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水利改革催生高效节水的春天(图)

   2015-01-05 新疆日报(乌鲁木齐)1700
核心提示: 2014年开始的我区水利改革彻底唤醒了农民的节水意识,使我区高效节水迎来又一轮发展机遇。自治区水利厅农牧水利处处长王永增说。

第一观察

“这几天,塔西河村有很多村民找到村干部,申请水权交易。从2014年9月份第一笔水权交易费兑现至今,村民水权交易申请数已达90多户。2015年,我们计划发展水权交易试点户120户左右,参加水权交易的土地将达到3000亩以上。玛纳斯县正经历着新一轮节水热潮。”玛纳斯县包家店镇塔西河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奎日前对记者说。

塔西河村共有耕地2.8万亩,2014年有56户农民以1369亩土地参加了水权交易试点。按照配水定额,这些土地本应支出水费4.22万元,但2014年,由于大家节约出了13万立方米的定额水量,净收3.9万元。也就是说,56户农民2014年水费支出仅有3000多元,摊到每亩地还不到2.4元。因此,农民参加水权交易的热情高涨。

2014年开始的我区水利改革彻底唤醒了农民的节水意识,使我区高效节水迎来又一轮发展机遇。自治区水利厅农牧水利处处长王永增说。

本报记者师巧梅

高效节水是缓解水资源矛盾的必然选择

节水灌溉已连续11年被“中央一号文件”定为重大战略。无论是“中央一号文件”还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水利工程,都体现节水优先思路。对水资源极为紧缺的新疆而言,发展高效节水更是缓解水资源矛盾的必然选择。王永增说。

我区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农业节水的探索,高效节水经历了“九五”试点、“十五”推广和“十一五”规模化建设三个阶段。特别是2008年,自治区做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的决定,专门安排财政资金,推进高效节水建设。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自治区将农业高效节水纳入民生工程,先后出台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农业节水建设发展规划、高效节水建设方案,确定了每年完成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的目标。同时,加大投资建设力度,2010年—2013年,新疆以农业高效节水为平台,整合中央和自治区资金,共计投入53亿元,累计完成高效节水1470万亩。

2014年,为提高南疆和部分地州补助标准,在没有新增补助资金来源的情况下,我区将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资金及专项资金和自治区高效节水补助资金捆绑使用,按照南疆、北疆、东疆等不同地域的经济条件,分别落实每亩500元、400元、300元的补助标准。国家及自治区两级财政共计投入18亿元资金,全面完成高效节水建设面积300万亩的任务。

据统计,2008年以前,新疆地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只占总灌溉面积的5.9%。短短6年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到2770万亩,占地方总灌溉面积的35%以上。中央和自治区本级财政投入的带动,撬动起各地、各方面累计投入180多亿元节水建设资金。

一系列资金的投入,使我区农业高效节水得到较快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区距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农作物适时适量精准灌溉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农民节水积极性主要依赖国家、自治区和各地县补助资金调动。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经济、地域、自然条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差异较大,高效节水建设发展极不平衡,其中,南疆四地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42.7万亩,仅占总灌溉面积的17.7%,远低于全疆35%的比例,影响和制约着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全面、深入发展。王永增说。

水权交易唤醒农民节水意识

“节下的水可以卖钱,卖的钱抵完水费还有剩余,水权改革就是好啊。”2014年11月下旬,在玛纳斯县水权交易中心兑现全年水权交易费用现场,领到交易费的农户马贵杰发自内心地感慨。

马贵杰是玛纳斯县包家店镇塔西河村村民,全家有耕地10.32亩,核定水权水量4180立方米,全年实际用水量3179立方米,节约并出售水量1001立方米。按照水管单位核定的水价每立方米0.077元计算,应交水费244.78元,水权交易净收益300.60元,水权净收益折抵水费后,还结余55.82元。

为破解水资源紧缺难题,调动全社会的节水积极性,2014年我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深化水资源统一管理,积极开展水价、水权、水市场改革,探索水权流转实现形式,走出一条有新疆特色的水利现代化发展道路。

