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煤炭行业“黄金10年”已过 富源如何“突破”“资源怪圈”困境(组图)

   2015-08-14 云南网2290
核心提示:富源并不是云南第一个棘手的个案。东川,曾以天南铜都闻名于世的地级市,终因资源枯竭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迟缓撤市改区,1999年由省辖地级市改

富源并不是云南第一个棘手的个案。东川,曾以“天南铜都”闻名于世的地级市,终因资源枯竭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迟缓撤市改区,1999年由省辖地级市改为昆明市辖的县级区;作为首批被确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个旧模式”、“转型试点”曾让个旧因“探路”而闻名,但沉重的社会保障负担、拮据的城市空间和艰难的产业升级等问题也让个旧的“重生”异常艰难。

富源,和东川、个旧何其相似,其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富豪云集之所、巨额财富洼地,风光一时;在转型升级上,富源也和二者如出一辙,依旧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模式,一直重复着“挖煤、卖煤”的资源怪圈。也就是因这样的资源怪圈左右,在富源谋划了10余年的体育活动中心至今尚未落成。

富源,和东川、个旧又不相似。和二者相比,富源尚未沦落至坐吃山空,至今依旧可说:资源丰富,只是遭遇了行情的低迷。毫无疑问,富源未来依旧还得站在煤炭资源上,但可以肯定的是经历了无序、暴利发展之后,洗牌后的煤炭行业也将步入一个有序、微利,产业链更加精深的时代。

“两百年前,世界上没有大型煤矿,也许两百年后也没有。”这是煤矿工人诗人老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句话。是不是也该思考一下两百年后的问题了,有朝一日富源也步入东川、个旧资源枯竭轨道之时,富源的“重生”会如今天的它们般艰难么?可喜的是,富源在经历经济下行的阵痛之后,已经开始了实质性的行动。

煤电立县 黄金10年

按照预期,2016年沪昆高铁将开进云南,而进入云南第一站便是富源。在历史上,富源曾有“入滇第一关”的称谓,但这样的称谓始终没有“八宝之乡”叫得响亮,因为“八宝之乡”中位居首位的是煤炭。

10年前,丰富的煤炭资源让其成了世人眼中富豪云集之所、巨额财富洼地,光芒无限。然而,与这样光芒形成反差的是,在富源县城北部一座谋划了10余年的体育活动中心至今尚未落成,煤炭行业“黄金10年”却已然过去。

“2013年算是富源近年来经济发展的转折之年,在此之前的10多年里,富源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并在2013年达到顶峰,但在2013年之后,富源经济便步入了下行轨道。”进入2015年后,这样的下滑势头依旧不改。今年煤炭行业前景依旧不乐观,富源经济是否要继续“寒冬”?

富源县煤炭行业曾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黄金时期,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

“煤炭资源总储量191亿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全省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县,2013年全县煤炭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曲靖市的二分之一,现已探明储量82.46亿吨,其中储量42.98亿吨的老厂无烟煤片区为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无烟煤田。”这是7月初富源县委书记唐开荣在《富源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为富源背书的言语。

富源,素有“八宝之乡”的称谓,而位居八宝之首的便是煤炭。然而,这样的宝贝直到进入本世纪后才真正体现其宝贝的价值。据富源后所镇老牛场煤矿一号井矿长吴小达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煤矿的发展完全是靠政府扶持来发展。”

1997年,吴小达步入煤矿这个行业。对于当时煤矿行业的处境,他历历在目:“当时煤矿比较困难,块煤每吨也就是五六十元,而且还处于没人要的状况,当时是煤矿主动去找买家,而当时富源的煤矿主要奉行‘以矿养矿’。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1世纪的头几年。”

所谓“以矿养矿”,是指我国现有矿山普遍通行的一种开发模式,即先以尽可能低的投入开展表层的勘探工作,确定部分储量之后就开始矿山建设,尽快出矿出售实现资金周转;然后再以富余资金开展深入的勘探工作,增储扩产。这种矿山运作模式是在矿业企业在缺乏相应矿业资本市场的情况下而产生的。

