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纪世雄:“天价罚单”背后的利益博弈

   2015-06-19 河北新闻网2120
核心提示: 天价罚单的出现迎来了一片叫好声。只有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所得,才能遏制持续违法,这彰显了法律对环境污染的“零容忍”,环保部门敢于对国企开出天价罚单,迈出了可圈可点的第一步。

因超排污染物,陕西煤化能源有限公司今年1月8日被咸阳市环保局处以20万元的罚款,可企业拒不整改和缴纳罚款,79天后这笔罚款飙升至1580万元。这是陕西省根据新环保法开出的按日计罚的首张“天价罚单”。

天价罚单的出现迎来了一片叫好声。只有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所得,才能遏制持续违法,这彰显了法律对环境污染的“零容忍”,环保部门敢于对国企开出天价罚单,迈出了可圈可点的第一步。

“天价罚单”能不能有效震慑污染企业?尽管可以按日连续计罚,且罚无上限,但天价罚单很可能变成“一纸空文”。陕西煤化拿到1580万元罚单后,不但拒缴纳,且在陕西省环保厅与当地领导“面谈”期间,当地村民反映,企业烟囱仍向外排放浓烟。国企底气十足,地方政府长期纵容、执法部门不作为,处级单位环保局自然孤掌难鸣。如果天价罚单不能执行,新环保法的权威必然受到挑衅,青山绿水必然成奢望。所以执法部门必须硬起来,必须“武装到牙齿”,必须加强整个司法系统的配合。

环境保护是不是只能靠一罚到底?就算陕西煤化认罚,1580万对于动辄投资近百亿的大国企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怎么会触动其思想根基?事实上此前就有一些企业负责人拍出钱款,包年认罚,可见罚款并不是环境保护的唯一有效途径。就算“天价罚单”得到执行,污染的后果已经不可逆转,各方骑虎难下的境地已不可避免。政府没有科学规划,早期污染管制形同虚设,企业盲目发展,环保部门势小力薄,百姓求告无门,最终变成政府亡羊补牢,行政成本增加,企业生产陷入停顿,环保部门执法难,百姓利益无法保障,多方利益折损,最后沦为污染—治理—污染的恶性循环,环保原地踏步,科学发展举步维艰且遥遥无期。

利益较量不可避免,但合作博弈才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个“利益均衡体”,如果政府、企业、环保部门各方采取不合作博弈的策略,各方的总体利益就会因无休止的拉锯战受到损害;如果都从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企业守法、环保部门尽责、政府有作为,剑拔弩张的艰难困境就能得到妥善解决,各方也能从中获得最大利益,从而实现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