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镜鉴丨激进汉能:新能源规模与速度的困局

   2015-07-13 电车之家 2460
核心提示: 做太阳能的汉能准备拿沙子开刀。在旗下上市公司股价腰斩并停牌28天后,李河君又在汉能总部公开亮相,要拿10亿元帮助甘肃防沙治沙。这个金额并不大,如果与超过千亿港元的损失相比的话。

做太阳能的汉能准备拿沙子开刀。在旗下上市公司股价腰斩并停牌28天后,李河君又在汉能总部公开亮相,要拿10亿元帮助甘肃防沙治沙。这个金额并不大,如果与超过千亿港元的损失相比的话。

那日暴跌时,李河君正在演讲。

5月20日,汉能在北京的清洁能源展示中心落成,这座展示中心意在吸引更多人和更多机构,让全球关注汉能的产品。按照计划,汉能接下来还要在全国开设500家直营店,3000个加盟店。

可惜这次落成仪式没有一个喜气的收尾。10∶35左右李河君上台发言。十分钟之后,走下讲台之后的他脸色大变。到10∶40,汉能的上市公司股价暴跌46.95%,市值蒸发了1443亿港元。全球首座“太阳主题”的展示中心倾注了汉能的心血,谁也没想到它在面世之日,汉能的前程遇到了一个大霉头。

金沙江上,太阳底下

“汉能清洁能源展示中心”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不远处就是汉能集团总部。汉能的总部办公楼造型像一条“龙”,李河君的办公室就在“龙头”位置。这间办公室很宽敞,中式装修风格,木制坐椅方方正正。墙上悬挂着摘录自古代著作《素书》的巨幅书法:“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

当李河君这个名字响亮起来的时候,中国首富的光环在笼罩。2014年,致力于太阳能的李河君以870亿元的身家首次登顶“2014《新财富》500富人榜”。坐过首富交椅的马云[微博]、王健林,世人对他俩的名字耳熟能详,但是李河君呢?人们只是将他和太阳能发电联系在一起,更多细节就交代不清了。

李河君在新能源业内早有名声,但崛起是依赖于水电而非太阳能。

1991年,李河君从一位大学老师那里借了5万元下海创业,卖玩具、开矿、炒地产。1994年底,“他便积累了七八千万元的资本”,创办了汉能的前身华睿集团。之后,在高中同学的建议下,他决定投身水电。

在家乡广东河源市,李河君收购了一个初始装机量为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花费了1000多万元。2002年又与云南省签下了6个水电站的建设协议。可是,国家发改委觉得李河君实力太弱,便叫停了协议。

与凡人一样,每个首富也有自己的个性和故事。此时的李河君毫不低头,高调地状告了发改委。几番博弈后,李河君拿下了6个水电站项目中最大的一个——金安桥水电站,并在2005年底开工。就这样李河君做出了金沙江上的第一座民营水电站,2011年,240万千瓦的机组并网发电。

这一过程并不顺利。“你能想象的所有卑鄙手段”,汉能的竞争对手都用上了,目的只是想把汉能挤出去。但李首富也是个能人,即使他的对手是国家发改委,是五大国企发电集团,他也一样能为汉能夺下最肥的肉。

金沙江的流水冲过,每年可以为汉能带来数十亿元的收入,也给李河君带来了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的头衔。

目前,汉能的水电项目权益总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这些水电站源源不断地给汉能带来现金流,浇灌着李河君的另一个梦想——太阳能薄膜发电,筑就着他登上首富地位的台阶。

2006年,太阳能还造就了一位首富,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在太阳底下,李河君和施正荣并不是一条道上的。

无锡尚德的主营业务是多晶硅电池,汉能则是主攻薄膜电池发电。在全球,薄膜发电占整个光伏产业10%的份额都不到。2012年之前,多晶硅企业风头正旺,但是李河君的想法与产业潮流完全不同。

“2006年施正荣他们做(多晶硅)的时候,我做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很多人做多晶硅,汉能不做,这是基于对行业的战略判断。薄膜化、柔性化是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方向。”李河君说。

也许是为了避开国内白热化的竞争,汉能选择了太阳能薄膜发电业务。施正荣曾在上海漕河泾生产薄膜电池,但最终失利。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苗连生在2011年表态,十年内英利不会涉足薄膜产业。

李河君把首家光伏公司也放在了老家,名字是“河源汉能”。2009年7月,汉能与河源市政府签订协议并开工建设,2011年11月河源汉能工厂正式投产。厂区内多块电子屏幕上滚动着汉能的宣言: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

