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讨会在天津工业大学召开

   2015-07-10 人民网天津视窗2810
核心提示: 2015年7月10日,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讨会在天津工业大学召开。

2015年7月10日,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讨会在天津工业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发起,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中国民俗学会、北京市文广局非遗处、天津市文广局非遗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领导以及部分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企业家和相关高校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加强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三地的优势文化资源,推动三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同创新向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的目标发展。会议上,天津工业大学赵宏副校长介绍了天津工业大学近年来在传统与现代的学术探索中取得的成果,对于未来的创研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天津非遗中心副主任杨文介绍了在非遗进校园与普及性传习之间所做的探索。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德龙教授就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问题做了专题报告,天津工业大学现代纺织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尹艳冰介绍了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情况,京式旗袍、老美华、魏县土纺土织技艺、魏县花布印染等传承人、学者和相关生产企业代表介绍了各自非遗项目的发展传承现状,随后进行了自由发言。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京津冀区域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又同宗同源,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县等多级保护层级,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类保护方式和企业、传承人、行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保护体系。从总体上来看,京津冀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程度差异较大,发展空间也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协同创新、借势发展,以地域为参照,追踪溯源,系统的探索分布在三地的纺织技艺,引领大学生与研究者对于传统与现代的探索与实践。同时,激发传承人正视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的看待传统与时尚、艺术与生活,为非遗项目融入当代、融入生活创造理论与发展的空间。

会上,就建设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协同创新基地和“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纬传习所”的建设达成了初步意向,对于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