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京津冀五年治气悬念

   2014-10-13 财新《新世纪》 2200
核心提示:国庆长假刚结束,京津冀地区就陷入大范围雾霾之中。10月8日、9日,北京市区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均超过300,达到最严重的“严重污染”级别。
国庆长假刚结束,京津冀地区就陷入大范围雾霾之中。10月8日、9日,北京市区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均超过300,达到最严重的“严重污染”级别。

漫天雾霾之中,公众无比期待中国政府此前公布的“史上最严格”空气污染防治计划,能够让空气质量好转。但现实不容乐观。

2013年9月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大气治理目标,并提出十条具体措施,因此也被民间称为大气“国十条”。“国十条”指出,要用五年时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大气“国十条”还是中国第一份将空气质量改善细化到具体数字的纲领性文件,以PM2.5浓度为标志,宣称到2017年,全国空气将改善10%以上,几个关键地区的分目标中,又以京津冀地区25%的改善目标最具雄心。在政治地位和空气污染程度同样备受瞩目的北京市,其2017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将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距2017年底还有三年多的时间,一项最新权威研究却指出,各方称道的“国十条”中减排措施的“药力”有限。根据测算,仅依靠现有减排措施,京津冀地区很难在2017年完成大气“国十条”中设定的空气治理目标。

三年之后,京津冀地区的空气会好吗?这将是一个悬念——这份由中国清洁空气联盟与清华大学作出的报告已经给出近乎悲观的答案。好消息是,地方政府还有加大“药力”的时间。

悲观的结果

大气“国十条”发布一年有余,被各地政府当作改善空气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其所提出的从工业污染、面源污染和移动源三大方面着手的十项措施,亦如金科玉律一般正在全国各地推行。

2014年9月25日,中国清洁空气联盟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基于“大气国十条”的京津冀地区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效果评估》(下称《评估》)。

《评估》负责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在2017年全面落实现有的减排政策,将对京津冀地区带来明显的PM2.5浓度改善。”

《评估》肯定了现有减排政策的有效性,测算结果表明,现有减排政策仍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空气质量改善。体现在,减排情景与“什么都不做”情景相比,年均空气质量的差距明显。

然而,长达28页的《评估》的结论却是,在全面落实现有的减排措施的情况下,到2017年,天津、河北的PM2.5浓度下降幅度和北京的年均PM2.5浓度均达不到“国十条”的目标要求。

《评估》经测算得出,即使全面落实现有减排措施,2017年北京、天津、河北的PM2.5年均浓度将分别下降25.6%、18.7%和14.7%。

这意味着,除了北京之外,河北、天津距离25%的目标达成将会有很大距离。同时,虽然北京的减排比例勉强达标,年均PM2.5浓度将由2013年的88.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7年的65.8微克/立方米,但离此前确定的改善目标60微克/立方米亦有一定差距。

中国最严空气条例最终仍有落空的可能性,一时让舆论哗然。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