尽管煤矿没迎来发展的春天,但在大量煤矿产生的背景下,富源煤炭的宝贝价值开始凸显。本报记者从富源县统计局拿到的《富源县部分历史主要指标数据收集表》显示:从1952年至1997年,农业一直左右着其国内生产总值,在1997年农业总产值的占比还达到69%,但在1998年这样的局面得以改观,在那年工业生产总值超过农业,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工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从21世纪的头几年开始,煤炭价格每年每吨几乎都实现了百元以上的涨幅,并在2003年正式进入了黄金10年。”吴小达说。

对于随后的发展,唐开荣在《富源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中这样总结道:“近年来,富源县大力发展煤电产业,煤炭步入10年发展黄金期,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二、三产业发展,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6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1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2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13.96亿元。”

一位熟知富源经济不愿具名的人士指出:“富源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是以煤炭资源为基础,而后依托两个火力发电场,形成的煤电产业。这两个行业所带来的产值最高时占据全县的70%以上,在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来源中的占比最高时到了90%以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煤矿行业在富源也呈现了“疯狂”发展的态势。在富源当地一些人记忆中,从2003年开始,劳斯莱斯、宾利、保时捷等豪车便开始不断出没于富源。“当时煤炭行业的利润几乎都在100%以上。”吴小达以自己所在煤矿为例,“当时每吨原煤的开采成本在200元左右,每吨的卖价在500元以上,每吨的净利润在300元,像我们这样年产10万吨的煤矿,只要正常生产轻松便能实现3000万元的净利润。”

产能过剩,行业陷入困境

也就是在2003年左右,富源便开始谋划在其县城北部建设一座占地面积在10万平米以上,建筑高度在30米以上的体育活动中心。“这也便是富源在煤炭兴盛时期谋划建设的大型建筑之一。”上述熟知富源经济不愿具名的人士说。

对于当时谋划建设一个这样的项目,在很多富源人看来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因为在那个年代富源县级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本报记者在从富源县统计局拿到的《富源县部分历史主要指标数据收集表》显示:2003年,富源县级财政收入为1.39亿元,随后每年以将近1亿元的速度增长,并在2011年成功突破10亿元,达到了11.36亿元。

至今回忆起那个阶段,吴小达还感慨颇多:“差不多每天只用数钱,根本不用去考虑煤炭卖不出去,当时就算是煤炭搀杂着一些矸石之类的杂质,依旧有人毫不含糊地拉走。这样的好景一直持续到2008年下半年。”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冲击波正加速席卷全球,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也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这场风暴的肆虐。在富源过半煤矿面临停产危机,全县煤矿库存量达到了100多万吨,煤炭价格跌幅逼近50%。

然而,今天回首去看那只不过是煤炭黄金10年的一个小插曲。上述熟知富源经济不愿具名的人士指出,伴随着国家4万亿流入市场的强刺激,煤炭产业很快恢复了元气,开始价格回升,但疯狂不再。

“也就从2008年至2012年,煤炭在价格一端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在需求一端开始出现了萎缩的态势。”吴小达指出,“之前是煤炭尚未开采出来就有人来预订,但开始出现买方开始对煤炭质量品头论足了。”

在这期间,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依旧缓慢,相关部门负责人将其原因归结于资金始终不到位。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减速影响,煤炭市场低迷、价格下跌,全县经济逐步下滑。2013年,富源迎来了转折之年,当年财政总收入32.5亿元,比2012年下降了8.19%,减收2.9亿元。

在上述熟知富源经济不愿具名的人士看来:“2013年算是富源近年来经济发展的转折之年,在此之前的10多年里富源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并在2013年达到顶峰,但在2013年之后,富源经济便步入了下行轨道。”

“2014以来,更是受产能过剩、下游电企钢企拉动需求乏力、煤矿整合关闭停产、火电机组停机备用等影响,经济发展缓慢、行业陷入困境。”唐开荣在《富源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中指出,“2014年完成生产总值134.5亿元、同比下降20%,财政总收入20.5亿元、同比下降36.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1亿元、同比下降4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8.1亿元、同比下降15.5%。”

