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新常态下的不平常

   2015-01-23 中国节能网1540
核心提示:记者了解到,2014年珠海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7.32亿元,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额1135.05亿元,增长2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4.31亿元,增长23.6%,三项增速均居珠三角首位。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珠海交出了怎样的答卷?记者了解到,2014年珠海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7.32亿元,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额1135.05亿元,增长2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4.31亿元,增长23.6%,三项增速均居珠三角首位。
 
  不仅是发展速度,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系列提前适应新常态的主动作为,珠海去年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也进一步提升,呈现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生态文明继续深化的局面。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成为珠海新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珠海新引进和在建装备制造项目96个、总投资1371亿元,中海油系列项目、北车珠海基地、瓦锡兰中速机等龙头项目投产,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424.7亿元,增长20.1%。仅珠海西部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总产値就达802.2亿元,增长15.1%。
 
  创新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了解,珠海去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32.2亿元,增长7%。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新增留学人才创业项目42个、“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5名。
 
  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新特征日益突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不断壮大。云洲智能、银隆新能源、同望科技等以智能化、专业化为特征的企业加速成长。
 
  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珠海初步打造了宜居的生活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利于干事创业的人才环境和创新环境。
 
  一系列系统谋划,使各类优质发展要素在加速集聚、整合,推动加快发展的动力、环境进一步显现,珠海有望成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之一。
 
  深度解读
 
  逆势增长的背后 有哪些引擎?
 
  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均位居珠三角第一,各要素的发展之间具有联动性,发展质量和效益也进一步提升——逆势增长的背后,哪些因素在发挥作用?
 
  这主要源于珠海近年来尤其是2014年在区域发展上的主动、系统谋划。
 
  一年来,珠海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营造了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释放了市场活力;出台多项措施全力建设“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等经济新增长点;构建“政产学研资”一体化创新体制,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宜居城市,推动经济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转变,更好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加快创建幸福村居,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空间格局。这一系列措施的扎实推进,成就了珠海经济发展“量质双提升”的局面,为适应新常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
 
  改革引领激发市场活力牵引经济发展
 
  得益于商事登记改革,珠海2014年新登记市场主体55568个,增长28.35%。现在的珠海,每10个人中间就有1.2个人在创业或是从事经营活动,每千人商事主体数量已突破120个,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市场活力明显提高。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动力,都出现了一系列趋势性变化。无论是提升发展质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过去一年,珠海在多个项改革领域出实招、动真格,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改革举措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
 
  横琴先行示范取得突破,分线通关、税收优惠等全面实施,带动了众多企业在横琴落户,其中港澳企业有314家,投资总额达1844亿元。
 
  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前完成,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29项,调整压缩比达47.6%,70%以上社会服务事项实现了网上办理。
 
  出台市场违法经营行为提示清单(工商行政管理类)和商事登记7个后续监管制度、建设国际仲裁院,加快形成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国企活力。初步数据显示,去年市属国企营业收入增长25.1%,利润增长30.1%。
 
  据了解,珠海去年初制定的66项重点改革任务推进顺利,使珠海加快形成了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和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2
 
  产业升级先进装备制造成强劲增长点
 
  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升至57.6%……2014年,珠海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三高一特”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新常态下,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发生趋势性变化,必须依靠调整结构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要找到新的产业高地。一年来,珠海坚持高端发展,大力发展“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稳步增长、在稳步增长中调整结构的“双赢”。
 
  装备制造是全部制造业技术进步、优化提升的源头,是“生产工厂的工厂”,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提质增效的“总开关”。早在2013年,珠海便出台“三高一特”产业总体发展规划与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在此基础上,珠海在2014年继续制定出台了包括智能电网、打印耗材、先进装备制造业在内的一系列具体行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和更加具体细化的工作实施方案,为“三高一特”产业的发展持续提供政策“大礼包”。
 
  与此同时,珠海推出会展业发展、外贸、总部经济、国资国企改革、大型骨干企业培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等政策,打出了政策“组合拳”,进一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除了政策引导外,珠海全面推进横琴、高栏、高新“三大引擎”的发展,并启动了新一轮的西部开发,以高栏、斗门、金湾“三区一盘棋”的创新理念推动区域发展,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
 
