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村级工业区整治:一场环保战役的经济账

   2015-04-27 南方日报1450
核心提示: 几年前,这条流经禅城区张槎街道莲塘村的小河涌,因严重的工业排污一度令人难以靠近。而今,这里已经清除工业污染,正在尝试新的整治之路。

“再等一下,鱼快上钩了。”湖南人王栋(化名)手拿着鱼竿,盯着眼前的小河涌,神情专注。

几年前,这条流经禅城区张槎街道莲塘村的小河涌,因严重的工业排污一度令人难以靠近。而今,这里已经清除工业污染,正在尝试新的整治之路。

从佛山市中心祖庙到莲塘村仅有约八公里,而在这座制造业城市3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量村级工业区分布在更多不被关注的角落。

这些已有30年历史的微小经济单元,曾孕育了不可计数的财富。但另一方面,这些缺乏环保基建的村级园区,也成为佛山的环境污染源头。

2014年起,佛山全市以空前力度治理污染,经济效益已大不如昔的村级工业区,再也难以“闷声发财”。但治理这些“陈年旧患”,难点并不仅限于环保本身,更加困难的是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也牵涉其中。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中,一幕幕围绕村级工业区的污染整治、利益冲突、项目转型,将无可避免地持续上演。

而对于土地开发程度已经很高的佛山,村级工业区的整治与重生能否成功,也将成为事关其经济全局的重要关卡。

A

捅破窗户纸

一个公共议题的升温轨迹

一系列措辞严厉的文件和紧凑动作,已经彻底把村级工业区的整治提升,摆在了一个蓄势待发、没有退路的位置。像佛山这样重视治理村级工业区污染的城市,在全国范围内也几乎找不到其他例子。

在佛山城市升级加速的几年里,季华二路写字楼版图不断扩容,季华大桥西面,绿岛湖都市产业区里的高楼也在不断拔地而起。而被绿岛湖都市产业区及佛山火炬园裹挟其中的,是一大片低矮厂房以及民居,这里是禅城区张槎街道莲塘村。

“这两年附近工厂搬走了很多,水也变干净了,我才来这里钓鱼。”从上世纪90年代起,王栋就已来到佛山打工,常住莲塘村。岁月流转,他目睹了莲塘村,以及莲塘村附近这条河涌的变迁。最近两年来河涌的水质转好,王栋才偶尔到村中的河涌边钓鱼。

相比水污染、雾霾等污染问题,工业污染在此前并不为公众所重视。甚至这一概念本身,都几乎没有出现在公众语境之中。而在一些企业主看来,村级工业园是最理想的“低调发财”之所。“这些年越偏僻的地方我们越喜欢,以前很多人在这里发财了。”在张槎,一位从事纺织行业的企业主说。

将这一概念摆上台面的背后推手,不是污染企业,而是在“捅破窗户纸”后,必然将面临更沉重治理压力的佛山市政府。正因如此,这个过程本身已经尤其耐人寻味。

2014年初,佛山宣布进入“环保执法年”,开始空前严格地环保执法,工业污染得到迅速遏制。同年5月,在广佛跨界区域水污染整治工作现场会上,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陈光荣提出要加强工业污染源达标治理,大力实施镇、村级工业区连片改造。

这场会议仿佛在“不经意间”点燃了佛山对村级工业园治污的高度关注。此后在6月的佛山市水环境整治会议上,明确提出对佛山村级工业区进行“一村一策”整治。随后在去年10月,佛山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要将村级工业区整治提升任务作为全市下阶段环境整治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即佛山市环委会下发文件,要求在全市开展村级工业区摸底调查工作。此后三个月内,《佛山市村级工业区“一村一策”环境整治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陆续问世。与此同时,佛山市、各区的环保执法也屡屡向村级工业区出拳,“某村工业区多家工厂被责令停产整改”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此时,一系列措辞严厉的文件和紧凑动作,已经彻底把村级工业区的整治提升,摆在了一个蓄势待发、没有退路的位置上。像佛山这样重视、由官方主动提出治理村级工业区污染的城市,在珠三角乃至更广的全国范围内也几乎找不到其他例子。

