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秘鲁谈话再起引起节能减排新高潮

   2014-12-13 中国节能网1580
核心提示:世界各国代表齐聚秘鲁首都利马,为达成关于削减碳排放的历史性协议再度冲刺。碳排放会危及子孙后代。
         世界各国代表齐聚秘鲁首都利马,为达成关于削减碳排放的历史性协议再度冲刺。碳排放会危及子孙后代。
   这次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是在下述背景下召开的:科学界接连发出严厉警告,不过政坛有关2015年12月在巴黎签订协定的意愿再度高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说:“气候变暖的风险从未如此显而易见……我们也从未目睹各行各业采取行动的意愿如此强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0次缔约方会议定于12月1日在利马开幕,各方有望达成一致意见。
   将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万名代表出席此次会议。会议旨在就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达成一份最终协议草案,为明年在巴黎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奠定基础。
   现在的目标是到2050年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这是保护地球生命的最高上限。
   东道国秘鲁环境部长曼努埃尔·普尔加-比达尔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11月29日都对利马大会达成最终共识表示了乐观。
   菲格雷斯指出:“期待利马能创造历史。”她指出,这将是一份简洁但架构完整、顾及所有国家利益的草案。
   普尔加-比达尔对最近美国与中国就减排达成的协议表示乐观。他指出,中美联合声明表明两国有意愿改善这个问题,这是利马大会召开的最好政治信号。
   他表示,为成功应对气候变化,继续推动现有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变革将必不可少。他承认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多利益上的障碍,比如石油产业,油气资源消费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乐观派期待利马大会能达成更广泛、公平和公正的协议,但工业化国家,即要对气候变化负历史性责任的国家必须加大减排力度,从技术和资金上帮助欠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员拉蒙·马德鲁加认为利马大会可能会达成一些共识,至少会让有关气候变化的谈判进程继续向前推进。但他坚信成果将十分有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对利马大会持乐观态度。
   菲格雷斯表示,经过一年来的筹备,她坚信利马大会将达成历史性协议。她指出:“这将是我们历史上首次提前一年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达成一份草案,这是从未有过的,是我们坚持不懈的结果。”
  至于可能达成的协议草案,菲格雷斯强调:“主旨思想是要尊重每个国家的意见,不能强迫,而是要理解每个国家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要找到共同利益的结合点。我们想要达成的协议必须超越国家的范畴。”
  她还提到了美国和中国就减排问题达成的协议,指出中美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上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中美达成削减碳排放协议 为“巴黎谈判”注入动力
  美国和中国从来不是最好的朋友。就像他们自己也承认的一样,两国在太多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是在奥巴马访问北京期间,两国政府选择采取务实做法。两国合作的成果之一是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协议。
    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
   此外中国还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王韬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起点”,“为今年的利马气候变化大会和明年在巴黎举行的大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讲师冉冉表示,目前还不知道这个协议的一些具体细节,包括“如何对承诺目标进行核实与监督”。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1月13以《习近平和奥巴马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带来希望》发表社论称,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人意料地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带来新的转机。
   社论称,这其中最大的加分点就是中国愿意作出承诺。此前中国政府的承诺一直是单方面的。中国作出的承诺将令其他国家更难找到观望的理由,从而提高达成多边协议的可能性。此外,中国也摆脱了不愿设立总体目标的状态。此前中国一直将目标建立在能源强度和人均产出的基础上。如今,通过宣布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中国接受了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作出相互承诺的逻辑。
   奥巴马的声明中也有令人惊喜之处。美国有望兑现承诺,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
   以《中美减排协议: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斗争中的一个历史性里程碑》发表文章称,请不要怀疑,美国与中国12日达成的削减彼此碳排放的协议是历史性协议。这是多年曲折谈判中朝着达成一项意义重大的全球协议以应对气候变化迈出的最大一步。
   但也请不要怀疑,尽管该协议绝对必要,但仍远远不够。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说,这是一个“里程碑”—一次长途旅行途中的一个标记。
   文章称,上述美中协议为巴黎气候大会注入了最珍贵和稀缺的要素:动力。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和中国宣布的措施不足以应对全球变暖。
      
