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内蒙古:节水农业带来多重红利

   2015-04-27 新华网2570
核心提示:内蒙古于2003年开展黄河流域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目前,已为沿黄灌区筹措了30余亿元节水改造资金,解决50多个工业项目用水,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呼和浩特4月24日电(记者邓华)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严重干旱缺水地区之一。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实施节水改造、工农业水权转换等方式,农牧业水利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有力支撑了农牧业稳定发展,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

灌区改造益处多

阳春四月,“塞外粮仓”河套灌区的总干渠沿线春意盎然,发芽抽枝的绿植随处可见,成为巴彦淖尔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包括河套灌区在内,内蒙古共有国家立项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14个,分布在自治区的8个盟市,分属松辽流域和黄河流域。

截至2014年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已累计下达投资40.68亿元;衬砌渠道2144公里,改善灌溉面积479.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40.23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5.1万亩;年增粮食产能2.02亿斤,年新增节水能力2.38亿立方米。

内蒙古水利厅农牧处处长王向东介绍,灌区经过续建改造后,节水效果明显。如河套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2提高到0.45,2000年以来河套灌区总计节水40亿立方米。

节水工程也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河套灌区衬砌后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及植被覆盖率提高,阻止了乌兰布和沙漠东进,保障了国家生态安全。

水权转让打通工农“水脉”

内蒙古于2003年开展黄河流域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目前,已为沿黄灌区筹措了30余亿元节水改造资金,解决50多个工业项目用水,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作为能源基地的鄂尔多斯市受益匪浅。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市通过水权转换35个工业项目获得用水指标,使其能够上马。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黄河南岸灌区干渠得到重新修护,跑冒滴漏大大减少,灌区的现代化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得到大大提升。当地村民表示,新渠建好后,水流速度明显加快,灌溉时省工省时,水费还节省不少。

内蒙古水利厅水资源处副处长李彬说,2013年内蒙古开展了跨盟市的水权转让试点工作,以河套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计划完成3.6亿立方米转让指标。

通过水权有偿转换,内蒙古初步形成了以工业发展反哺农业,以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用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多管齐下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2014年1月,内蒙古水权收储转让中心正式成立,承担盟市间水权收储转让的具体工作。

李彬介绍,未来还将依托这个平台,通过市场手段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地位,促进水权向高效率、高效益行业和企业自由流转,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为探索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内蒙古先期确定了14个改革试点旗县。在准格尔旗,旗人民政府从2015年开始,整合旗财政涉水资金将890万元管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在东部的扎鲁特旗,由嘎查村制定工程管护标准和要求,确定收费标准,公开征集承包人或确定最高收费标准,采取竞标的方式确定承包人,经公示后,签订管护合同。

通过改革试点,内蒙古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将实现筹资多元化、管理民主化、服务社会化、经营市场化。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工程经营管理,在保本微利的基础上,提升工程经济效益,有效解决粗放型管理带来的水资源浪费问题。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