汉能避开了光伏产业的寒冬。2012年后,国内光伏产业遭遇欧美“双反”,市场大幅萎缩,内部资金链吃紧。多年来,人们不断想象着新能源的春天是什么样子,但暖阳未到,寒流就摧残了产业的幼芽。2013年,尚德重组,赛维破产,英利销量下滑……告别曾经的暴利,各大晶硅企业开始强调全产业链,自建下游电站,消化自己的产能。

其实,当李河君想进入光伏产业的时候,公司的其他领导层倾向于做晶硅电池。在2009年年初的公司年会上,李河君做了题为《我有一个判断》的讲话,其中提到“我仿佛已经看到晶硅一片死尸”。无论领导层是否全部认同,这个强有力的领导人实现了“力排众议”,带领汉能进入了薄膜产业。

尚德施正荣的博士专业正是太阳能薄膜技术。薄膜领域的“专业人”施正荣没敢做的事,李河君大胆地去做了,他把水电的现金流和汉能的命运,全部押到了薄膜发电上。

点评:

晶硅产业的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技术、原材料和设备等方面的成本难以压缩,只能大量投入资金与劳动力,追求规模效益。当市场萎缩,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上涨,注定要陷入困境。

中国人领先一把

河源的生产工厂是一个样板。建成之后,汉能开始在全国开建生产基地,并迅速实现了规模化扩张。

2010年6月,四川双流基地开工。紧接着,海口、南京、武进、双鸭山等城市的生产基地陆续开工。最终,汉能在全国投资建设了九个薄膜太阳能研发制造基地。

然后,汉能又尝试掌控产业链。从上游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生产线装备,到中游电池、组件生产,再到下游光伏产品应用,汉能都有所涉足。其目的很简单:实现研发与应用并举,将高转换率的薄膜发电产品广泛推向市场。2014年底,汉能薄膜发电产能已经达到300万千瓦。

终端产品层面,汉能与宜家合作,在国内5个城市的宜家商场安装了户用发电系统——屋顶太阳能薄膜发电电池板,并进行了试运行。薄膜电池技术属于分布式能源结构,最大优势也在于能独立应用在房顶、各种移动设备上。与一个家居装修大卖场合作,汉能赚了大便宜。

宜家给汉能的便利不只是在中国,汉能户用发电系统也进入了欧洲,在英国、荷兰、瑞士、波兰等国家都有所涉足。到2015年初的时候,汉能的户用发电系统在全球“已累计销售数千套”。

晶硅企业在做地面电站,汉能也在全球进行电站建设,与欧洲多国签订了约1000万千瓦的薄膜发电站建设协议。

在光伏应用方面,汉能成立了8个事业部,包括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户用发电、农用设施、汽车应用、电子产品、通用产品、商用无人机、特种产品,都是空间“超过万亿元”的细分市场。

要做施正荣没做好的事情,李河君还要弥补自己的技术劣势。薄膜电池必须提升单位面积的电能转化率,每度电的成本才会低于晶硅电池发电,才会有竞争力。

为此,在2012年到2014年期间,汉能先后并购了德国、美国的四家拥有相关技术的公司。尚德在2013年宣告破产重组,当年年底汉能收购了美国公司MiaSol——它拥有光电转化效率最高的薄膜技术。

汉能是想争一口气,与晶硅技术比一比,看看谁是主流,谁是未来。

在汉能投资海口基地之前,英利的基地已经在此建成投产。2010年之前,海外市场红火,英利的成绩给海口政府留下了良好印象。然后,英利成为当地比对汉能的参照物。但是,听到英利的李河君手一挥,说:“灭掉英利”。那时候的英利,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晶硅片出货商。

这句话后来被李河君否认,但汉能已经走上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路线,他认为“薄膜”是领先“晶硅”的时代技术。“晶硅和薄膜是黑白电(视)和彩电的关系,或者是286、386电脑与iPhone、iPad的关系。”

2011年12月,汉能的浙江长兴生产基地投产。李河君在投产仪式上意气风发:“我有个梦想,希望未来的三到五年,把太阳能的发电成本降到5毛钱以下,到那时候我们实现平价上网,替代火电、替代核电,改变能源格局。”

悄然中,李河君把对标对象定在了传统能源上,在汉能眼中,晶硅企业已经不是对手。实际上,尚德、英利、天合等晶硅企业并没有给汉能带来实质的市场冲击。全球市场潜能太大,大家只需要以各自的方式去开拓市场,与共同的对手——传统能源进行比拼。

总体上,汉能搞了个“一基两翼”的战略。基础是水电,左翼为太阳能研发和生产,右翼为太阳能光伏应用。汉能还有个“121计划”:在2020年销售收入10000亿元,上市公司市值20000亿元,盈利1000亿元。

2013年,李河君出了一本书,叫《中国领先一把》。这本书充满着热情和希望,它提到中国如何通过光伏产业去打破能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和平崛起。李河君分析薄膜产业时说,“只有中国,资金、技术、市场三者兼备。因此,在这次新能源革命中完全有可能由我们中国人领先一把!”

