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黄炜:让中国的排放更干净

   2015-01-14 瞭望东方周刊1790
核心提示: 1月9日上午,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和国家科技奖获奖者名单揭晓。其中,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月9日上午,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和国家科技奖获奖者名单揭晓。其中,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净环保”)的董事、总经理黄炜。

在闽西小城龙岩,当地人多会向来访者介绍本地久负盛名的工矿业。

不过,作为当地一家环保企业的总经理,黄炜觉得自己从事的环保事业“更有意义”。

如果没有除尘设备的拦截,来自中国数以万计的烟囱中排出的粉尘,将不经处理直接被排入大气中。

而传统的除尘设备,如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要满足国家环保标准并实现稳定和可靠运行,具有较大难度。

黄炜所在公司自主研发的“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开创了中国除尘技术的一条重要分支:可以将燃煤锅炉烟尘排放从目前普遍的每立方米20至50毫克,降低到最低5毫克以下,使中国在该领域的总体技术水平和工程业绩位居世界第一。

此前工信部评价认为:此种装备使中国特大型燃煤电站的高效除尘技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对我国解决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的官帽子挂在你的裤腰带上”

黄炜是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净环保”)的董事、总经理。

1971年,龙净公司的前身“龙岩无线电厂”以一家校办工厂的身份正式成立。“文革”时厦门的一批知识分子下放到龙岩,当地将他们集中起来,筹建龙岩无线电厂。

黄炜说,建厂时只有7个人、5万元资本金。

3年后,工厂研制的“除尘用可控硅控制设备”在全国首家获准生产,并迅速推广。

到1983年黄炜进厂时,“200多人的厂子,产值已有400多万元人民币”。

这并不是他唯一的选择——这个物理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当了两年教师后,舍弃了去政府单位上班的机会,投身于当时刚起步、还没有引起广泛重视的环保行业中。

直到上世纪90年代,虽然人们有了一些环保意识,但绝大多数环保设备仍然只是摆设。

“经济上去了,环境下来了。”黄炜说,即使进入新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60分万岁”。

直到大城市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天气稍有不好,马上就雾霾”。谈到这些,黄炜身子前倾,有些激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北京市京能石景山热电厂面临极大的压力。

原来的电除尘器效果达不到新的环保要求,工厂负责人四处寻找解决办法。他们听了龙净环保详细的技术介绍,反复论证,决定采用龙净环保的电袋复合除尘技术进行改造。

热电厂领导半开玩笑地告诉黄炜:“我的官帽子挂在你的裤腰带上。”

电袋设备投运后,厂长“帽子没有掉”——原超标的除尘器经过改造实现低排放,且滤袋寿命也大大延长。

由此,“一下在该领域走到世界前沿”的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和产品,引起市场的热烈反响。

黄炜等人当时也觉得,或许新的除尘技术和产业时代来临了。

国产化势在必行

黄炜等人对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的关注始于上世纪90年代,真正实施工业化试验和推广是在2000年之后。

特别是2003年《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将火电厂的烟尘排放标准大幅提高,传统电除尘很难达标,新型的除尘技术——电袋复合除尘的开发和推广迫在眉睫。

新技术开发成功了,推广面临的阻力却很大。当时很多电厂并不在意环保除尘,一听说要用新型除尘设备,甚至拒绝面谈——这东西不能带来效益,反而会让企业花钱,有什么意义?

相当长的时间里,“环保”不是一个受企业欢迎的字眼,很多人认为电袋复合除尘器难有市场。

黄炜记得,有那么一阵子,公司面临的压力着实不小。

此前中国的除尘技术基本自国外引进。78岁的龙净公司除尘技术首席专家林宏记得,1981年原电力部一位司长出国考察途中见到电除尘技术,回国后要求国内也进行攻关。

后来原电力部在电源行业起步较早的龙岩组织了一个学习班。当时在天津水泥设计院搞除尘技术研究的林宏被请来讲课。

他记得,那时全国只有两台很小的电除尘设备,“一台从日本进口,另一台从德国进口。”在更早的时候,“国家工业落后,电厂小、水泥厂也小”,作为工业除尘的技术人员,英雄无用武之地。

从那时起,国内工业除尘几番技术更新,直到如今的复合式电袋除尘技术,并非一条坦途。

与许多行业相似,引进技术也是中国环保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长期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黄炜发现,有些进口设备效果并不理想,对配套设施的要求还不低——这并不符合中国用户对设备“结实耐用,经得起折腾,成本还要尽可能低”的要求。

国产化之路势在必行。

2001年退休后加盟龙净的林宏记得,随着工业规模不断增加,国家对电除尘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火电厂烟尘排放限值从标准每立方米200毫克一路下降——50、30、20毫克甚至更低。

滤袋问题不是小事

2003年4月,首台电袋复合除尘器中试样机在上海浦东水泥厂成功运行,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2005年4月首台电袋复合除尘器在燃煤锅炉——天津津源2号炉5万千瓦机组上成功运行,标志着电袋复合除尘器在燃煤电站的应用取得突破。

可学界还有相当大的反对声音。业内一些专家一度坚持认为,电厂产生的臭氧对滤袋有破坏作用,甚者用浓度很高的臭氧对滤袋进行试验。

行业壁垒背后的利益纠葛纷纷攘攘,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只要达到一定浓度,滤袋必然会被腐蚀。而能被腐蚀的滤袋,无法被大规模工业应用。

有一年,一家北方地区的电厂出现了被腐蚀的“破袋”——布袋漏了。一时间,对电袋复合除尘器的反对声再次涌起。

黄炜说,滤袋的抗腐蚀问题那时成为制约电袋发展的“卡脖子”因素,也成为重点攻关课题。

在公司实验室,黄炜拿出不同规格的滤袋样本告诉本刊记者,他们需要对各类纤维进行长期试验,将试验结果反馈给布料制作厂家。从纤维纺织成线到织成布的过程,他们全程监控。目前,国产纤维滤料已经可以取代进口滤料了。

繁杂的试验后,他们解决了“破袋”问题,很多滤袋厂的生意都随之风生水起。亲身经历“电袋使环境改善”的林宏反问当时反对电袋技术的专家时,后者不好意思了。

2014年9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能源局联合下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发改能源[2014]2093号),对2020年东部地区现役机组的排放限值提出了减半的要求,掀起了全国煤电企业新一轮节能减排与环保改造的热潮。

黄炜判断,这虽然给龙净环保带来了新的竞争对手,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场热度的持续升温,对环保行业来说也是好事。

他把2015年的企业年度主题定为“超净亮剑”——新一代超净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将为中国燃煤电站实现超低排放、治理雾霾提供更具实践意义的技术支撑。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