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静脉产业园可补垃圾处理链之缺?

   2015-07-08 新环境微信 2870
核心提示:焚烧发电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实质就是把地上的污染搬到空中的危险做法。

焚烧发电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实质就是把地上的污染搬到空中的危险做法。调查一下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与煤的消耗比,就清楚了到底是煤发电还是垃圾发电。国家明令取缔小煤电,但与垃圾焚烧结合后,小煤电又以“绿色能源”的面貌回来了,带来的污染也是叠加的,这样还能拿到政府的长期高额补贴。

随着城市扩容、建设的不断提速,很多城市的垃圾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城市管理体系仅仅注重生产和消费,忽略了需正确消纳城市代谢产物,不是一个健康循环的闭环。现在还没有找到可靠的、与环境生态有利、起码无害的垃圾处理方式,而是多年沿用后端治理思路,使用有缺陷的、权宜之计的垃圾处理方法。这使垃圾不断积累,成为环境公害,不仅影响这一代人,也给后人埋下健康隐患。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有缺陷的运作体系会不断积累负能量。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就必须认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填补管理体系的缺陷,使垃圾管理体系真正成为符合生态文明需要的健康循环。

城市管理体系缺陷怎么补?我建议,将建立城市“静脉产业园区”提上议事日程,并尽快落实。“静脉产业园区”,是借用医学概念的一种表述。我们的身体有动脉和静脉。动脉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为细胞提供能量,是身体的动力支持系统;静脉则是运输代谢产物到消纳它们的脏器进行分解、解毒处理的体系。人体健康离不开这两个系统的相互依存与配合,如此一个完整的循环才能保证生命的生生不息。

一个人的健康是这样,一个城市也不例外。只重视物质的生产、消费,不重视城市代谢物的合理消纳是不能持久的,不但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质,也给城市发展带来深层次的障碍。目前,主流的垃圾处理模式还是原始的填埋、堆放,这种处理模式可形象地比喻为,把家里的垃圾藏在床底下或柜子里;对一个人来说,就像把有毒废物留在身体里。

垃圾焚烧发电,我们准备好了吗?

在讨论建设静脉产业园区、社区垃圾分类之前,我们应该先搞清楚什么是垃圾焚烧。否则,不少人会有疑问,为何不用垃圾发电这种多快好省、又是绿色能源的办法,干嘛要让千家万户都去进行垃圾分类?

在垃圾围城的当下,焚烧是不是一个好办法?这个话题有不少争议,很多人会被这种短平快的处理方式迷惑。垃圾问题越来越严重,有关部门希望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垃圾焚烧又披上“绿色能源”外衣,更容易混淆视听。政府在进行相关决策之前,应该听取多方意见,不能只局限于与焚烧行业有利益关系的一家之言。焚烧到底有没有危害?其内在问题、关键点是什么?要广泛听取行业内人士甚至是与这个行业有竞争关系的群体意见,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真实信息。

在河南省,除了焚烧技术以外,民间力量一直在不懈探索其他技术,已经有成功或接近成功的范例。比如新密市综合垃圾处理厂、华天环保公司,都是在做垃圾无害化、资源化探索的企业,有些垃圾处理的技术模式在全国都走在前列。

垃圾焚烧,包括焚烧发电,不是一个好办法。首先,垃圾焚烧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枯竭,垃圾的“城市矿山”地位日益凸显。垃圾中有很多东西都是自然界不可再生资源,比如大量废塑料,均来自石油。而石油是亿万年地质运动形成的,是地道的不可再生资源。

其次,退一步说,抛开垃圾是资源的观点,那垃圾是不是可以烧呢?还是不可以。是不是环保人士对垃圾焚烧有偏见呢?不是的。曾经到某地级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参观,当地主管领导面对几乎已经堆无可堆的“垃圾山”,一直在津津乐道焚烧发电,说日本的垃圾焚烧厂建设在居民生活区周边,言下之意是中国的老百姓太不通融。可是,日本垃圾焚烧的前提是,垃圾在源头已经分了二十几类。一个矿泉水瓶在日本要分成三类:瓶身、瓶盖、标签。我们做得到吗?

我国不少垃圾焚烧厂的原料池中,有世界上成分最复杂的垃圾,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里面找不到的。这样的垃圾焚烧,再高级的技术都会对它束手无策,再先进的设备都会水土不服。

比如二恶英,不论是“布袋除尘法”还是“活性炭吸附法”,对我国的垃圾烟气成分适应吗?在别的国家,一个“布袋”可以用几年,我国用不了一两个月就报废了。频繁更换的高昂成本不是企业能够承受的。怎么办?只有绕过这个环节,验收检查的时候做样子用。有效监管怎么实现?外行人怎么去监管这些受利益驱动的行业内人?所以在中国,垃圾焚烧不是技术问题,是利益问题。

