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刘荣:我们必须拿出全新供热模式,才能适合京津冀清洁发展思路

   2018-08-27 中国能源报4300
核心提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清洁供热严格遵循优先发展热电联产余热供暖、积极发展区域清洁能源供暖、适度发展分散清洁供暖的三个定位。
QQ截图20180827063301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刘荣
 
      成绩亮眼,问题也突出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清洁供热严格遵循优先发展热电联产余热供暖、积极发展区域清洁能源供暖、适度发展分散清洁供暖的三个定位。
 
      为保障京津冀清洁供热,顶层政策纷出,战略清晰,原则明确;中层执行认真、督查严肃、处罚严厉;基层严阵以待,取得诸多良好成绩,但问题也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逐渐显现。
 
      尽管战略清晰,但在落实过程中,战术薄弱问题就很突出。例如,针对“因地制宜、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推行到各个县各镇时,相关领导干部拿不出具体或特别优化的战术。
 
      其次,资源不平衡、统筹无力度。有位河北的供热工作者向我倒过苦水:“我们非常羡慕北京,我们的条件没法跟北京比。煤改气后,倾全国之力先保北京,但河北禁止燃煤后有多少燃气资源?去年出现气荒以后,老百姓采暖受到影响,但问题需要我们关起门来自己解决。”
 
      事实上,河北不具备北京的行政资源优势,就河北省自身而言,内部资源也不平衡,有的地方有热电厂可以集中供热,有的地方不仅没有热电厂,电负荷也不是很够,部分地区不仅没有充足热电联产的余热,没有燃气,电负荷也不多,供热用户又很分散,设备设施落后。但资源不平衡更需要我们把统筹做好,所以统筹无力度,是顶层、中层反映的一个最大问题。
 
      以热电联产余热为例,这是最好的清洁供热,但我们还远没做到深度挖掘京津冀地区热电联产的余热以及其它工业余热,这些余热的挖掘必须要统筹,靠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的能力去挖掘它周边热电联产的余热和工业余热,是无法协调的。统筹无力度主要是顶层和中层的责任。
 
      再者,底数摸不清,管控无抓手。由于基层基础环节太薄弱,很少有基层的供热企业能拿出像样的“家底”——有多少面积?有多少锅炉?锅炉煤耗是多少?供热量每年多少?底数不清晰,上层管控就无从下手。
 
      此外,基层供热企业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管理模式粗放老旧;设备设施没有升级改造对人工过度依赖;面对供热发展迅速化、多维化的海量数据,以及用户对工人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来自安全、环保的多重压力,没有大数据信息化的手段,对基层的供热企业而言是举步维艰,正是“不通则痛”。
 
      全新供热模式有待探索
 
      提及清洁供热,大家将更多焦点放在清洁热源上。但在京津冀发展清洁供热过程中,必须把大数据信息同步实施,切不可荒废。
 
      大数据互联网已逐渐深入融合到每个单元,行业监管不能再仅靠人,企业智慧供热运行运用大数据也迫在眉睫。大数据智慧化清洁供热是优化城市管理、打造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拿出一种新的供热模式,才能适合京津冀清洁发展的思路。如果清洁供热仅谈热源,而没有大数据、信息化、互联网来支撑是行不通的。不仅要通过绿色能源的使用,高端装备的升级打造清洁供热,还必须借助政府、企业、设备、用户的互联互通来实现智慧服务,两者缺一不可。
 
      跨地域、远距离长输送的能源互联如果能够实现,大数据信息化将更显神威。现在远距离长距离输送的管网在全国做的非常成熟,但这些远距离长输送的管线都在本市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而言,做到“跨地域”这三个字太难了。
 
      只有同步实现大数据信息化,才能强有力支撑清洁供热。因为大数据信息化能够关注到能源利用是否高效绿色,能源供应是否安全,排放是否环保,能够检测运行是否安全,还能检测到用户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民生是否有保障。
 
      (文丨本报记者 武晓娟/整理)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