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勇攀振动高峰潜心培育人才—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

   2014-05-09 东北大学2210
核心提示:1987 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发明博览会上,机械动力学和工程机械专家、东北大学教授闻邦椿因在惯性共振式概率筛研究上的杰出成就荣获“尤里卡金奖”,还获得了个人发明“骑..
1987 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发明博览会上,机械动力学和工程机械专家、东北大学教授闻邦椿因在惯性共振式概率筛研究上的杰出成就荣获“尤里卡金奖”,还获得了个人发明“骑士”勋章一枚。中科院院士闻邦椿与他的科研团队在振动机械和工程机械领域内矢志不渝地创新、实践,先后研制成10 多种新型机械装备,使振动这一现象变害为利、造福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穷且益坚”的求学之路
  
步入东北大学60 余年,他从一名机械系的学生成长为中科院院士,创建了振动学与机械学相结合的“振动利用工程”新学科,发展了“工程非线性振动”学科,构建了以非线性动力学为基础的深层次产品广义动态设计理论的新体系,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工程中……
  
执教50 余载,他从东北工学院的普通教员成长为东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始终奋战在教学的第一线,指导了200余名研究生及访问学者,其中,94 名研究生取得了硕士学位,71 名研究生获得了博士学位,指导博士后13 名,现在都已成为我国振动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高端人才和科技精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闻邦椿院士成长经历的真实写照。
  
闻邦椿1930 年出生于江南小城浙江温岭,1946 年考入了被称为当地“最高学府”的台州中学,就读于高中部。这所学校离闻邦椿家30 公里,为节省路费,每次回家返校他都长途跋涉一整天。这种艰苦的环境锻炼了闻邦椿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1949 年,高中三年级的闻邦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然而,命运似乎在故意考验他,一年后,由于患上淋巴结核,他不得不复员返乡。部队生活虽然只有一年,但在这个纪律严明、处处讲究整齐划一的特殊群体,闻邦椿养成了严肃快捷的工作作风、质朴的生活方式和严格的时间观念。
  
1951 年,闻邦椿复员回家补习完高中课程后,考入了东北工学院机械系。这是一所以培养冶金工业方面人才为主的大学,在本科阶段,闻邦椿如饥似渴地学习,平时不仅认真学习机械制图等专业课,还对俄语的语法、句法反复分析运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根基深厚的俄语基础为闻邦椿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和后来的科研工作打好了基础。
  
1955年9 月,闻邦椿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学习,入选东北工学院机械系研究生班。在苏联专家、莫斯科矿业学院副院长索苏诺夫的指导下,选择了当时国家急需的“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这个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毕生为之奋斗。
  
在本科学习阶段,一向体质虚弱的闻邦椿淋巴结核病复发了,为了治好病,学校为他使用了现在看来十分普通,但是当时却十分稀缺、珍贵的药品链霉素,使他的淋巴结核彻底被治愈。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闻邦椿,他曾深情地回忆道: “一种新药可以治好一种顽疾,可以给人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而新的科学技术可以为整个社会进步增加推动力,从此我更加坚定了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决心和信心。”
  
闻邦椿对在东北工学院本科阶段时期的学习有这样的感受:“学校特别重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在工厂实习期间,老师会给我们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启发我们去思考,例如关于皮带机托辊阻力系数的测量方法的讨论,当时我们纷纷提出各种测量方法;我们毕业设计的题目,也都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的。”闻邦椿还多次提到自己在学习上的殊胜法宝:努力分析和研究各门学科的内在规律和联系,通过掌握学科间的“规律”和“联系”来把握这些知识,为此,他还自学了逻辑学,运用逻辑学中的内涵和外延、分类和比较等规则来理清学科的内在结构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了知识体系。他认为,大学阶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阶段,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更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掌握了这些能力,再加上科学的方法,任何工作都能很好地完成。
  
研究生期间,闻邦椿的一件惊人之举被推上了全校的风口浪尖: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他发现苏联出版的《选矿机械》等教科书所叙述的苏联的列文松教授关于振动筛动力学计算的一个基本公式有错误,与此同时,他又恰好发现国内一篇关于振动球磨机的论文中引用了列文松教授的公式。他意识到,如果不指出这个公式的错误,会给我国振动科学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于是,他对列文松教授的公式提出了异议,勇敢地指出列文松教授公式的错误。在上世纪50 年代,要指出这样的错误,是要承担巨大政治风险的:如果对苏联教授批评错了,就会被戴帽子,在政治上就会被打入另册。闻邦椿的举动果然引起了非议,有人说:“太狂妄了,一个研究生竟敢质疑苏联教授!”闻邦椿对此据理力争:“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教授也是人,也会有错误。科学的怀疑与批判本身就是创造精神,不能拘泥于现有的教材和已得出的结论。”在科学面前,没有永远的权威,不久,国内外先后有人也通过研究发现了这个公式的错误,闻邦椿胜利了。
  
