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煤水矛盾之解:“三条红线”与艰难控煤路

   2015-01-14 中国节能网1330
核心提示:煤炭开发离不开水资源的保障。但我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呈逆向分布的特点,决定着大部分重点煤炭基地处于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区,水资源严重制约着煤炭的消费与开采。
      煤炭开发离不开水资源的保障。但我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呈逆向分布的特点,决定着大部分重点煤炭基地处于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区,水资源严重制约着煤炭的消费与开采。
 
      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央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在严控煤炭消费总量的大背景下,合理确定煤炭相关行业的水资源红线是实施煤炭消费水资源控制的关键。在能源与资源的互相约束下,如何促进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需要我们下力气解决的难题。
 
      14个煤炭基地大都缺水
 
      “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晋陕蒙宁甘等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尤其突出,其原煤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60%,而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总量的4.8%;部分地区煤炭开采洗选用水量超过了区域工业用水总量的50%,这对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形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仇亚琴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中国控煤项目发布会上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测算认为,仅从水资源量的角度来看,内蒙古、山西、陕西境内的煤炭基地2015年采煤需水量与现状工业用水量的比值分别为137.3%、57.9%、95.9%,三者比值均超过了50%,采煤产业发展严重影响整体工业用水规模,势必占用其他非工业用水才能满足需求。如果考虑煤炭全产业链总需水量,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现状工业用水量无法满足煤炭基地全产业链的用水需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十分尖锐。
 
      根据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对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预测,到2020年,13个大型煤炭基地部分规划矿区总需水量保守估计为608.14万立方米/天,扣除现状供水能力每天需水约404.14万立方米。除云贵基地水资源丰富以外,其余12个基地均缺水。
 
      现实情况是,在煤炭储量丰富、产量较大的地区,煤炭生产和消费相关行业往往会被视为区域支柱产业而大力扶持,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只能通过挤占生态环境需水满足发展需求,引起水资源及生态环境恶化的连锁反应。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研究认为,以2010年全国煤矿的煤炭产量32.4亿吨为例,符合科学产能要求的煤炭产量仅为10.78亿吨,在三分之一左右。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考虑开发规模主要受到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严重制约等影响因素,预计2030年和2050年,全国煤炭可持续供应能力可达到37.2亿吨和37.3亿吨,这与《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的2015年37.5亿吨的量相当。因此,在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控煤是必须要走好的一条路。
 
      煤炭用水高峰预计2020年出现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下,基于水资源的合理产业规划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仇亚琴表示,水利部于2013年开展了宁东煤电基地科学开发规划,西咸新区、贵安新区总体规划水资源论证,并印发了《关于做好大型煤电基地开发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大型煤电基地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相关管理要求和技术政策。
 
      合理确定煤炭相关行业的水资源红线是实施煤炭消费水资源控制的基础。根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资源所的研究测算,煤炭消费各部门用水总量控制红线近期内呈现出逐步升高趋势,预计于2020年达到峰值746.98亿立方米,较2010年用水量增加了69.66亿立方米,增长幅度为10.3%。在2020年之后,煤炭消费各部门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基本呈下降趋势,一方面是由于行业发展速度的减缓,另一方面是节水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
 
      “随着煤炭消费高峰的到来,近期不能满足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的要求,必须更加严格地控制电力和煤化工等高耗水产业以确保满足红线的约束。”仇亚琴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建议,面对煤炭产区水资源匮乏的现实环境,应深入研究富煤少水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增强找水能力,挖掘农业、工业节水潜力,合理交换水权,实施配置用水,科学规划煤电、煤化工基地的建设规模,加强水资源的保障供给。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表示,煤炭消费导致北方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缺水情况尤为严重。在煤炭发展规划和行动中,西部的煤炭开发利用正在加速,为避免区域供用水矛盾和生态环境压力的进一步加剧,应当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政策和节水要求,同时采取区域性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双管齐下,才能保障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