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徐强:我只是起到了符号作用

   2015-07-13 东方网2460
核心提示: 从1984年进入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至今,徐强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总工程师,他和他的团队在建设工程领域中硕果累累。不过,徐强并没有骄傲自满、就此止步。

图片说明:徐强工作照

从1984年进入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至今,徐强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总工程师,他和他的团队在建设工程领域中硕果累累。不过,徐强并没有骄傲自满、就此止步。用他自己的说,他只是在平台的搭建和资源的协调中做了一些工作,激发了团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个“符号”的作用。而如今,这个“符号”,还在继续引领着整个建筑科学行业和越来越多的后辈。

视作己任,推进科技创新

在建筑科学院多年,徐强一直明白一件事:创新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把科技创新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把推进行业科技进步看成自身的社会责任,制订实施院科技创新战略,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开展技术创新,则是一名工程师最重要的责任。

2000年,徐强同志作为东海大桥高性能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的首席咨询专家,利用高性能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专项技术成果,为东海大桥建设提供技术指导,为确保我国第一座30公里跨海大桥的设计寿命(100年)和混凝土施工质量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他不仅整体提高了建科院在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方面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系统服务能力,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打造生态建筑,将打破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传统发展模式,成为上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但彼时,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进入其中者寥寥无几。在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中,徐强作为项目的主要策划组织者和技术负责人,敏锐地提出了生态建筑“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针对我国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气候特征、当地资源条件和建筑人文背景,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建筑关键技术集成、设计、评估研究和集成示范及应用推广,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和上海特色的生态建筑集成技术体系。

早在十一年前,上海生态办公示范楼的建成,不仅成为首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建筑,为我国生态建筑关键技术产品后续研发提供实验平台,同时,徐强带领的课题组还制定了生态建筑设计指南、评估体系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标准性文件。这些成果不仅整体提高我国生态建筑技术水平,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生态建筑领域的科技进步,也奠定上海建筑科学院作为中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开拓者和引领者的行业地位。

引领尖端,编制行业规划

作为上海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领域的行业专家和权威,徐强也为政府主管部门的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制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从“十一五”初期,他就开始参与国家建设部组织的“十一五”国家十大节能工程之一“建筑节能工程”的筹划工作。负责和策划开展了上海市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城市级示范实施方案、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方案等多项城市级项目。其中,他围绕高性能建材和绿色建筑等领域节能技术,组织策划实施了上海市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项目,率先开展建筑用能定额制定方法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节能量2.8万吨标煤。

同时,他还负责编制了《上海市“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和上海市“十二五”推广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参与编制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建筑节能领域“十二五”等专项规划研究,牵头2个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负责6个课题,参与11个课题,其中他承担科技部十二五“上海气候适应型建筑节能围护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等重点课题,积极推广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节能运行和节能改造示范,为全面推进城市建筑节能减排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言传身教,培养科技人才

2013年5月,上海建科集团成立了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徐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劳模创新工作室,由徐强带队成立了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专家工作小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及专业方向,覆盖了暖通、制冷、材料、规划设计、环境工程等多学科,有的擅长模拟分析、有的精于试验测试、有的长期从事工程实践的,整体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工作室根据项目需要组成不同的项目组或课题组进行技术攻关,定期进行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发掘行业前沿及热点。

作为整个工作室的“老大”,徐强以渊博的学识、高瞻远瞩的视角和眼光、耐心细致的带教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深深地影响了团队每一个成员,“徐总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匪浅,在他的帮助下,我们进步很大”,团队中最年轻的博士潘黎说。

主要负责绿色城区方向的高月霞博士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11年,绿色建筑领域正开始从单体发展到城区,绿色生态城区概念刚刚萌芽。从事绿色城区方向研究的高博士手头上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材料,却苦于材料的零散与杂乱,一时找不到研究的突破口。一个周末,她将所有的资料交给了徐强同志,三天后,徐强将整理好的思路与高博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一通长谈,高博士豁然开朗,“徐总给了我几条非常清晰的线索,我们的发展方向一下子就明晰起来”。至今回想起来,高博士仍难掩敬佩与崇拜。

从1984年进入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至今,徐强说,自己这30年的从业经验,一路走来觉得自己很渺小,所有的成果和贡献是团队共同努力得到的,如果没有团队的支撑,自己很难有所作为。“也许在其他领域当中,个人作用更多一些,而在我们建设工程领域,涉及的专业面特别广。我最初是研究建筑材料的,从材料延伸为建筑构建,再延伸到建筑和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个人主要是在平台的搭建和资源的协调中做了一些工作,激发了团队的创新能力,我只是起到一个符号的作用。”

徐强说,自己希望的是通过团队的努力,不断凝聚青年工作者的创新热情,给他们锻炼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更快地成长。如今,不少成员已经成长为团队的骨干,晋升为高级科技人员。徐强也在筹划着,把劳模工作室在集团内部再进行扩大,已与团委达成合作,把工作室和团委的青年科研工作室进行对接。将来,除了建筑技术以外,更会把多方面科研人员以这个形式进行集合,让青年工作者有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