昌吉回族自治州率先启动初始水权分配试点。在每个县市选择1个乡镇或者村、灌区作为农业初始水权分配试点项目区,全州共设立了7个项目区,涉及农业人口8万多人,控灌面积53万亩,农业灌溉总用水量2.2亿立方米。将初始水权量化到乡、村、户,颁发初始水权证书,并研究出台了《昌吉州农业初始水权分配及水量交易管理办法》。

玛纳斯县率先在全疆搭建水权交易平台。成立了水权交易中心,在包家店镇塔西河村、乐土驿镇下庄子村进行水权交易试点。鼓励农民将节约水量通过交易平台,以农业基准水价6倍的价格转让给塔西河工业园区企业,通过水银行调蓄,实现水权转换。

玛纳斯县节水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期。1995年,玛纳斯县开始推广节水灌溉,先后试用压滴灌和高压滴灌两种节水技术,但都因为影响农物产量,相继放弃。2008年,玛纳斯县探索实施高效水技术,6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4.45亿元,建成高节水灌溉面积70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0%。

“那时候,是政府号召农民节水,节约了水也变了钱,农民的节水积极性不高,如今是农民自己想方法要节水。这是一种全新的开始,是农民对多年传的用水习惯的颠覆性突破。”玛纳斯县水权交易管理心主任朱伟说。

科技化手段助推高效节水上新台阶

“以前采用大水漫灌,我每天扛着铁锹在枣园花一个月时间,才能浇完一次水;后来改成滴灌之后,虽然劳动强度减轻了不少,但也要到地里换阀门浇水;现在改成自动化灌溉,通过笔记本电脑都可以浇水,再也用不着进地去操作了,而且还节省了很多费用。”2014年9月,在哈密市现代农业园区,种植户胡永站在枣园的田埂上,指着眼前葱郁的枣树对前来参加全疆农业高效节水信息化建设现场会的代表们介绍。

在哈密市节水实验中心,谈及自家225亩枣园的发展前景,胡永的话题总绕不开自动化灌溉节水技术。

哈密市是全国100个缺水县市之一,年降雨量不足38毫米,年蒸发量达3800毫米。哈密市的农业灌溉主要依靠地下水,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85%。近年来,哈密市不断探索农业节水新模式,采用自动化灌溉系统,实现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实时监控、增产增效的高科技节水目标。

在哈密市节水实验中心的主控室里,操作人员通过远程数字化控制和自动监控系统,点击手中的鼠标,就可以完成两万亩大枣的自动化灌溉和用水定额。

据园区党支部书记丁葵介绍:“过去,一个农民一年管50亩地的灌溉,都得不分白天晚上地忙活。2012年,我们在高效节水工程的基础上,实施了4万亩滴灌自动化控制和300亩智能化灌溉技术实验,一个人管上千亩地都轻轻松松。通过运用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已实现大枣亩均用水量由450立方米降至380立方米,节水10%—15%。同时,每亩还可节省电费等生产成本150元左右,亩均提高经济效益500元左右。”

由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长期以来用水方式较粗放,农业用水占到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95%。为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2008年开始,新疆开展了高效节水自动化控制系统试点建设工作。在哈密市南戈壁项目区建成全疆第一个自动化控制系统,目前全疆11个地(州)已累计建成17万亩高效节水自动化控制系统,其中哈密地区达到4.9万亩。

试点项目利用通信、网络、感测、控制、显示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以自动化控制硬件设施为基础的高效节水灌区信息化建设,不仅满足了农作物对灌溉适时适量精准的需求,还有效解决了水资源量有限、水肥气热条件多变等节水工程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有效提高了区域水资源的配置合理性以及灌区管理和决策能力。

以水利改革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以农业高效节水信息化建设手段促进高效节水由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发展,将是今后我区农业高效节水的努力目标。王永增说。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