回顾整个求学之路,闻邦椿在《成功之路的探索—我的家庭和个人经历纪实》中感悟到:“少年、青年时代的学习,加上人民解放军这一革命大熔炉的锤炼,使我树立起了献身于祖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决心和为我国建设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培养了我勤俭节约、谦虚朴实、诚恳待人、诚信处事、团结奋进、艰苦创业的品德。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进德修业方面,闻邦椿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提出“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德育教育中,除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他还重点强调了职业道德教育,曾多次撰文指出,职业道德具体化到每个人的工作中,表现在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的奋斗精神。只有树立起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精神、严谨求实的学习风气、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诚实诚信的学术品质,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闻邦椿院士对职业道德的真知灼见在学术失范现象猖獗的现如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闻邦椿提倡把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在自传体纪实性作品《奋斗的人生》中,闻邦椿这样写道:“学习效果好坏首先决定于学习者本人,取决于他实现个人理想的决心,或取决于他对学习所产生的浓厚兴趣。在前进道路上取得了一些好成绩往往会增加参与实践的兴趣。客观条件对学习效果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学校的管理、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我在个人求学的经历中体会到,严格的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自己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成果,如果没有任课教师的良好教育,在学业上取得这么快的进步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1957 年,闻邦椿从病痛、争议等各种不利条件中破茧而出,毕业留校任助教。“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大学的学习历程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学无止境,走上工作岗位后,仍需在学海里以苦作舟。

   人到中年,用创新成就学术人生
  

闻邦椿一生最为精华的岁月都献给了振动利用学科。他用创新和实践的精神在振动工程与机械工程领域跋涉50 余年,成就了硕果满枝的学术人生。
  
2005 年,闻邦椿课题组的大型科研项目“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重大振动故障治理与非线性动力学设计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 年,闻邦椿获中国工程院颁发的特别奖——光华工程科技奖,这是工程院最高级别的奖项,荣获此奖的难度很大,闻邦椿是唯一获奖人。2008 年,闻邦椿团队潜心研究的《振动利用与控制工程若干关键理论、技术及应用》项目,又一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量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30 多部专著和论文集、260 篇入选三大检索的论文、开拓的多个学术研究的新方向……业内人士都知道,要完成如此多的工作,并取得如此卓越的成果,是多么的不容易!他的团队成员都说他有“过人之能”“超人之处”。同样是是血肉之躯,闻邦椿也有感情、有需求,但他有超出常人的顽强和毅力,不惜在工作中多流汗、多吃苦,承受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巨大艰辛。
  
闻邦椿曾这样总结自己的科研之路:“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主要是处理好了影响事业成败的一些主要因素: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主观上挖掘自己的四种潜能:思想素质、知识和能力、身体及奋斗精神;客观上能对工作产生影响的三维广义空间:时间、地点和条件。由此可见,在做任何事时,一是要能找出事物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要从主观上去想办法,找出路,让内因发挥积极作用,三是从客观方面寻找最有利的条件,即让外因发挥积极的影响。”
  
在提高青年教师自身学术能力方面,闻邦椿认为,科学技术在现阶段飞速发展,广大青年教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尽力抓住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学术方向。科研的切入点最好是在该学术方向发展的初期或上升期,这样可以使从事该项工作的青年学者取得更有意义的成果。闻邦椿自身的学术巅峰“振动利用工程”研究正是在使振动现象由灾害现象向造福社会功能转变的迫切需求的条件下得以壮大发展的。
  
