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服务机器人呈爆发式增长 两大瓶颈需突破

   2015-07-22 工控中国1920
核心提示:  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机器人的认知处于“工业生产流水线上替代人力的机械产品”。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将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服务机器人呈爆发式增长 两大瓶颈需突破
  
  服务型机器人成“新宠”
  
  “HelloI'mFryman。(注:大家好,我叫弗莱曼)”一口流利的英文从一个“其貌不扬”的机器人口中发出,除了介绍自己,它还跟台上的嘉宾玩起了互动。近日,2015机器人世界杯产业峰会在安徽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机器人产业领域的顶级专家和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围绕“机器人,梦想起航”这个主题,针对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展开交流。
  
  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机器人的认知处于“工业生产流水线上替代人力的机械产品”。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将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据了解,从工业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的转变过程中,工业机器人在降低成本大规模普及的同时,更强大的性能将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据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长徐晓兰介绍,作为近些年来出现的“新宠”,服务型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高达一半以上,给广大的消费者带来了更智能、更便利的生活体验。
  
  “合肥作为机器人产业国家试点,下一步将加速机器人产业园和研发中心的建设,”合肥市副市长王翔在致辞中表示。目前,机器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炙手可热的产业之一,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引下,合肥将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步伐,紧跟全球技术革命潮流,打造更加知名的中国科教城。
  
  徐晓兰:服务机器人爆发式增长
  
  在机器人世界杯产业峰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长徐晓兰介绍,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了22.5万台,同比增长27%。特别是服务机器人,在过去的一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接近400家,其中工业机器人企业达到了353家,市场快速成长。由于制造业加快升级,人工成本也在快速上升,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催热了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的服务机器人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随着应用逐步的扩展,服务机器人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机器人企业从汽车行业向电子信息制造、食品加工、物流等传统行业渗透。”徐晓兰在峰会上说,机器人应用从工业领域向家具服务、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国防军事等领域快速扩展。在世界范围内以个人、家庭、行业服务为特征的服务机器人已接近2500万台套、280亿美元,超过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一半。同时,互联网领域大举进军机器人产业,推动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快速崛起。
  
  “服务机器人具有友好性、功能性、拟人性、安全性与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功能与智力的替代。”不过,徐晓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也表示,服务机器人的国内市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所以服务机器人产业相对比较薄弱。
  
  服务机器人产业化存两大瓶颈
  
  近十年来,全球服务机器人技术突飞猛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其产业化存在两大瓶颈——缺乏检测标准和高成本。
  
  在第19届世界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上,负责科大讯飞机器人“小柔”、“小智”项目的主管陆园介绍,“小柔”具有智能对话与情感表达功能,拥有丰富的肢体运动能力,未来面向社会服务领域应用。而“小智”具有感知智能和浅层的认知智能,可实现智能对话、语义理解、人脸识别与肢体识别,具备自主知识学习能力,未来面向家庭服务领域应用。
  
  陆园说,“小柔”、“小智”的价格约20万元人民币,因为其很多关键技术、零部件都依赖进口。
  
  在国购机器人展示区,一款会唱歌、可聊天、能眨眼微笑的服务机器人,正自动避让川流不息的人群。据现场的一位杨姓工作人员说,该款迎宾机器人是“定制款”,价格在11万元左右。他说,如果服务机器人能标准化量产,价格会大幅下降。
  
  广州零号软件科技有限公司CEO向忠宏带着他的“机器人零号”来到合肥。他介绍,“机器人零号”目前主要应用于商用领域,多为训练、接待,有25个自由度,关节模拟人的动作,可以跳舞、踢球、甚至更复杂的动作。他认为,目前服务机器人价格“很贵”,究其原因有产量不高、研发成本投入巨大等因素存在。
  
  RoboCup中国委员会主席陈小平认为,除了成本高的重要瓶颈外,还有就是没有自动化的性能检测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支撑,服务机器人产品的质量检验缺乏保证,在国内外都处于空白,这也是服务机器人工业化生产的致命瓶颈之一。
  
  另外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速器、伺服电机与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由于受材料耐磨性和强度、设计、加工和装配工艺等限制,产品在可靠性上无法与国外竞争。二是在灵巧操作、感知与智能核心单元中,传感器、仿人脑芯片、实用化智能软件与国外技术差距显著。三是设计理念落后,与行业紧密配合的仿真环境试验数据积累不够,缺乏共性技术数据平台,应用工艺与集成设计、作业与操作工具、系统集成设计软件有待提高。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