了》。《霾来了》是李春元在其所在团队的感召下,由李春元执笔完成的堪称环保文化开篇的一部长篇小说。自6月初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并在廊坊新华书店首发后,《廊坊日报》、《中国环境报》、《人民日报》先后刊发小说出版报道。《廊坊日报》、《廊坊都市报》在腾讯的官方微博访问量迅速攀升。新浪网、新华网河北频道、中国网、中国经济网、河北共产党员网、长城网等进行了转载。截至8月初,相关访问量已经超过120万次。《廊坊日报》总编辑孟繁彪表示,由于连载该小说、开设主题微博,使《廊坊日报》的读者关注度大有增加。《霾来了》引起了各方的共鸣。由河北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刊发的《河北环境舆情》第四期的标题是《我省第一部环保长篇小说<霾来了>引热议》。

网友则从不同角度对《霾来了》发表评论。网友鎏鎏战队说,《霾来了》以小说的形式,宣传了环保法规、雾霾知识,讲述了环保人把爱奉献给公众,群众的支持又激励环保人前行的故事。网友liu说,河北省环保厅在探索环境文化建设上带了好头。山西向河北学习。全国都应该像这种行为学习、效仿一下。薛淑霞说,正在看《霾来了》,真是一本好书,小说语言有力度,内容有深度。这本小说通过鲜明的人物、有趣的故事,给大家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就是怎样处理发展速度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怎样让发展和环保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问题。也让我们意识到京津冀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无心插柳柳成荫

记者:《霾来了》这本书是您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后动笔完成的吗?

李春元:实事求是地讲,开始写作时并没有想把它写成小说。我只是想向公众宣传环保知识、环保法规和防霾治霾的基本知识。为了让这些知识更易于被公众接受,我试着把这些知识用带故事情节的方法写成了可读性较强的文稿。后来,市作协的朋友和《廊坊日报》的相关领导看后说我写的很像小说,他们鼓励我说可以进行深刻构思,写长点、写大点。我就随着大家的鼓励,与局班子成员和同事们经常研讨,并加班加点写起来,由一开始的三万多字,很快创作成二十多万字。再后来,思路更加清晰了,我把小说整体构思成“盼姐与老猫”、“的哥有梦”、“敲钟的老康”、“辐射风波”4个部分,寓意一年四季;写成65个章节,寓意“六五世界环境日”。
核心问题是引领公众同行治霾

记者:全书要表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李春元:全书通过对环保队伍敢于担当、乐于担当、勇于担当的描写,展现他们为保护大气、生态环境,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为了追求美好的中国梦,立足岗位积极奉献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展现了广大公众在雾霾之下积极行动,力所能及,积极有为地参与到大气保卫战中来,为国家、为小家、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的凡人壮举;通过上述的典型事例,把环保知识、法规、雾霾防治的知识和政府在治理大气污染行动中的方针政策贯穿进去,努力通过潜移默化、直截了当的宣传、宣讲、解释,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眼前的环境状况和其成因,引导公众放弃抱怨,与政府同行。总之就是一句话,引导社会所有的环保工作者、支持环保的志愿者、个人和相关组织与政府戮力同心,形成强大的防治大气污染的合力。

注意力在实现有效的环保宣传

记者:《霾来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带来的共鸣之声也是一波高过一波。您觉得是什么吸引了越来越多读者?

李春元:我知道,《霾来了》这部小说吸引读者的主“磁场”不是小说本身,而是这个选题太敏感了。频发的雾霾已经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降低了每个人的生活品质。换言之就是严重的雾霾触及了每个人基本的权利和根本利益,《霾来了》刚好切中了这一点。实事求是地说,《霾来了》写的很不成熟,缺乏文学色彩。其中,除了对雾霾的描绘外,甚至没有多少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这一点足以证明我的文学功底是欠缺的。事实上,我们的注意力是集中在宣传环保上的,而不是追求作品的文学价值。

环境监管只能迎难而上

记者:在《霾来了》这本书中,您刻画了两位环保局长:一位年轻,一位年长。年轻的环保局长因为严格执法,遭到政府的不公正待遇,受了很多委屈,甚至被“吊”了起来;老局长在上压下顶的情况下忠于职守,落实环保法规,最后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他的爱人也被他处罚的企业老板雇凶一闷棍打死了。这些人物的刻画是纯粹的文学形象,还是有现实的原型?

李春元:小说中的很多情节,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都发生过;书中刻画的人物也不乏原型。当然,这些情节、人物在创作时都进行了艺术加工和事实组合。

记者:您在书中说环境监督执法面临上压下顶的难题。现实中是这样的吗?

李春元:在人们眼中,环保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大气,很威风、很有权,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环保执法,局限多多,困扰多多,难处多多,上压下顶,事儿很难做。

记者:具体讲一讲上压下顶的含义?