设备跟不上,监管更难到位。行业以外的监管面临技术壁垒,根本难以对话;行业内的监管,都是左手右手,谁管得了谁?在这种垃圾组分超级复杂、设备水土不服、监管缺乏有效机制的情况下,焚烧发电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实质就是把地上的污染搬到空中的危险做法。调查一下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与煤的消耗比,就清楚了到底是煤发电还是垃圾发电。国家明令取缔小煤电,但与垃圾焚烧结合后,小煤电又以“绿色能源”的面貌回来了,带来的污染也是叠加的,这样还能拿到政府的长期高额补贴。

关于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我们经常提到的二恶英,只是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十多万种气体之一。有专家曾经说:每位化学家都清楚,一个最简单的制造新物质的方法就是,把不同物质放在一起,然后加热。也就是说,如果将成分如此复杂的垃圾放一起烧,到底产生多少种有毒有害气体,我们无法掌握,更谈不上防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提高风险意识,尽量采用更稳妥的办法处理垃圾,也避免了因焚烧厂选址引起社会抗争事件的发生,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除了烟气问题,垃圾焚烧发电厂还存在毒性较大的飞灰、炉渣等问题,这些物质很难无害化处理。高额的公共投资、长期的运营补贴,沉重的监管成本等,都不是一项真正的绿色技术应该有的。

垃圾分类,污染者付费能否行之有效?

解决垃圾问题,一定要回到源头,从垃圾产生源头寻找解决之道。根本出路在于垃圾分类。垃圾源头分类有没有难度?有难度。但并非不能解决。面对这项系统工程,要抓牛鼻子,找关键点。关键点是什么?政府要调整垃圾管理政策,明确并大幅度提高垃圾处置费的征收标准,坚定不移地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也就是说,垃圾要计量收费——多产生多付费,少产生少付费。要理直气壮地让垃圾制造的主体——企业、单位、个人为自己行为买单,不能一味姑息迁就。不能让民众认为处理垃圾只是政府的事,是公益事业,而制造垃圾是自己的权利。从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落实各自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

抓住“污染者付费”纲领,从各个方面为此创造条件,垃圾分类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污染者付费”落实了,个人、企事业单位、社区才有动力开展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甚至不需要告诉大家怎么分,大家就会自己想办法。因为分类垃圾免征垃圾费,混合垃圾要征收高额处理费。在一个经济社会里,解决垃圾问题也要依靠经济手段。

垃圾分类,不只是教育问题,一定要两条腿走路,宣传教育与政策强制配合进行。只有教育太软,没有约束力;只有政策规定又太生硬,执行中容易出偏差。要为推行垃圾分类进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把垃圾不分类的危害讲深、讲透,让每个人都了解这个问题与个人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与子孙后代的未来息息相关。动员所有的宣传力量和宣传手段参加这一场关于垃圾的宣传会战。明确要求单位组织去垃圾填埋场、焚烧厂参观,不掩盖问题,要真诚地把其中的危害和局限性摆出来,让垃圾制造者看到自己行为后果。为提高垃圾收费、落实“污染者付费”做好铺垫。

同时,要理顺整个垃圾管理链条,体制机制调整到位。要将垃圾管理整合到一起,权责明晰,才能做到有效监管,也便于问责。九龙治水的弊端在于有利大家抢,有责大家推。责权不清,赏罚难明。

怎样落实“污染者付费”?如何在落实政策的同时,避免增加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需要在推行相关政策前研究清楚,提前做好配套措施,如“给中、低收入者发放垃圾补贴”等。

静脉产业园,能否填补现有城市管理循环缺陷?

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牵一发动全身,需要通盘考虑,合理运筹。有先有后,有主有次,计划周密,执行到位。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大宗垃圾分类收集、运输,比如生活垃圾、园林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先进行大宗分类,各行其道,给下一步的分类处理打下基础。

在作政策调整、宣传发动之前,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静脉产业园”。因为在实现源头分类之前,一定要先搭建合格的产业群,消纳源头分类的资源。就像我们身体的肝脏、肾脏、淋巴一样,能够把城市分类回收的代谢物在产业群里合理消化,使之减量、无害、重新资源化。

没有产业群,垃圾分类就是空话。因为分类的垃圾无处可去,不能得到合理再利用,就是无效分类。垃圾分类最令人担心的“前段分、后端合”问题就是这样出现的。无效分类对民众的垃圾分类热情会有毁灭性打击,务必在产业链搭建起来后再推广分类。所以,静脉产业园是实现垃圾分类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有可能大力推行源头分类,同时建立分类运输回收体系。让城市垃圾管理链成为一个健康运转的闭环。

也许有人说,城市不是有民间的回收体系吗?的确,中国民间有一个自发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这几乎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民间的回收体系功不可没,如果不是它的存在,我们很可能早就被垃圾埋葬了。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个体系,政府就不需要做这部分工作了呢?肯定不是。因为这个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废品的资源化程度低,二次污染严重,技术原始落后。这个体系并没有成为一个可以正常吸纳就业的行业。

我们曾经对郑州周边一些废品收购站进行过调查走访,发现存在的问题很严重。比如回收的各种各样的塑料桶,原本用来装油漆、涂料、食用油、各种日用、工业用化工用品等,回收回来有什么用呢?造塑料粒子再利用。听起来很不错,但是,这些塑料桶需要清洗。如何清洗?酸洗。洗桶的水去了哪儿?哪洗哪排。对环境影响相当大。而且,这样做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常年如此。我们亲眼看到,输液管、注射器等医疗垃圾也混在这些垃圾当中。应该谁来监管?谁又去真正监管了?

