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北京市垃圾分类如何突破困境

   2015-06-02 中国经济时报2340
核心提示: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但却一直饱受“垃圾围城”的威胁。北京居住人口超过两千万,各种垃圾数量巨大。据统计,北京每天产生1.84万吨生活垃圾,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卡车连成一串,能够整整排满城市三环路一圈。

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但却一直饱受“垃圾围城”的威胁。北京居住人口超过两千万,各种垃圾数量巨大。据统计,北京每天产生1.84万吨生活垃圾,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卡车连成一串,能够整整排满城市三环路一圈。

解决“垃圾围城”要靠垃圾分类处理,通过垃圾分类,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通过垃圾分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东京垃圾无害化处理99.7%,最终填埋18%;巴黎对100%的生活垃圾进行了增值处理,包括回收利用和焚烧发电;瑞士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大部分是通过焚烧方式处理的,焚烧量约占80%,还有约15%的残渣、废物进入填埋场。

据有关资料,北京市从2002年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处理,但十多年过去了,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从结果看,北京市采用填埋、堆肥、焚烧三种处理方式的比例分别为90%、8%、2%,三种处理方法中填埋对环境危害最大,会严重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

为什么北京市做不好垃圾分类?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笔者于2015年5月,花了约一周时间,对北京市一些生活小区进行了实地调查。笔者调查了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昌平区等5个行政区内的20个小区(包括安苑里、和平里、小关东街、惠新西街、小关北里、安贞门西里、惠新里、和平东街、中关村、大泥湾、崇文门西大街、长椿街西里、团结湖头条、天通北苑等),共70个垃圾点。调查包括垃圾桶设置、垃圾投放、垃圾收集、垃圾场分拣、垃圾处理等五个环节。

以下是笔者的调查结果:

首先,垃圾桶设置不规范。当前北京生活小区垃圾分类的规范标准是可回收、其它垃圾、厨余垃圾。尽管这些分类比较粗略,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分类数量少,但执行效果仍然不好。在调查的70个垃圾点中,正确设立垃圾桶种类的比例只有46%,另外24%没有分类,还有20%虽然有分类,但是存在错误,典型的问题是缺失某种垃圾桶。

第二,垃圾投放不规范。笔者在正确设置了分类垃圾桶的地方观察了300多位小区居民的垃圾投放行为,发现几乎所有的居民都没有分类投放。而在观察了居民投放到垃圾桶的垃圾后,笔者发现,居民在家就没有实施分类处理,所有垃圾都混装在一个垃圾袋中。在家中没有分类,投放自然就不会分类。

第三,垃圾收集不规范。小区垃圾一般都由年纪较大的男性工人来收集。笔者观察了他们使用的垃圾车,有些内部有分区,有些没有分区。垃圾收集人先将塑料瓶挑出,然后将所有的垃圾都混装在垃圾车上。当问他们为什么不分类装车时,他们说垃圾桶的垃圾没有分类,所以装车没法分类。

第四,垃圾场分拣不完善。小区垃圾由垃圾收集人运送到垃圾分拣场,笔者走访了几家垃圾分拣场,并询问了相关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小区垃圾分拣场面积小、人手不足,大量未分类的垃圾涌入垃圾分拣场,根本无法进行细致分类。分拣场一般根据回收公司的要求,粗略挑出少部分易回收物品,多数匆匆送往处理厂处理后填埋。

从调研情况看,北京垃圾分类处理链条中存在的问题并不复杂,关键是两个环节。一个是垃圾桶设置,一个是居民投放。只要这两个环节做好了,后面的工作就简单了。如果这两个环节做不好,后面的工作就无法完成。

这两个问题,一个好解决,一个不好解决。垃圾桶设置不规范的问题好解决,只要相关部门投入资金到位,很快就可以在全市范围设置规范的垃圾桶。居民投放不规范的问题需要较长时间解决,建议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加强社会宣传。只要加强宣传,就会取得较好效果,例如过去北京市居民乘地铁不排队,经过2008年奥运会的宣传,居民逐渐形成了排队的习惯,相信垃圾分类也一样。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