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澳大利亚个人信息被盗问题严重 催生网络盗窃行为

   2015-04-15 环球网 1560
核心提示:2014年有逾77万澳人沦为了身份盗窃的受害者,所承受的平均损失约为4000澳元(约合人民币1.9万元)。报道指出,遭人非法盗用的个人信息催生了网络盗窃等网络犯罪行为,而且就全球而言,因为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也高达数十亿澳元。

据澳大利亚新快网4月14日报道,澳大利亚信用报告机构Veda 指出,2014年有逾77万澳人沦为了身份盗窃的受害者,所承受的平均损失约为4000澳元(约合人民币1.9万元)。报道指出,遭人非法盗用的个人信息催生了网络盗窃等网络犯罪行为,而且就全球而言,因为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也高达数十亿澳元。

邮箱被盗后存款不翼而飞

澳大利亚居民朗达(Rhonda)向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的晨间节目AM表示,她的邮箱遭人盗窃后,一度以为这只是普通的盗窃事件,不过5个月后,她却收到银行的短信以确认她修改了手机号码。而朗达立即找了部自动提款机以查看自己的账户,结果发现自己6000多澳元(约合人民币2.8万元)的存款仅剩下了1澳元(约合人民币4.7元)钱。

据了解,小偷获得了朗达的名字、出生日期和一些基本的银行信息,这些足以让小偷可以通过电话银行业务来染指她的账户。朗达说:“他们偷了我的信,而还得到了一定的信息,足以突破银行的某些账户保护措施。”她认为在社交媒体发达的情况下,罪犯还能获得受害者的更多信息。在过去12个月中,有77.2万澳大利亚人成为了身份盗窃的受害者,朗达只是其中之一。Veda进行的一项调查更显示,有五分之一的澳大利亚人都曾遇上了身份被盗的状况。

Veda的网络犯罪负责人朗恩(Fiona Long)指出,网络犯罪让受害者经济和情感都蒙受巨大损失。2014年网络犯罪给澳大利亚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6亿澳元,相当于每名受害者损失了4000万澳元,而且解决每宗个案所花的时间也高达18个小时。

有受害者连房子都被转名

朗恩指出,为了获得受害者的个人信息,犯罪分子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包括了使用间谍软件或木马程序、监控社交网站以及汽车及入屋盗窃等。一旦犯罪分子获得了受害者的足够信息,开设账户或买手机都是小事情,甚至还能用受害者的身份申请贷款、退税甚至买车。朗恩所接触到的受害者里面,甚至有人连自己的房子都被转到了他人的名下。

在身份盗窃风潮愈演愈烈之际,Veda呼吁澳大利亚居民采取一些简单的办法,就能保护自己免遭被盗。朗恩表示,民众要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可以使用更为安全的信箱、将有个人信息的文件切碎后再丢弃,对分享在社交网站上的个人信息更是要格外谨慎。

而朗达在有了身份被盗的经历之后,也加强了防范措施以免重蹈覆辙。现在她的银行账单以及大多数账单都是通过电邮接收,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也加倍小心。 她说:“我会定期修改密码,而且也不会(在社交媒体)留下个人住址。我不会暴露自己的工作细节或教育经历,甚至连生日都改了,因为这些都可用于设置假的 Facebook账户。所以我已经改了大部分的个人资料了。”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