在学术研究中,闻邦椿最看重的就是科学的工作方法。他曾多次撰文指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工作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实践性,即要通过实践才能完成;二是规律性,即做事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分析和掌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存在的各种矛盾。“创造”不是凭空臆想的东西,而是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事物的内在矛盾,找出其发展规律,提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最理想的方法。有了科学的工作方法,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就会提高做事的质和量,也可以更好地解决做事过程中的“多、快、好”的问题,即做事的Q(质量)、C(成本或代价)、T(时间)、E(环境)、S(事后服务和处理)五大要素。更重要的是工作任务的时间和周期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可以缩短,进而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为了表述科学研究中目标、内容和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闻邦椿甚至拿出工科教授的绝活,用目标列阵、内容列阵、方法矩阵列出了一个三者之间的关联方程式,来证明这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成果是在不断实践和不断创新过程中取得的。实践和创新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实践是实现创造的核心和前提,创新体现在完成每一件事的过程中。”提到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武装高校师资队伍时,闻邦椿把“实践”和“创新”提到了最高的位置。他说:“要发展一种新的事业,必须先发现问题。而要发现某一技术领域的问题,一般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发现新现象,找出新问题,也会发现原先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要研究的新问题,并开始研究。分析研究新问题,拓展新领域。有了问题,就需要通过研究和分析,去解决提出的问题,进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或拓宽原有领域范围,使所接触到的事业得到新发展,并取得新的进步。”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闻邦椿坚持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创新和实践相结合,在振动机械和工程机械领域里应用新理论研制了十多种新机器,为冶金、铁道、煤炭、电力、机械等部门解决了多个关键技术问题,堪称我国振动利用工程学科第一人,为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做了最好的注脚。

    老当益壮谱写赤霞长歌
  
在东北大学校园的南端,有一座不太起眼的二层小楼,被粉刷过的红砖依然浸透着岁月的沧桑。1 楼3 号门上镶嵌着“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教授办公室”的门牌,院士的门经常是敞开的,映入眼帘的各种奖杯奖状显示着教学科研的高端水平;在院士的办公桌上,一张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近200 名学生的名单,记载着闻邦椿教授为国家培育栋梁的倾心付出。这些学生在闻邦椿院士的倾心培养下,已开始在国内外科学技术界崭露头角。闻邦椿不仅在青春岁月中汗洒讲堂,在别人享受怡然自得的晚年岁月的时候,80 岁高龄的他没有停止带博士生、博士后,仍然每天在那栋红砖小楼用一生积淀的学识为国家培育英才,谱写了感人的赤霞长歌。
  
“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让我体会到,想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并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有使用价值的成果,必须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在教学方面,这是闻邦椿最深的体会。在课堂上,他加重语气地对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创新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有了创新才会有发展,事业才会取得成功。因此,实践和创新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他几乎每天都很早地来到实验室,将外出开会和科学研讨时想到的新问题和不时迸发的新想法告诉他的学生们,让学生针对这些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方面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则会指出这些想法的可行性,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这种完全轻松的交流氛围,一直持续到今天。潜心科研,创新实践,已经在闻邦椿的团队中蔚然成风。
  
在培养学生如何确立研究方向的问题上,闻邦椿教授认为,一定要遵循“因材定向、注重引导、尊重意愿”的原则,先根据所带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全面把握学生的科研素质;再提供从高水平理论研究到试验研究、从前瞻性工作到实际工程课题等全方位的课题研究方向;在挖掘学生科研潜力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闻邦椿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特别看重。他在《现代成功学——谈做人、做事、做学问》写道:“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作风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科学事业是实实在在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伪,虚假和不真实的东西总要碰钉子。年轻人更应该实事求是地去开展各项科研工作,要与那些虚假的行为进行不懈的斗争。特别要反对伪科学,反对弄虚作假。”一次,闻邦椿在飞机上看报,看到一篇揭露博士抄袭别人论文的文章,于是就把这张报纸带回学校,把这篇文章复印了30 份,发给了他的每一个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生们明白导师的用心,不约而同地把这篇文章作为自己的警言放在案头。
  
闻邦椿的严谨,还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鸿光教授谈起导师时说:“先生在研究工作中一丝不苟,记得我撰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先生反复修改了多次,在文中所附的意见,在字数上甚至超过了我的论文,连文中的标点符号也一一指正,时至今日,我也常常效仿闻老师,逐字逐句地给我的学生修改论文。我走上了从事振动分析与控制的研究道路,正是得益于先生的言传身教。十几年来,导师淡泊名利、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始终鼓舞着我。”
  
与此同时,闻邦椿还在全国各地30多所大学开设了理想教育的大讲堂,用炙热的情怀召唤后辈,用亲身经历砥砺他们奋斗、成才,并兼任民办北京吉利大学校长长达10 年之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漫长的执教生涯中,闻邦椿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站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在实践中传帮带教,一步一步在生产前线中探索、创新,在磨砺中成才,鼓励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确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