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海洋微塑料污染防治该从何处入手?

   2019-04-12 中国节能网2450
核心提示:一次性塑料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海洋塑料污染压力不减。研究结果表明,塑料已经布满世界海沟最深处,并通过食物链传播最终伤及人类自身……
 一次性塑料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海洋塑料污染压力不减。研究结果表明,塑料已经布满世界海沟最深处,并通过食物链传播最终伤及人类自身……
海洋微塑料污染防治究竟难在哪里?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塑料制品的危害认识不足意识淡薄,单纯“限”或者“禁”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二是相关部门的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最近,一篇名为《你扔掉的塑料,是怎么被你一口一口吃回来的》的文章刷爆网络。文中引用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塑料已经布满世界海沟最深处,并通过食物链传播最终伤及人类自身。与此同时,近期多起海洋动物误食塑料死亡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一时间,有关海洋塑料污染的问题再次引发人们广泛关注。
如今,塑料成为海洋垃圾和污染的重要来源已是公认的事实。据初步估算,全球每年向海洋输出的塑料垃圾可达480万吨~1270万吨。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南北极,从海洋表层到深渊海底,微塑料早已无处不在。
塑料垃圾极难降解,这意味着人类制造的大多数聚合物塑料制品将持续存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上千年。海洋塑料垃圾的泛滥入海无疑将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物多样性、近海养殖业和滨海旅游业等造成巨大影响。
2014年6月,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明确提出要关注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问题。众多沿海国家也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制订相关法案和行动计划,从源头着手,切实减少进入海洋的垃圾量。
我国于2016年启动了涵盖水体、海底、海滩和生物体的微塑料监测工作。2017年,监测拓展至南北极和深海大洋区域,为掌握海洋垃圾分布状况、种类及来源,科学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了依据。
尽管我国在海洋塑料垃圾的预防和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临的问题和不足依然突出。
为了有效治理塑料垃圾污染,2008年6月我国开始实施“限塑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通过强制法律手段限制塑料制品的无偿使用。但是,10年过去了,一次性塑料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仍随处可见,“限塑令”的实施效果显然并不理想,海洋塑料污染压力未减。
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对塑料制品的危害认识不足,单纯“限”或者“禁”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二是相关部门的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显然,海洋微塑料污染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建立以陆海统筹为基础的海洋微塑料污染防治管理体系。调查数据表明,陆源输入是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其比例约占80%,剩余的20%则为海源输入。由此不难看出,海洋中的大部分塑料垃圾均由陆源输入,这就要求必须从源头上强化治理,不断完善垃圾管理体系,提高塑料制品的循环利用率,促进垃圾回收利用,推动“河长制”“湾长制”的衔接,在防控上形成长效机制。
其次,加大科普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提升公众防控意识。我国民众对塑料污染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尤其是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方面的环境教育体系尚未健全。一次性塑料制品屡禁不止,主要源自于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应逐步完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公共环境意识教育体系,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在“限塑令”的基础上,可适度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以促进人们改变消费行为。
第三,急需制定科学统一的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控制标准。作为一种新型海洋污染物,海洋微塑料尚缺乏科学的监测、分析和技术标准。应进一步研究制定与国际统一的微塑料分析和鉴定方法,加大专项监测调查力度,探明微塑料污染状况,揭示分布格局、生态影响及污染规律。不断加强基础理论、监管治理、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掌握海洋微塑料污染防治的主动权。
第四,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是海洋微塑料防治的重要基础保障。为进一步完善防治措施,应不断深化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共治海洋微塑料污染。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以海洋环境治理为切入点,以海洋微塑料垃圾防治为突破口,从被动参与向积极倡导和引领角色转变,为研究、设计、制定相关制度,增强区域及全球海洋微塑料污染协同防治能力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