“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这句口号被汉能做成了一系列的广告,挂在汉能的嘴巴上,挂在汉能的厂区里。一个“非主流”的光伏企业要改变太阳能的格局,也要颠覆整个能源产业的格局。

点评:

快速扩张产能,快速构建全产业链,快速推出各种概念产品……作为产业的后来者和另类,汉能的战略是高明和可行的,一切都可以在李河君设计的框架下展开,除了巨额的现金投入。汉能错在没有从市场应用出发,没有先摸清楚分布式光伏与移动光伏的市场特点。

股价要到100块?

2011年,李河君在港股找了一家壳公司,这家公司原来叫红发集团,后改名为铂阳太阳能。通过资本运作,李河君掌控了这家公司。

“一基两翼”中的太阳能研发和生产业务,都被汉能注入到了这家上市公司。2013年,上市公司改名为“汉能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李河君个人持有97.57%的汉能控股集团(即汉能)的股份,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在73%。

自此之后,身披新能源光环的汉能上市公司好消息不断,股价不断走高。汉能控制该上市公司后,股价最高增长至接手时股价的60倍。

凭什么?

2014年4月22日,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宣布与汉能合作,汉能成为首家和特斯拉合作的中国充电站供应商。汉能将为特斯拉在北京建造两座充电站,在上海建造一座超级充电站。

这是对汉能薄膜发电领袖地位的肯定。马斯克是美国第二大薄膜发电企业SolarCity的掌控人,痴迷于用科技改良人类生活。无形中,汉能有了马斯克光环的“加持”,市场又提升了对李河君和汉能的印象分。

2014年10月,汉能的上市公司又更名为“汉能薄膜发电”。11月,沪港通开通,内地资金不断涌入港股。紧接着,市场上又传出消息,与汉能薄膜发电合作的阿斯顿?马丁汽车,赢得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冠军,后者的赛车上使用了汉能的太阳能芯片。

总之,在2014年,汉能薄膜发电不断与明星机构合作,包括宜家、特斯拉、阿斯顿?马丁、广汽等。在2015年初又宣布要推出太阳能全动力汽车。类似的消息不断推出,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也不断上涨。

“以前市值不高的原因是香港人不懂汉能,不理解。香港投资是短期投资。现在有了沪港通,内地很多素质层次比较高的投资者读懂了汉能,知道薄膜发电、移动能源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李河君看来,能不能读懂汉能,成为在汉能股票上获利的前提。

在“读懂汉能”的投资者的推波助澜下,2015年3月,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最高超过了每股9港元。汉能薄膜发电市值突破了3000亿港元,比其他的国内太阳能上市公司市值总和还要高,是美国最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FirstSolar市值的7倍。汉能薄膜发电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企业。

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汉能薄膜发电市值一路飙升,已经超过了Twitter和特斯拉。FirstSolar用了八年时间成为薄膜太阳能行业的全球第一,汉能用了五年时间将其取而代之。

3月底,汉能在上海开设了一个产品展示中心。该中心原是奔驰汽车的展示厅,在南京西路——上海最贵的地段之一。当众多晶硅企业都在默默低下头吮舐伤口,汉能却在用高姿态显示着它的地位。这个月,李河君个人再次超越王健林和马云,又一次成为中国首富。

汉能的规模和影响力达到了一个峰值,但李河君还不满足。他曾在一个“世纪成功论坛”上发表演讲:“汉能的事业才刚刚起步,汉能的梦想是像苹果、微软[微博]在美国(一样),(像)三星[微博]在韩国一样,成为中国企业的象征。”

至于股价,“今年股票会有更好的表现,股价4块不算什么,汉能面前是100块钱的空间,”李河君在2015年初这样说。

点评:

把自己推向首富的地位,让李河君得到了众多好处。比如各地引资方的认可,比如产品影响力的提升,外部合作伙伴信心的提升……然后汉能就有了舒适的融资环境、市场环境。

把产品卖给自己

汉能崛起的速度太快了,准确地说,汉能薄膜发电的市值增长太快了。然后就有人觉得蹊跷。

3月份,英国《金融时报》特地调查了汉能薄膜发电的股票交易。调查显示,过去两年汉能薄膜发电股票的单笔交易次数超过80万次;从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这只股票总在尾盘时分股价飙升。最后10分钟内,该股票股价复合增长536%。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