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不再依赖进口,燃料电池空压机实现中国制造

   2019-03-21 中国节能网910
核心提示:2019年3月8日,毅合捷集团在无锡举办燃料电池空压机投产启动仪式,宣告其燃料电池空压机率先在国内实现投产。同期,毅合捷集团还与英国Aeristech公司举办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毅合捷集团董事长刘全先生表示,新产品的投产将有助于改变国内燃料电池空压机依赖进口的格局,同时,也标志着毅合捷涡轮增压器从机械式迈向电动化
 2019年3月8日,毅合捷集团在无锡举办燃料电池空压机投产启动仪式,宣告其燃料电池空压机率先在国内实现投产。同期,毅合捷集团还与英国Aeristech公司举办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毅合捷集团董事长刘全先生表示,新产品的投产将有助于改变国内燃料电池空压机依赖进口的格局,同时,也标志着毅合捷涡轮增压器从机械式迈向电动化。
当日,百余位来自国内主流汽车厂及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的嘉宾、行业协会的专家、公司所在省、市、区政府部门领导、中英签约双方的高管,以及合作伙伴代表,共同见证了毅合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庆典。据毅合捷集团总经理熊新元先生介绍,公司新投产的燃料电池空压机项目使用了无锡惠山工厂现有的部分厂房,一期投资1.08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设高速电机和控制器生产线、叶轮5轴加工自动生产和检测线、空压机组装及自动检测线。同时,该项目将建成国内首个燃料电池空压机性能和耐久实验中心。新项目规划到2025年实现5万台燃料电池空压机的产能,将服务潍柴动力、苏州弗尔赛能源、上汽大通、一汽解放、比亚迪、力帆等国内主流汽车厂商及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并计划出口海外市场。
去年中国燃料电池商用车的产量超过了1500辆,2018年也因此被产业界称为“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元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了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目标,即2020年达到5000辆(示范运行),2025年达到5万辆,2030年要达到100万辆(大规模推广)。燃料电池在汽车行业的再度风起云涌,也使得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部件之一的空压机被很多企业和投资机构视为切入汽车动力“终结解决方案”,以及拥抱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活动现场展示的燃料电池空压机样品(左图为:集成式燃料电池空压机;右图为:分体式燃料电池空压机的控制器)。毅合捷燃料电池空压机为离心涡轮式,采用高速轴承、超高速永磁电机和高效控制器,具有结构紧凑、零部件少、无易损件及低功率损耗等优势,被视为当前燃料电池空压机的最佳方案。
熊新元说,虽然燃料电池空压机在结构上与电动增压器相似,但是其电动高转速及需要无油润滑等特殊要求,给其产业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即便是“最佳候选”的涡轮增压器公司在产业化燃料电池空压机时,也需要跨界联合高速电机和电控系统等方面的设计、生产及测试资源。这也是毅合捷与英国Aeristech公司建立战略合作的重要意义。谈到双方合作,熊新元说,Aeristech是一家先进技术公司,不仅在高速电机和控制器领域拥有专利设计技术和专业测试技术,而且还已经成功开发了12V和48V电动增压器和燃料电池专用离心式空压机。双方强强联手实现了燃料电池空压机在国内的率先投产,摆脱了燃料电池空压机依赖进口的局面。与此同时,成本仍是制约燃料电池产业化步伐的主要原因之一,希望毅合捷无锡工厂燃料电池空压机的投产,能够帮助降低燃料电池系统的总体成本,助力燃料电池汽车的快速推广应用。
签约仪式上,Aeristech公司董事长兼CEO Richard Wall先生表示,双方还将共同开发适配国内汽车及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所需的空压机新产品,如30kW、45kW、60kW及120kW驱动模块等多个功率空压机。燃料电池通过质子交换膜,以电化学反应方式将氢气与空气(氧气)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再由电机驱动车辆。作为燃料电池阴极供气系统的核心部件,空压机通过对进入燃料电池堆的空气进行增压,增加了空气(氧气)进气量,进而可提高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和效率。换言之,确保燃料电池在实现同等功率的前提下,可以减少燃料电池系统的尺寸、实现小型化,满足了汽车动力系统轻量化的需求。今年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万钢在“电动汽车百人会”中表示,要加大对燃料电池的研发力度,攻克基础材料、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难关,当前重点要突破膜电极、空压机和储氢罐的产业化。空压机便是其中需实现产业化的关键部件之一。
全球燃料电池汽车步入商业化阶段,中国发展提速
按照DOE的目标,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密度达到650W/L,寿命达到5000h,成本降低到$40/kW将进入商业化。国外技术基本满足性能和寿命的要求,成本将随着规模化的推进迅速下降,国外燃料电池产业即将步入商业化阶段。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依托“863”计划和“十一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技术取得长足进步,2016年从产品验证进入到部分城市试点阶段,行业发展正在提速。
技术进步、国产化和规模化,是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降低的必要条件
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太高是燃料电池车商业化的主要障碍之一,燃料电池系统占整车成本的63%,其中:电堆49%(质子交换膜5%+双极板10%+催化剂24%)、空气循环系统21%、氢气循环系统5%、热力管理系统9%。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国产化生产,才能有效降低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随着成本的降低,燃料电池汽车才能实现商业化,而商业化之后带来的规模化生产,又会进一步促进燃料电池汽车成本的下降,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
国内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距十年,正在快速追赶中
质子交换膜国内基本实现产业化;石墨双极板技术国内已经成熟,金属双极板是未来趋势;催化剂国内有小规模生产,超低铂或无铂是研发重点。辅助子系统中,供气系统的空压机主流技术是螺杆压缩机和涡旋压缩机,国内尚无成熟产品。目前国际主流汽车厂商均采用70MPa储氢瓶,国内基本掌握35MPa储氢瓶制造技术,目前正在推进70 MPa储氢瓶的研制工作。
高额补贴政策支持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国产化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规定到2020年,燃料电池车补贴为20~50万/辆且不退坡,可覆盖国外燃料电池乘用车售价的40%;《中国制造2025》、《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目录2016》重点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