细细算来,从2014年5月的广佛跨界区域水污染整治工作现场会直至目前,村级工业区的污染问题被提出尚不足一年,但已经成为摆上佛山市、区、镇、村四级负责人案头、并被舆论广泛关注的环保大事之一。

同时,这确实是一项艰巨、甚至容易令人感到茫然无措的大工程。无论在各级政府还是公众视野之中,都更多聚焦于河涌、大气等污染整治;而作为重要污染源头的村级工业区在此前并非聚焦对象。在2014年前,佛山对其几乎没有过全市统筹的整治要求,甚至对于村工业区本身都还没有过标准定义。

而这一次,佛山给出的定义是,村级工业区指市各镇街行政村一级集体建设用地范围内,各自然村小组工业企业数量累计达50家及以上的村级工业集聚区。这50家中,包含生产加工点、小作坊、无牌无证企业。

佛山的目标是,2015年至2016年,每年选取100个村开展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工作,从而推动村级工业区的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城市环境再造,为未来的发展释放土地空间和环境空间。

这是一道清晰的数学题。按照“50家以上”的定义要求,2015年佛山要完成整治的100个村至少将涉及数千家企业。事实上,这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对一些规模较大的村,50家企业并不算多。这些企业涉及的污染整治、租金、村内分红等问题,更将纷繁复杂。

显然,在村级工业区治理这一公共议题背后,环保并不是唯一的关键词。

B

渐别旧厂房

“穷村”如何打翻身仗

在莲塘村委负责人的眼中,村中物业租金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对于未来引进项目的选择,他们要求必须环保且每年每亩的物业收入不低于10万元,此外每3年的物业租金必须递增10%。

与不少曾靠村级工业园致富的行政村相比,王栋所在的莲塘村的经济发展一度显得相对黯淡。从上世纪起,莲塘村就一直因欠债,成为有名的“负债村”,甚至曾被列入银行“黑名单”。在季华二路开通前,仅有一条约5米宽的小路延到村里。道路不畅、区位偏僻挡住了大的开发商,却给各种小企业、小作坊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莲塘村内的各个工业区内,陶瓷厂、塑料制品厂、电子厂等与民居混在一起,零散分布、杂乱无章。即便季华二路开通后,莲塘村的面貌得以提升,但直至如今,不少旧厂房仍然零星地散落在莲塘村各个角落。

事实上,佛山很多重污染行业企业都乐于栖身村工业园。其中一些企业,不符合现有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准入要求,还用着明令淘汰的落后设备和工艺。村工业园的低环保要求,成为他们的成本优势。但是这类企业给村里带来的反馈,往往极为有限。

“我们这里工业区的物业,多数是三四米高的瓦房,想要租贵一点很难。”莲塘村委会主任陈明注告诉记者,村内约400间企业都是以小企业为主,每亩地低于7万元,全村每年的租金收入约3000万元。

此外,莲塘村内的出租居民房租金每平方米13元左右,由于大企业很少,外来人口并不多,这里的出租屋并不“畅销”。最关键的是,“限货”让不少企业难以扎根,房子也很难租出去。

这样一来,3000多万厂房租金,就是村里的最主要的一笔收入。3000万元听起来很多,但实际上捉襟见肘。每年这笔钱除去村委经费、卫生、自保等的开支,所剩无几。

具体到每个村民的分红,每股大约为3600元,而同在张槎街道内一些地价较好的村,每股分红达七八千元。相比之下,莲塘村的分红只能排在张槎的倒数位置。

对莲塘村的尴尬和失落,外来工王栋并无感触。然而在村干部眼里,物业档次难以提升,长年的环保欠账,以及由此带来的治理压力,已经让人难以忍受,到了必须扭转的时候。但村中格局的改变,必须建立在保障村民利益的基础上进行。