  一系列举措使珠海吸引了众多高端项目的入驻,催生了经济新的增长点。
 
  2014年8月,珠海一举签下总投资高达434.5亿元的36个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在第十届中国航展期间,涉及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的12个项目“花落珠海”;与德国慕尼黑共建精细化工产业园,与史太白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与以色列共建中小企业产业孵化园……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使珠海“三高一特”的发展动力、活力和实力将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中高端跃升。
 
  3
 
  创新驱动
 
  “政产学研资”推动创新要素聚集
 
  落户珠海仅两年,依靠科技创新,博观科技走出了一条迅猛发展的道路。其自主研发设计的闪型存储器芯片,结束了中国同类芯片依赖进口的历史,2014年全年销售额预计可达2亿元。如今的博观科技,不仅是珠海创新型企业的代表,也成为了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明日之星”。
 
  2014年,珠海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及《珠海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行动计划(2014-2016)》,系列文件涵盖了包括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金融深度结合、发挥创新人才的核心作用、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大科技财政投入等多方面内容。
 
  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关键在于能否充分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建立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政产学研资”一体化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珠海着力推动政府、产业、大学、研究机构、资本等五者共同参与、密切合作,构建了一条“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协同创新、服务经济”的高效创新生态链,从而形成了持续的创新流。
 
  与此同时,珠海从资金、税收、人才、知识产权、营商环境等方面入手,大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助推实体经济在创新中发展壮大。
 
  据了解,珠海出台了全国首部人才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人才开发促进条例》以及《珠海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励办法》、《珠海市创新科研团队配套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首次以立法形式保证人才开发财政资金的科学投入和增长机制,推动了创新环境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珠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6%,每万人口拥有研发人员和每百万人口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二,2014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16.2%和26.1%。技术、管理、商业模式、人才等方面的不断升级,使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多地向科技进步、人力资本质量提高转换。
 
  4
 
  生态文明
 
  “绿色GDP”顺应群众期待
 
  在珠海2014年发展数据中,有几个指标值得注意。经济快步增长,但珠海的环境保护并没有落下,2014年珠海预计每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2.89%,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预计分别下降7.1%、3.0%。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海上云天,天下珠海。一直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良好成绩的珠海,2014年全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国际宜居城市的建设,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济绿色发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目前,珠海已经出台新一轮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方案,全省率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首设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资金、率先实施“五规融合”……这一系列改革新举措,不仅为宜居环境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也为经济健康发展编织“绿色法网”。
 
  按照规定,目前珠海新增工业项目必须100%进入园区,园区的节能减排必须达到100%,并进一步改善能源结构,推广集中供气供热,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另外,珠海进一步完善了环保政绩考核机制,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万元GDP土地消耗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环保投入、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环保公众满意度等环境保护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机制。同时,实行“绿色GDP”指标核算体系,将环境和资源等方面损失的统计数据纳入经济统计体系,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为引领新常态的发展奠定更好的生态文明基础。
 
  5
 
  区域协调
 
  建设幸福村居攻坚“三农”难题
 
  与2年前相比,斗门区南门村如今发生可谓翻天覆地的变化。修旧如旧的菉猗堂、接霞庄等古建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日趋文明的村居生活习惯以及正在逐步发力的乡村旅游,让这座有着历史沉淀的村居享受到了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成为珠海幸福村居创建成效的缩影。“现在的南门村处于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70多岁的南门村村民赵承德说。
 
  新常态下,必须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珠海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以创建幸福村居为抓手,以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保障、特色文化带动、社会治理建设、固本强基六大工程为重点,全力攻坚“三农”难题,极大地改善西部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形成了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据了解,在珠海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全市处级以上干部、区镇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面挂点联系村居的基础上,珠海在2014年为每个村居增派了1名法律顾问和1名规划师,投入了5亿元实施污水、垃圾、道路等环境整治美化工程。
 
  目前,珠海209个幸福村居涵盖空间、产业和生态的发展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全面铺开,超过80亿元的企业项目进入农村,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也进一步惠及农村村民,各色资源加速向农村下沉。
 
  如今,珠海的村居水更清了、路更宽了、环境更优美了、办事更方便了、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了,村民钱包也更加鼓了、头脑充实了,村干部“腰杆”硬了、干事更有规矩了。
 
  今年底,珠海还将实现污水处理覆盖至209个行政村,2016年覆盖至所有自然村;同时,在一批垃圾分类试点村居运作成熟的情况下,以镇街为单位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在今年下半年建立起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制度,覆盖至19个参与创建幸福村居工作的镇街及209个村居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