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格力:创新的氛围是怎么形成的

   2015-01-14 V客暖通网2720
核心提示: 2015年初,格力电器再度凭借“基于掌握核心科技的自主创新工程体系建设”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格力电器的创新实力再次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权威认证。这仍人不禁好奇:这种创新氛围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015年初,格力电器再度凭借“基于掌握核心科技的自主创新工程体系建设”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格力电器的创新实力再次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权威认证。这仍人不禁好奇:这种创新氛围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90年代末,格力电器中了重庆某汽车厂中央空调的标,对方需要多联机和天井机。当时国内还没有厂家能生产多联机,格力派技术人员跑到日本去,找到三菱电机,希望能贴牌生产,对方拒绝了。退而求其次,格力表示希望能买一台多联机,对方也拒绝了。到处碰壁后,格力决定自己研发。

“当年对这个机子一无所知,怎么工作的,怎么控制的,都很陌生。”后来成为格力总工程师的黄辉亲自抓这个项目。第一件事是在中国境内找到一台多联机。好不容易在深圳找到一台,黄辉派技术人员把结构图画回来,大家一研究,却发现好几处管子和阀门的用处搞不懂。技术员们花了很长时间来争论各种类似“是室外机控制室内机,还是室内机控制室外机?”的问题。

技术人员分成白夜两班,每班工作12小时,第二天早上8点多在黄辉的办公室交班,把上一夜的情况交待清楚,白班的人接着试验。“当时遇到的问题很多,多得现在都说不清楚了。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做出来一台很小的产品。”黄辉说:“格力从此以后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此后,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院,开始大规模投入。”

此次格力电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二等奖,用黄辉的话来说,并不是格力使用了什么创新方法或者工具就能创新了,格力的创新孕育来自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自不自觉地就会创新,不创新反而是件奇怪的事。”

那么,这种创新的氛围是怎么形成的呢?

当年被派往日本购买多联机的谭建明现在是格力电器副总工程师。有一天开会时,大家谈到空调的出风口都长得很难看,这时董事长董明珠对他说:你能不能做出一台没有出风口的空调?谭建明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

当时谭建明还以为这只是会上一个玩笑,过些日子就会忘记了,没想到没过几天董明珠就打电话问他项目进展得怎么样。谭建明被逼得无奈,花了一年时间做出来一个双门对开的方案。但董明珠看了却觉得不够简洁,要求只能有一个挡板,要做到不用时与墙面完全融合,消失在视野中。谭建明说:模都做出来了,一句话几百万的模具成本就没了。一年后,谭建明的团队研制出了隐蔽性超强的隐形家用中央空调——翼之恋。

在制冷工业的尖端技术研发上,三次、五次的失败,几百万打水漂是经常有的事。“几千万的失败都有。”董明珠说,“管理上不允许犯错误,研发上允许尝试。哪个人都不是神仙,研发上只要有想法,我们的投入不设上限。他敢要我就敢给。”

除了资金上的支持,董明珠还在格力推行一种让技术团队做决定的作风。谭建明说:“一个研发团队在做决策的时候,我会让他们的主管保持沉默,尽量让团队的成员做决定。一个经验丰富的研发主管保持谦虚是很难的,但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每个人的潜力。”

一天晚上9点,董明珠跑到研究院一看,还灯火辉煌,都在加班。董明珠说:“你们在干什么呢,这么晚了,为什么还要加班,都给我回家去。还差一点,明天再做。”研究人员说:“明天做不行,今天一定要做完。”

董明珠很感动,她知道,在格力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大家都不谈钱,不谈我多辛苦,而是在谈论怎么把事情做好,和怎么做得更好。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