幸运的是,禅城产业升级的步伐踏入了颇有区位优势的莲塘。在整治风暴之前的2013年,一个名为“童梦天下”的儿童产业基地签约当地,并于2014年下半年启动建设。这个苦守着一片低矮厂房的村子,让人感觉“时来运转”。

项目所在土地的前身,是陶瓷厂和村级留用地。“以前这里主要有两家陶瓷厂,当年企业欠下村委不少租金,后来打赢了官司,但仍然无法追回欠款。”陈明注说,项目土地上原来的两间陶瓷厂以及一些小工厂都是污染企业,“以前大家就顾着收钱,近年来才意识到,赚了一点租金却让企业污染了环境,根本划不来。”

这一次,敲定该项目后,莲塘村以土地入股与投资者成立公司,并成功摘下“集体转国有”的土地。项目由投资者建设、运营,村集体从物业租售中分得收益。“村民看到了项目的收益前景,选择了这种村出土地、企业出钱的合作模式。”莲塘村委干部陈锦碧说。

尽管新来的大项目只占用村内的一部分土地,但这仍为莲塘接下来对其他入驻企业的调整,带来了底气。除了对村级工业区进行改造外,莲塘村还在发力村容村貌和水环境整治,投入1000多万元整治水环境和建设公园,希望以更好的面貌,吸引更多投资者的青睐。

在莲塘村委负责人的眼中,村中物业租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对于未来引进项目的选择,他们要求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且每年每亩的物业收入不低于10万元,此外每3年的物业租金必须递增10%。“希望几年后我们村民的分红能排到张槎街道的中等水平,否则真是羞死人。”陈明注说。

能否完全达到“每亩十万”的目标,对于莲塘来说还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佛山数量庞大的村级工业园中,还有更大的“绿色收入”空间等待挖掘。

C

一村一策

双重任务下的精细化治理

在个别试点,由工业转向服务业、建设新载体后,收入提升非常明显。但对于更多地处偏远的行政村来说,符合环保要求,能带来更高租金的“工转工”才是实际选择。

“佛山市面临双重任务,既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同时又要保护好环境,现在经济建设仍然是我们的中心工作,这两件事情一起做不是容易的事情。”今年1月,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在全市环保会议上表态,佛山要将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发展相结合,“两条腿一起走,才能完成这个双重任务。”

不难发现,这番话为佛山整治村级工业区的系列行动,给出了最核心的价值观。对于肩负“保增长”压力的佛山而言,村级工业区的整治,远非一道简单的环保题。

当村级工业区因污染被关注的同时,其占据大量土地空间对经济社会发展效益贡献有限,这在土地空间趋紧的佛山同样“扎眼”——由于缺乏土地,每年佛山各区都有企业难以增资扩产;而另一方面,星罗棋布的村级工业区却被众多纳税额偏低,甚至“黑户”企业占据。

在上述会议上,佛山市提出,将把村级工业区改造提升“作为城市升级的重要内容”,推动其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城市环境再造,为未来的发展释放土地空间和环境空间。

由此带来的是呈现精细化特征的要求。未来,佛山各地的村工业区整治都必须进行事前的规划设计,而不是随心所欲。根据此前计划,佛山各区要编写《2015年村级工业区“一村一策”环境整治提升方案》并于3月20日前报送佛山市环委办。

在今年大规模的村级工业区整治铺开之前,佛山五区去年都已开始试点。佛山市环保局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尽管各试点整治后产业方向不近相同,但大量治理污染无望、甚至无牌无照企业的关停在所难免。

这些企业腾出的空间,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在南海狮山朗下村第一工业区,原有的16家企业中,10家皮革企业被全部关停,村委会将原皮厂地块约90亩土地进行整合,通过“三旧”改造招标平台进行竞投,土地租金大为提升。

