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物联网技术带来危废监管革命

   2015-01-28 中国化工报1370
核心提示: 上周来自湖北省环境保护厅的消息,该省正在加紧建设危废监管物联网项目,3月底前将实现对全部经营处置单位、全部运输单位、武汉城市圈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物联网监管。

上周来自湖北省环境保护厅的消息,该省正在加紧建设危废监管物联网项目,3月底前将实现对全部经营处置单位、全部运输单位、武汉城市圈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物联网监管。2016年系统全部建设完成后,可实现对全省500家重点危废产生单位、全部经营处置单位及运输单位的物联网监管。这便是国内物联网技术在危废监管方面迅速推进应用的一个缩影。

从“摇篮到坟墓”全程监管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环境保护部最早开展物联网探索和实践,将这项最新技术用到环境在线监控中,截至目前已建成343个省市两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对1.5万多家重点污染源实施了自动监控。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危险废物监管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项技术可以实现对危险废物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电子化监管。固危废物联网动态监管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固危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处置利用等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管、预测预警,确保固危废物安全。同时,它能够有效对固危废物的转运过程进行监督,防止固危废物在运输途中被丢弃而对环境造成污染,为固危废物处置过程的科学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湖北省即将建成的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项目可实现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网上审批、电子联单、数据勾稽功能,运用视频监控、空间定位、电子标签数据扫描手持终端等信息技术手段,集中应用于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处置等全过程,企业和管理部门用户可通过湖北省固体废物管理网进入系统,进行相应的功能应用。

重庆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污染源流动性大、监管人员不足一直困扰着环境监管和治理。重庆市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全市一体化的环保监管物联网,物联网建成以后,各企业的清理整治监管点都将安装上物联网芯片。这样,建设项目环评审批、风险源评估排查和整治、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排污情况等信息都将通过芯片传送到“云端”的信息库进行存储和共享。“物联网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将提高环境监管的覆盖面与效率,消除监管盲点,提升环保治理能力。”该负责人说。

全国危废物联网火热建设

不只是湖北省,目前我国还有多地正在积极建设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

福建省固体废物处置中心主任王钦建1月27日介绍:“福建省正在借助福建交通运输厅的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固废监管物联网,主要是将原固废管理信息系统与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监管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对全省危废运输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和监管。目前项目已通过可研论证,进入紧张建设阶段。”

上海市崇明县建设的集RFID(电子标签)、GPS(全球定位系统)、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视频监控等技术于一体的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转运及处置信息化监管系统,现已实现与其他业务子系统的数据共享、业务互通,建立了数据汇聚共享中心,为整个危险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市前不久在璧山县启动环保监管物联网建设试点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市建成一体化的环保监管物联网,利用新兴的物联网技术对各类污染源信息和环境信息实时采集,并通过统一的智能海量数据资源中心进行数据挖掘、模型建立,从而为监管部门提供总量控制、生态保护、环境执法等服务的数据基础。环保部门在试点过程中将标定污染源电子身份,配套现场检查移动终端,建设污染源电子身份管理系统、企业网上直接申报系统、污染源现场检查系统和任务调度中心、工业园区危险废物集中收储管理系统和璧山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

从设计到应用还需完善

厦门市清洁生产与安全促进中心主任庄洁表示,尽管环保物联网迅速兴起,但目前仍需进一步完善。

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建设理念。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环保物联网建设和应用应当以服务的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对象包括政府的环境管理、监测和研究部门、污染排放及治理企业、其他社会机构和社会公众等。

其次,现阶段环保物联网建设和应用必须强调周密的配套设计。前些年环保部门中相对简单、易于实现的系统已经初步实现,剩下的全是“硬骨头”,并且与方方面面密切联系,涉及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体制创新等诸多方面,需要对物联网建设、应用、运维的所有方面进行整体配套设计。

再次,要明确环保物联网建设和应用的范围,通盘考虑环保物联网应用的服务体系、应用体系、信息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基础设施,统筹好各部分之间的依赖关系,使其能有效支撑、协同发挥作用;同时,要把握建设重点、合理规划建设策略和实施路径,确保环保物联网建设和应用的效果。

他还建议,要把握好国家和地方的关系,考虑中央、地方的制度体系及其管理的优化,做好环保物联网建设、应用和运维的财政、行政等体制、机制统筹,并通过把顶层设计上升到决策高度,保证顶层设计的落实。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