李春元:“上压”有两层含义。从环保系统讲,环保部、省环保厅,对一些地方执法不严、把关不严现象,经常用对口施压的方式向基层环保问责。这是一压。第二个压力来自地方政府。尽管国家层面要求环保部门承担很多推动和协调任务,但实际上,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顾及眼前利益多、顾及长远利益少,顾及局部利益多,考虑大生态少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环保监督执法被捆住手脚,被打压。而这一压,导致发展与守法天平失衡、跑偏,使一些企业对环保执法不支持、不理解,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抵触行为。这就是所说的“顶”。在《霾来了》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本书的写作目的也包括希望政府能够认真执行中央政策,积极贯彻执行环保法规;也希望广大民众特别是企业法人能理解、支持基层环保工作者。

做的:颇见成效

霾来了。京津冀成为大气污染防治重中之重。连片污染决定了必须联防联治。因为谁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联防联治必须内外两手都要硬:自己辖区内防治必须见实效;与京津联防联治必须尽早落实。廊坊在这两方面都在尽其所能。

辖区内防治:动真格,见实效
记者:今年上半年辖区内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李春元:联防联治的基础首先是自己主动有效行动。今年上半年,全市环保工作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主线,以污染减排为支撑,以严格执法监管为保障,集中精力,全力攻坚,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具体讲,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大气污染治理“八大攻坚战”和淘汰产能拆除集中行动及“工地扬尘治理、渣土运输车治理、露天烧烤治理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四大专项治理行动。根据环保部的监测数据,上半年市区达标天数为68天(其中一级天数3天)达标率为37.6%,与去年同期相比达标天数(47天)增加了21天,达标率提高了10.6%;PM10、PM2.5、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3.6%、13.9%、26.7%、26.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9.42,与去年同期(10.63)相比下降了11.4%。

记者:在长效治理方面有没有相关措施?

李春元:在这方面,我市做了不少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廊坊市和清华大学专家组正在对廊坊污染成因进行源解析,现在中期成果已经出来了;同时我市还与海创智库科技服务中心签署《廊坊市PM2.5防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述协议的签订,对大气深度治理、长期而科学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对于联防联控,双方都很主动

记者:为了推动联防联控,廊坊做了哪些工作?

李春元: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表示要主动对接、主动学习,当好主动作为的参与者,为推动联防联控,有一份力出一份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为了推进联防联控,市委市政府派人到北京市环保局挂职,书记、市长亲自带队到北京协商联系联防联控的问题;我们与通州、大兴、武清经常互通情况;目前已与北京实现了重污染天气预警、联防联治和应急资源共享。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北京市相关单位也积极主动协助廊坊的工作。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一些联防联控的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了。

想的:如何实现“连心”

霾来了。京津冀被无法分割地连在了一起。只有同心,才可能戮力。如何连心直至同心是我们时刻都在考虑的问题之一。

联防联控的前提是连心

记者:在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方面,三地必须舍得割舍、投入。在这方面,廊坊是如何想的?如何努力的?

李春元:我们与北京、天津相比体量虽小,但我们离北京、天津最近,所以任务很艰巨,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话说,我们必须讲大局,必须全力以赴:无论在资金投入、在协作项目上,都是真心实意的。市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努力实现与国家下拨资金的良好配套,2013年全市投资整体下来是十几亿元。除此之外,在预算外又拨付1亿元,直接用于大气污染源解析和项目的补贴。廊坊在用行动表现所思所想,表达真心实意,落实上级部署。

记者:您觉得要实现联防联控首先要考虑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李春元:区域联防联控话好说,但当我们面对自身的利益和他人利益需要抉择的时候,我们该表现出怎样的作为很关键——这种作为,是否做到合心、合谋、合防、合治?能否跳出自家一亩三分地,在共担风险之外牺牲一些自己可以牺牲的利益?实事求是地讲,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果不面对这个问题,回避这个问题,而只拘泥于表层问题的解决,那当治理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又会出现新的不到位的。在这个角度上,可以说联防联治的前提是连心。我个人认为,心不能连到一块,联防联控不会搞得实实在在,我敢说这个话。因此如何真正实现连心乃至同心是必须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

客观看待联防联控中的“不如意”

记者:在联防联控的推进过程中,总有不少推进迟缓、离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的现象。您觉得应如何看待推进过程中的这些“不如意”?

李春元:的确,有些工作在一定阶段落实起来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下子就能实现,或者一下子就能合的那么好,但是如果我们是实心实意地在推动,各方都是在努力朝那个理想的方向努力,我感觉就可以了。从目前我了解的情况看,北京、天津与我们、与整个河北还是动了真格的,是在努力地合心、连心,真正地在努力推动联防联控。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