南海另一试点里水艺术河畔工业区则是另一种典型,该工业区横跨约3公里,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去年划入淘汰类的25家企业已完成了关停。在村级工业区改造完成后,将改建成新艺术广场以及滨水休息带,还计划在未来建设艺术博览厅、咖啡厅和餐厅。

“现在有的试点村完成整治、招进新企业后,经济效益提升了七八倍,甚至更多。”佛山市环保局一位负责村工业区整治的对口负责人说,“村工业园整治,协调好利益是关键,如果能提升收益,事情就很容易推动。”

在个别试点,由工业转向服务业、建设新载体后,收入提升非常明显。但对于很多地处偏远的行政村来说,符合环保要求,能带来更高租金的“工转工”才是实际选择。

因此在很多村工业区,对工业企业“一刀切”关停也并不现实,但未来的环保监督必然将更加严格。佛山市规定,对保留发展的工业企业,要以自然村小组为整体对所辖企业进行逐个单一环评,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

“现在另一个重点,就是五区各镇街都要提升环保门槛,不能在禅城南海把污染企业打跑了,又跑到三水高明。”上述负责人表示。

为加强防范,佛山在要求村工业区加强环保基建、严格环保准入的同时,加强了对镇街和村居的问责。这一政策布局在2014年8月就已完成了关键性的第一步:出台《佛山市环境保护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如果对辖区内村级工业园的整治不力,对无牌无证且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在发现后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取缔,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将追究镇街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2014年11月,《佛山市村级工业区“一村一策”环境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更进一步地提出,对村干部的管理可采取责任包干制度,“将村干部环境整治的成效与个人工资或年终绩效奖挂钩,对整治成效突出的村干部给予经济奖励,对未完成整治任务的村干部给予相关惩罚。”

可以想象,随着今年上百个行政村逐步拉开整治大幕,一个又一个发生在最基层的闯关故事,将不断展开。这些看似微小的故事,将深刻影响佛山的环境和产业未来。

观点

民建广东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罗斌华:应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村工业区改造

“村级工业园土地利用率低。低效工业工地占全市工业用地面积的比例逾50%,但只贡献全市经济产出不到20%。”长期关注环保热点的民建广东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罗斌华对佛山村级工业园的问题早有关注。今年2月的佛山“两会”上,身为市政协委员的他,还曾专门提交相关建议。在罗斌华看来,佛山需要使村庄整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罗斌华表示,如何整治和提升村级工业园,已经成为佛山城市发展与环保治理的重中之重。而对村级工业区的治理,应该强化监督考核,实行逐级考核目标管理机制,将环境长效整治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另一方面,佛山还需创新长效管理工作体制,探索管养分离的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将运动式的集中整治固化为常规性的工作机制。

由于普遍缺乏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对村级工业区的改造提升非常重要。“应该保证村及村级工业园环境长效整治资金来源,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财政预算资金,保证村及园区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期正常运转。”罗斌华说。

同时他也建议,政府应该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投入村及园区环境整治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机制,为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提供财力支撑和资金保证。

水污染是村工业区最常见的污染之一,目前在佛山很多村级工业园区中,零散分布的工业废水因收集难度大、水量水质不稳定、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而成为治理的难点。对此,罗斌华提出,建议各地建设分散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就像“垃圾收集”一样,把废水逐一收集起来统一处理,减少企业自行处理的负担或偷排的风险。

在他看来,一些先行转型的村级工业区已获得成功,应该以其为样本加强宣传。“比如南庄河滘村的麻陈工业区,现在引来华南交通电子产业园进驻,不仅区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而且向高端产业经济发展。”

记者同时了解到,麻陈工业区是此前禅城区的整治试点之一。该工业区占地约1020亩,原有各类经营户100多家,其中养殖场面积约500亩,家具污染企业占地约520亩,共有家具企业48家。当地采取的措施是,全面关停48家企业,并对工业区内较为集中的企业进行清拆。更重要的是,借助一汽大众项目落户契机,当地打造了华南交通电子产业园项目,获得了发展的新动力。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