  其他国家备感压力
  中美达成的减排协议对快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国家来说也是一个信号。迄今为止,它们尽可能回避有关强制性气候目标的谈判。它们最重要的论据是,已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减少排放的工业国家要为气候变化承担历史责任,且鉴于它们的发展领先地位,绝不能指望新兴工业国家做出类似努力。现在,情况似乎正在缓慢变化。
   报道称,中国和美国终于展示了雄心,而德国国内的相关负责人却对于到底是否应当认真对待既定的减排目标争论不休。到2020年,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较1990年降低40%。目前看来,这一目标将实现不了。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签署了一份有关气候变化及清洁能源合作的历史性双边协议。该协议将对筹备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产生影响。
   报道称,印度也必须开始展开创造性思考。印度一直坚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主要指工业发达国家)/非附件一国家(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温室气体方面的立场,这一做法也需要反思。气候变化责任应当区别对待是必要的,但在与二十年前截然不同的年代,这样的区分还会是有意义的吗?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称对许多不愿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而言,随着中国宣布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以及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这一借口不复存在。
   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中国环境论坛负责人珍妮弗·特纳说:“如果中国和美国说‘我们都在做这件事’,印度会说什么?现在没有人躲在中国后面了。”
  碳排放,绝不只是简单的生产问题,更是一个消费问题,甚至根源在消费。当我们争论节能减排国际责任之时,不仅要关注这些温室气体是谁生产,更要追问:谁消费了如此巨额的碳资源?根据英国石油公司2013年最新数据:除煤炭外,美国在石油、天然气的消耗上仍远超中国,并以3亿人口长期居于世界碳消费头把交椅,而中国14亿人口人均碳消费量仅有美国的1/5。试问美国,何以“人生而平等”的民主铁律不适用于中国人民?难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近三十年,中国对碳资源的突增式消耗,本质是长期落后历史累积而来的补偿性消耗。英美在早期工业化阶段,无不通过殖民从世界攫取大量能源实现自身发展,让殖民地国家饱尝国家动乱和环境恶化的苦果。我国从长期落后逐步走向现代化,用30年完成了英美国家200年的工业化历程,对资源的补偿性消耗实属情理之中、无可厚非,国际社会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中国在碳排问题与工业化发展的平衡问题上,已经走出了一条相对影响小,经济效益大的发展道路,应为世界各国借鉴和铭记。
   英美等发达国家在享受人类劳动成果的同时,却让发展中国家承受碳排剧增的压力。从全球产业分工看,中国仍处于世界产业链下游,扮演着初级产品加工者和原料来源地的角色。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纷纷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大量消费廉价碳资源、赚钱巨额利润的同时,却又无耻地指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碳排严重。中国为世界人民提供了质优价廉的产品,降低了外国民众的生活成本,缓解了发达国家普通民众的生存压力,间接调和了贫富差距过大所造成的社会矛盾,这样的牺牲怎能被无视?如果发达国家没有将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本国产业转移的目标和初级产品的来源地,发展中国家何来如此多的碳排问题?中国并未消费如此多的碳资源,却为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碳消费买了单。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制造”的输出,其实是碳消费的输入。碳资源消费以转化为产品的形式被世界人民享用,而中国却背负了“碳排放”的黑锅,特别是作为中国最大出口国的美国,对碳资源的消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有什么资格指责别国呢?因此,衡量碳排放问题要既重生产又重消费,甚至应该更重视消费,因为消费才是碳排放的终极原因。在碳排放问题上,不是要指责谁攻击谁,而要讲道理明是非,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创人类和谐美好的生活。
   当前关于碳排问题的国际分歧,根本集中在碳排放“生产”与“消费”减排话语体系上。我们应发出代表本国立场,符合自身利益的声音。国际社会不应机械孤立地看待一国碳排问题,更应关注导致严重碳排问题的碳消费被何人享有,使何人受益?决不能让大量消费碳排量的发达国家振振有词地指责还未脱贫的发展中国家,而置自身就是碳消费大国的职责于不顾。国际社会应当积极倡导建立更加公正客观的衡量标准,确定分配节能减排责任时不应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要充分考量一国自身实际发展阶段和人口状况,考察其“碳排”问题下的国际贡献。少一些意识形态的偏见,多一份同舟共济的担当,以积极合作的负责态度推进全球气候问题的切实解决。否则,联合国气候大会只会变成一场没有立场、相互推诿的争吵。
    
  中国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过了工业革命诞生地欧盟(EU)
  科学家发现,中国的CO2排放总量正在超越欧美的总和。21日,成千上万人走上街头,要求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
   最大的集会发生在纽约,组织者预计有10万人参加了此次抗议活动,令这次集会可能成为历来最大规模气候变化抗议活动之一。此次游行发生在纽约23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前夕。在这次峰会上,包括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内的120位领导人,将阐明降低加剧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划。
   该峰会是自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以来,首次有如此多的国家领导人共聚一堂,讨论气候变化问题。
   尽管根据全球碳计划的数据,印度碳排放总量可能会在四年内超过欧盟,但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也不会参加该峰会。全球碳计划是一个有13年历史的气候变化研究人员合作组织。
   报道说,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8%,紧跟其后的是占14%的美国和占10%的欧盟。中国碳排放量的激增源自中国的工厂和发电厂,正是它们将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
   欧盟碳排放量的下降部分源自疲弱的经济表现。不过,欧盟碳排放数据下降的背后,还掩盖着一个事实:欧盟消费的产品中有很多是在中国等国家生产的。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