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今天植树节,原来古代的环保灯长这样

   2019-03-14 中国节能网780
核心提示: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每年这一天,人们都会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环保活动,让人们树立爱林造林的环保意识。而在照明界,为了倡导节能环保意识,不单单只是通过植树造林来保护环境,科技人员更是坚持研发设计环保型的照明灯。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便重视节能环保,早在秦汉时就已发明了环保灯。
 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每年这一天,人们都会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环保活动,让人们树立爱林造林的环保意识。而在照明界,为了倡导节能环保意识,不单单只是通过植树造林来保护环境,科技人员更是坚持研发设计环保型的照明灯。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便重视节能环保,早在秦汉时就已发明了环保灯。
那么,古代的环保灯,长什么样呢?
秦汉时出现利用虹吸原理净化空气的雁鱼灯,据《文物》记载: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将烟尘吸入雁的肚里让水溶解,净化空气,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因此,从中可以窥见古已有之的环保理念及先人的智慧。
 
单烟管釭灯考古线图。
河北满城一号西汉墓曾出土有环保釭灯——从灯室到灯腹间连接着一道烟管,能将灯烟导入腹内,而灯腹内壁上尚存一薄层白色水碱,证明其中曾贮水。聪明的古人将灯加设烟管,将灯烟导入灯腹的水中,这样就会减少烟炱而使室内保持清洁,无疑起到了环保的作用。在湖南长沙五里牌四〇一号西汉墓中,还曾出土过装有双烟管的灯,这样烟气的流散就会更加通畅。
 
双烟管釭灯考古线图。
这种烟管当时被称为“釭”,此型的灯亦称“釭灯”。釭是指中空的管状物,《释名·释车》曰:“釭,空也,其中空也。”南京大学历史文物室所藏的据出自长沙柳家大山西汉墓的此型灯,肩部铭文中标出的名称为“铜釭”。晋·夏侯湛写有《釭灯赋》,称此型灯“取光藏烟,致巧金铜”(《艺文类聚》卷八〇引)。“藏烟”正是其特性优点。自南北朝到唐代的文学作品中,此型灯常被言及。齐·王融《咏幔诗》的“但愿致樽酒,兰釭当夜明”,南朝梁元帝《草名诗》的“金钱买含笑,银釭影梳头”,唐·白居易《卧听法曲霓裳诗》的“起尝残酌听余曲,斜背银釭半下帷”等句,均是对釭灯的写照。
及至宋代,此型灯已经颇少见,像晏几道的词“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大约只不过是在用典故而已。清代一些讲声律对仗的小册子有时还提到釭灯,如《笠翁对韵》所举“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声律启蒙》所举“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但《康熙字典》“釭”字下说“按金釭非灯,乃诗人误用也”。可见由于此型灯久不行世,关于其形制和性能已经淡出人们的记忆了。
“长信宫灯”考古线图,该文物出土于河北满城二号汉墓。
实物对照图
但在釭灯盛行的汉代,它的样式还是很丰富的。在湖南长沙桂花园西汉墓曾出土呈牛形的釭灯、在广西合浦西汉墓曾出土呈凤形的釭灯。而河北满城二号西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设计更为精巧:该灯呈宫女跪坐捧灯状,宫女右臂上举,实为烟管将烟灰导入宫女体中;左臂则把持灯室,整体造型看起来毫无造作之感。此种灯更多见的是雁鱼灯,在山西平朔、襄汾及陕西神木的汉墓中曾各出土一件,新近发掘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中亦出土一件,均以雁颈充烟管,雁口衔鱼。
 
“长信宫灯”,均以雁颈充烟管,雁口衔鱼。
1985年,在山西省平朔县出土了西汉雁鱼铜灯。该灯通高53厘米,整体造型为一回首衔鱼的鸿雁,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雁颈、腹腔中空并相通,雁腹中空可储水,灯盘为圆形直壁,鱼腹下为圆形覆口与灯盘相对应。灯盘所附短柄可自由转动以控制两片弧形屏板灯罩的左右开合,这样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鱼鳞和雁翅部位铸有精细的纹理,铜灯上遍施华美的彩绘,红、绿、蓝、白的装点让静止的灯具鲜活灵动起来。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人雁腹体内,雁腹中有水,可以过滤烟气,防止油烟污染空气。这种带烟管与销烟功能的灯具有如此优越的功能,使之在当时风靡一时。
 
高度概括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反映了古人融环保理念与审美思想为一体的艺术追求。可见,环保意识在古代已悄然萌芽,而作为当代人,我们更应该尽自己所能,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