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核安全文化建设正当时

   2015-01-14 中国能源报2690
核心提示: 随着核电重启并进入新一轮发展期,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对各个环节的高质量高标准,以及核安全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核电重启并进入新一轮发展期,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对各个环节的高质量高标准,以及核安全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由国家核安全局编写的《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已经进入发布倒计时,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立场、基本特性等相关内容将得到系统阐述。作为核安全监管领域的重大举措,我国核安全软实力建设将迈上新的台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至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前,我国核安全文化建设紧跟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吸收《卓越核安全文化八大原则》,取得了核电安全运营20多年的良好业绩。目前我国在运核电机组22台,在建26台,装机近4800万千瓦,在建规模世界第一。未来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逐步提高,同时公众对核安全的诉求持续增加,全社会形成了确保安全利用核能的共识。

“必须要提出的是,国内近年发生的放射源事故和设备质量事故,给核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敲响警钟。”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据他介绍,在核电领域,统计显示引起核电厂运行事件的主要因素是人员、设备和设计问题,而人员差错是首要和关键因素。

国家核安全局相关负责人去年曾公开表示,此前涉核领域的多个专项监督检查行动结论显示,目前我国核安全文化水平总体不平衡。

“从整个核电行业来看,对安全文化的关注程度和水平不一。业主单位、营运单位安全质量意识较强,一些承包商和分包商意识较弱;管理层意识较强,一线工作人员相关知识和态度较弱;安全质量重要岗位人员意识较强,其他支持岗位相对较弱。”上述专家也称,“根基不牢,水平不高,核安全文化建依旧面临不小的挑战。”

记者此前了解到,目前在核电装备制造环节,核安全文化的落实和执行正处于爬坡和升级期。传统机械制造文化与核安全文化近几年的磨合虽然受到一定成效,但“两张皮”的情况依然存在且普遍,如何高质高效地突破“从展品到产品”的转变,遇到一定的挑战。

“尤其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核级设备的制造队伍,核安全文化从头培育、被稀释等问题都比较突出。”上述专家表示,“设备‘带病出厂’问题时有发生。”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三届国际核安全峰会期间,首次公开提出“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中国“核安全观”。作为国际社会和中国核安全发展经验的总结,这是现阶段中国倡导的核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对中国“核安全观”的落实践行,2014年11月,全国核电厂核安全经验交流会和全国放射源安全专项行动经验交流会先后召开,全国核电厂、研究堆和核技术利用领域核安全文化宣传推进行动正式启动。

据了解,在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近年均开展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核安全文化评估,在定量和定性方法上仍在继续探索。从世界核电站运营实践来看,目前对安全文化的考核主要是定性的自我评估,即以国际组织机构(如IAEA组织的OSART、WANO)为主的自我评估、检查活动以及各运营核电站组织或IAEA和WANO组织的专题评估。而我国核电企业对照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八大原则,通过问卷调查、查阅电厂文件包、人员访谈等方式,对核电站运行机组和在建工程领域的核安全文化水平进行了评估。

“落实核安全观、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全行业、全产业链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上述专家称。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