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政府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农民为什么不买账

   2015-05-27 中国农村网 2930
核心提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研发推广应用。在山西省闻喜县,当地摸索了很多旱地节水技术,可是推广率却并不高。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研发推广应用。在山西省闻喜县,当地摸索了很多旱地节水技术,可是推广率却并不高。为什么会这样呢?

秦胜利的200亩农田就在这邱家岭上,他的地与普通的小麦不同,两行小麦中间的土地拱起,上面覆着一层白色的塑料薄膜。秦胜利介绍,这个窍门能帮他比普通旱地增收200多斤小麦。

秦胜利:看年景了,今年的话应该是600斤以上,而老百姓普通旱地的话,只能有三、四百斤。

这项技术叫小麦地膜覆盖技术,秦胜利介绍说,这项技术是闻喜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这里试点推广的。闻喜县山地多平地少,75%都是旱地,没有灌溉条件,通过这项地膜覆盖技术,能最大效用的利用降雨,而且还不会污染耕地。

秦胜利:这个地膜,我们是专人拔掉,不然第二年没法种了。

闻喜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谢海申大学刚毕业就致力于推广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如今已经20多年过去了。谢海申说,这项技术是闻喜县独有的技术,很是自豪。

谢海申:这个是从95年就开始推广这个技术,这项技术就是实打实的是我们本土技术,就是我们闻喜人民自己发明的。从我们实践来看,每亩地最少可以增产五六十斤,最多可以增产一二百斤。这个东西它就是越干旱,增产效果越明显,越是风调雨顺,增产效果越是不明显。

大旱大增产,小旱小增产,谢海申用这十个字来评价小麦地膜覆盖技术。闻喜县十年九旱,就没有灌溉条件怎么办呢?当地农委决定,研究一些适合旱地的耕种技术,在阳庄沟播技术推广基地,这里的小麦地又与普通的麦地不同。

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谢海申:它是小麦开沟以后,小麦种在沟底,种麦的时候,小麦在沟底。这个技术是13年,我们就开始实验了。这个技术在旱地很好,主要是播种的时候,利于抗旱,开沟了,上面的干土扒开了,小麦种到湿土里了,容易发芽出苗。

地膜覆盖技术、沟播技术、深耕深翻、增施有机肥,这四项技术是闻喜人民长久以来深受旱情折磨后摸索出来的经验。然而,现在在闻喜县这些技术的覆盖率却不到20%,这也让谢海申感到无奈,种粮食比较效益低,无论在旱地里琢磨出什么经验,都不如外出打工赚钱。

谢海申:主要是麦子的价钱太低,老百姓把增产的这一点点效益看不到眼里去,他认为没意思。一亩地增产一百斤,一斤小麦一块三,一亩地多收一百三,他还不如出去打工

这点,邱家岭村的秦胜利深有体会,他介绍说,早在几年前,村里人就基本外出打工了,旱地要么撂荒,要么承包了出去,他就是承包户之一。

秦胜利:咱们村老百姓有的出去打工了,有的是家里没有劳力,把好多土地都闲置了,我们通过集体运作,让土地不闲置。

农业技术推广率不高是农技推广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40%,真正具有规模的转化率不到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5%~80%的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孔祥智认为,在我国,农技推广属于行政性推广,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这样的推广方式具有十分明显的政策导向,但是却无法针对各地区不同情况完成推广任务。孔祥智认为,农业技术会不会为农民所用,要从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来平衡。比如闻喜县的薄膜覆盖技术,光薄膜一亩地就得花费50块钱的成本,如果再算上人工,老百姓不接受也是情有可原的。

孔祥智:农民采纳不采纳某项技术,他一定要考虑成本和收益的,我知道,目前北方种一亩小麦,纯收入能到三五百块钱就不错了,闻喜属于山区就更少了。如果成本达到两个工,就是200块钱,你再算算物质成本,老百姓肯定就不干了。

在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上,孔祥智建议,可以利用像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来推广,把好的技术真正用在刀刃上。

孔祥智:我觉得如果一些新型经营主体,他把土地流转来了后,就会有投入了,他得不到收益就会亏本,他就会采纳这些新技术。所以技术推广,要看农民收益,这是基本原则。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