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深圳宝安启动水环境治理率先应对“水十条”

   2015-04-30 南方日报 1430
核心提示: 在许多深圳宝安人的记忆中,“水”曾经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碧波荡漾,扁舟泛湖,掬水嬉戏,带给了他们美好欢乐的童年。

在许多深圳宝安人的记忆中,“水”曾经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碧波荡漾,扁舟泛湖,掬水嬉戏,带给了他们美好欢乐的童年。可是,伴随着宝安快速发展,昔日美景已不复可见,取而代之的是河水泛黑,臭气熏天。近几年来,宝安虽陆续开始了“治水之路”,但距重现昔日“水秀山清”容颜的目标还相距甚远。

4月1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水十条”发布后,宝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部署宝安的治水工作。4月28日、29日,宝安区环水局又连续召开两场宝安区入河排污口整治公众咨询会,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两代表一委员、市民代表共聚一堂,共同为宝安治水出谋划策。

城市快速发展给水环境造成破坏

水,是一个城区的活力之源,赋予了城区无限灵动和想象空间。宝安区内有西乡河、新圳河、茅洲河等66条河涌,又是滨海城区,海与河交相辉映,成为宝安独特的风景。

然而,目前水已成为宝安急需治理的一大问题。宝安的河流水环境污染严重,“污、脏、臭”几乎是区内河涌的普遍现象,66条河流有64条水质劣于五类水标准,河流综合水质连续3年排名全市最后。

宝安水环境遭遇恶化,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也有后天因素。

从客观情况上看,宝安的河流大多属雨源型河流,地表径流小,无上游水源补充;河流槽蓄短、窄、浅、陡,雨洪利用率极低;水系较为发达,河流密度很大,洪水影响敏感性较强,防洪压力大;感潮河流数量多,66条河流中有50条为感潮型河流,影响面积达176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5%;全区有37平方公里地面标高在3米以下,地势低洼加上潮位顶托,极易受涝。

而宝安城市快速发展和急剧扩张对水体造成的破坏和治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则是水环境恶化更为主要的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宝安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迅猛扩张,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入河,宝安区环水局曾做过一份调查,在排向宝安河流的污水中,生活污水占95%,工业污水占5%。

与河流污染速度不成正比的,则是宝安河流治理的节奏和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宝安的水环境治理起步较晚,2008年才建成投入第一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建成的4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66.5万吨/天,远小于实际产生的100万吨/天污水量,仍有490立方米/秒的规划泵站尚未建成,占规划总抽排规模954立方米/秒的52%。应建未建污水管网达1877公里,占规划总长3128公里的60%;有1020公里规划雨水管网未建成,占应建市政雨水管网2685公里的38%。

2014年初,深圳发改委将宝安71个水环境治理项目列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名单,新宝安水污染治理序幕正式掀开,区委书记田夫更把“治水”列为“一把手工程”,多次要求要强力推进。

治水提质方案列出行动“路线图”

早在2012年11月,宝安就开始在深圳率先推行河长制,由区、街道领导担任66条河流的河长,全面打响“河流治理攻坚战”。

经过两年多实践,宝安的水环境治理取得一定成效。西乡河、新圳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2013年全面实现全区66条河流管养全覆盖;2012年以来,新增污水干管317公里、支管网86.5公里;110个易涝点已完成27项应急工程,年底前将再完成34个易涝点整治工程;行业监管实现突破,在全市率先追究环境污染者刑责,全年有24宗环境违法案件移交司法机关,数量居全市首位。

近期,围绕“水十条”行动计划,宝安又编制了《宝安区治水提质方案》,提出了“以重点推进河流综合治理和污水管网建设为一个总目标,坚持建设管理两手抓,按照‘从重点片区向全区范围推进、从末端截污向正本清源延伸、从骨干河道向支流系统辐射’三条技术路线,将宝安划分为前海湾、茅洲河、大空港、铁岗石岩水库水源地四大片区高标准治理,将河流综合治理、污水厂扩建、污水管网建设及正本清源、污泥处理处置及水源保护五类工程纳入重点治理工程,实现水环境治理工程全覆盖。”的工作思路。

《宝安区治水提质方案》还提出了宝安治水的具体实施计划,即2015年前,新开工建设茅洲河片区排涝河、上竂河、大空港片区福永河、前海湾片区咸水涌、沙井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43项重点骨干工程;2017年前,新开工建设大空港片区机场南排渠、前海湾片区双界河、铁石水源区石岩河一期等49项工程;2020年前新开工建设大空港新城区截流河、内湖、铁石水源区玉律河口生态湿地工程等29项工程;2020年以后,新开工建设水源涵养、污水处理厂水质提标工程,第四、第五批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等34项工程。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计划,早日实现宝安‘水秀山清’的目标。”宝安区环水局负责人表示,在治水提质总体方案指导下,宝安还将编制防洪排涝、河道综合治理、污水管网专项规划和宝安区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启动“一街道一示范河”,将治水提质方案真正落到实处。宝安还积极探索在宝安中心区新圳河、西乡河(含咸水涌)采用PPP模式,即“政府招标、企业维护、第三方监测”的方式提升河流水质。

公众咨询会为宝安治水献计献策

为了让社会各界了解《宝安区治水提质方案》及宝安治水工作的最新进展,把各方的意见建议充分融合到宝安的治水工作中,4月28日和29日,宝安区连续召开了两场宝安区入河排污口整治公众咨询会,部分管网设计、管网运营、管网普查单位及相关单位、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居民代表等40余人,为宝安入河排污口整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咨询会上,管网普查单位及运营单位指出了宝安排水管网现存的七大问题:一是建设年代久、规划标准低、管网老化问题突出;二是沿河建筑密集,违法建筑侵占河道情况突出,沿河截污实施难度大;三是排水管网建设速度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四是社区(城中村)排水管网未纳入专业化管理,错节乱排、雨污混流、污水管网直排入河情况严重;五是排水管网运营维护难度大;六是开发建设项目点多面广,违法偷排监管难度大;七是与河道联通管网受潮汐影响易形成河水倒灌,区域内涝问题突出。

针对宝安区管网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与代表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对宝安入河排污口整治提出了相关建议。

与会人员建议,宝安治水在规划层面应以“水十条”中提出的海绵城市理论为指导,尽快出台适合深圳基础设施建设的低冲击开发规程、规范指引;在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要体现深圳质量、深圳标准,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治河治涝的工程经验,高标准打造深圳水环境治理的城市名片;注重将河道污染治理及防洪治理相结合,治污与治涝同步推进、末端截留与源头控制同步建设,加快片区正本清远改造力度;健全监管机制,加大违法排污、野蛮施工破坏排水设施的查处力度;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发挥基层群众的监督力量。

咨询会上,深圳的几家知名环保企业还讨论了超磁分离水体净化、超微净化、生态消淤等入河污染控制新技术的应用及佛山、深圳等地引入“PPP治水”模式的具体实例。与会人员一致表示,宝安水环境整治工程应远近结合,集全社会之力,做出深圳的良心工程和名片工程。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