要想解决垃圾问题,只有政府出面建立正规的静脉产业园区。城市规划时要优先考虑这个产业群,根据城市人口发展计划,制定相应配套的静脉产业园计划。综合考虑运输半径、产业园分布以及产业园分工。对入园企业严格把关,把真正的绿色技术企业招进来,合规生产,建立监督举报体系,合规奖、违规罚,从经济处罚直至罚出行业,永久取消行业准入。通过源头筛选、过程管控,行业监管等鼓励企业为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负责,提高废品资源化率,杜绝二次污染。

静脉产业园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会有一系列问题亟待研究,比如绿色技术谁来认定,产业园合规运营怎样监管,如何给这个产业提供科研经费支持,如何动员、整合科研力量投入相关技术研发,怎样从税收政策上把这个行业扶持起来,如何通过技术改造,使行业实现清洁生产,让这个行业能够正常吸纳就业,使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能够像其他工作者一样,有尊严地工作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一个一个解决。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会填补现有城市管理循环缺陷,使城市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退一步说,即使不建立新的产业园,也要对现有的回收体系进行大力改造,进行技术换代、产业支持。但这样做难度也较大,比新建产业园难度甚至更高。这个行业从业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进行大的整顿改造将面临人员素质瓶颈。更好的办法是,吸纳他们进入产业园的正规企业就业,进行岗前培训,逐渐提高其职业技能。

有一些特殊废品,如电池(包括电动车蓄电池)等,要靠增加“环境税”来敦促企业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建立回收渠道进行正规处理。也可以由企业负责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委托产业园建厂处理,减少运输成本。

建立社区垃圾分类试点,能否做到垃圾不落地?

社区垃圾分类试点也要依托政策调整,如果没有“污染者付费”的政策作为前提保障,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居民,在社区推进垃圾分类都会障碍重重。因此,建议试点小区先行试行“污染者付费”原则,给社区内实现垃圾不落地创造条件。

什么叫“垃圾不落地”?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不随手丢弃垃圾,垃圾要放进垃圾箱”。真正的垃圾不落地是实行“定时定点”收取垃圾。“不落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台北模式,即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地点收取垃圾,其他时段不收,取消公共区域的垃圾箱;另一种是日本模式,即从周一到周日,明确规定收取垃圾的种类,由居民自行分类后按要求放到各自家庭划定的地点,定时上门收取。参照这两种方法,结合社区软、硬件设施,我建议参考台北模式,根据我们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更有实现的可能。

同时,在垃圾分类还没有成熟社区模式的情况下,不要广开试点。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意愿不够,公德意识尚弱,对失败承受力低。没有可靠分类模式的情况下,贸然开辟很多试点会加大分类不成功、引发民众反感抵制的风险。应该组织力量集中于一个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试点,政府强力动员,基层行政机构主导,民间组织配合。专人扎根社区、解剖麻雀。制定计划、分阶段展开。有关人员密集跟进,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调整,逐渐把社区分类模式调整到位,建立完整。重视社区动员,吸收活跃居民进入社区环保小组,建立社区自组织参与意见,参与管理。方便联系居民,及时沟通情况。要与试点所在区域行政主要领导就此签订目标责任书,敦促其重视,调动、协调行政力量给予试点积极配合,确保分类试点的计划能够按期落实到位。

社区试点发展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模式后,可以在周边小区进行推广。第二阶段列入试点小区的人员,要提前进入第一阶段小区进行预热,参与社区服务,熟悉项目流程,为第二阶段试点更快进入正轨提供前提条件。社区垃圾分类在点和面都有成功案例后,适合本地区的分类模型就此诞生,复制与推广就是时间问题了。

我们整合社会资源能力强,只要认识到位,信念坚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垃圾问题。从捋顺政策机制入手,建立静脉产业园区和分类回收运输体系,本着节约原则优化流程设计。然后由推动“污染者付费”政策的落实带动城乡社区源头垃圾分类。着手开展社区、区域垃圾分类试点,由点带面铺开试点便会一举改变垃圾分类二十年的口号长跑状态,使城市垃圾管理进入绿色健康循环,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

(本文为2015年5月7日在政协郑州市委员会第二次双月协商座谈会上匡洁作为社会环保人士的提案)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