进入2015年后,这样下滑势头依旧不改。2015年上半年,完成全县生产总值同比下降4.9%,实现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38.5%。对此,在《富源县2015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汇报》中富源将下半年的目标定格在:“实现生产总值增幅由负转正。”

2015年8月6日,记者在富源体育活动中心看到有工人正在施工,从旁边的高楼上向下鸟瞰,整个场馆还一片狼藉,甚至露在外边的钢筋开始生锈了。

“这是富源人民心中的一个痛,一座体育场建设了10多年尚未落成。”一位熟知富源经济不愿具名的人士指出,“从常理上来说,在煤炭正处黄金时代时,财政相对宽裕,而眼下煤炭步入寒冬,筹措资金难度将加大。”

绕不开的煤炭

过去10年间,煤炭让富源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伴随着煤炭黄金10年过去,富源经济陷入了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的阵痛期。在此之前,富源曾多次提及升级转型,但最终还是摆脱不了“挖煤、卖煤”的资源怪圈。

未来,这样的资源怪圈依旧,尽管眼下富源正在展开一场卧薪尝胆转型发展,因为其在产业层面始终没有绕开煤炭,或者说从目前态势来看煤炭产业在富源整个产业中依旧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之前“挖煤、卖煤”式的资源怪圈终将不复存在。

尽管煤炭行业2014年便全行业亏损,富源从上到下还是期待着行情复苏。

转型始终没落地

富源“陷入了‘资源怪圈’困境中”,这是富源县委书记唐开荣对眼下富源处境的总结。

“梳理富源经济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在富源除了传统农业而外,便是以煤炭为主导的工业,而在煤炭处于黄金十年时,所有的一切几乎都围绕着‘挖煤、卖煤’来展开,根本意义上就没有实现产业链的延长。”熟知富源经济的不愿具名人士指出。

据富源后所镇老牛场煤矿一号井矿长吴小达讲述,他所在煤矿无论是产量,还是利润已经大不如从前了。在价格一端,2014年便开始了价格倒挂,而在需求一端也处于无人问津的态势。“在2013年时,还有部分煤矿能够保本,但进入2014年便全行业亏损。”

尽管如此,富源从上到下还是期待着行情的复苏。

唐开荣在《富源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中提及“富源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之时,总共提及五个方面,其中有四点和煤炭相关: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2014年三种产业结构比例为23.6:43.4:33,一产、二产比例过高,三产比例过低。三种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一产没有大而强的龙头企业,二产限于‘挖煤卖煤’的低端产业,三产缺乏现代、高端的服务业。

二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煤电产业,9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于煤电,受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煤矿整合停产关闭等因素影响,多数煤矿亏损,导致经济发展大幅下滑、陷入困境。

三是煤电产业发展困难重重。受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煤炭量价齐跌,2012年全县煤炭产量2300万吨、产值近200亿元,2013年产量2146万吨、产值132亿元,2014年煤炭产量仅1026.6万吨、产值64.6亿元。

同时,受火电机组停机备用、水电机组满发的政策影响,火电指标不断压缩,产能利用率仅为33%,企业处于亏损状态。2012年发电136.6亿度、产值43.9亿元,2013年发电123亿度、产值35.7亿元,2014年发电98.5亿度、产值30.4亿元。

四是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矛盾突出。按照省市要求,全县地方煤矿数将由145对调整优化为99对,关闭矿井46对,随着整合关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债权债务纠纷、矿村矛盾等还将进一步突显,任务十分艰巨。”

“实际上在煤炭还处于黄金时代,富源便开始提出了转型,但最终都没有实质性地落地,其主要原因便是煤炭在经济中占据着绝对垄断的地位,让‘挖煤卖煤’的经济模式得以持续。”上述熟知富源经济的不愿具名人士透露,“像眼下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的工业园区和北片区也就是最近两年才提出的。”

记者注意到:寄托着产业升级转型的富源县工业园区和承载着城市建设的富源县城北片区,眼下正在做着路网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尽管眼下的资金远没有煤矿处于黄金时代那么充分,但眼下富源建设的速度远远超过那些年。”上述熟知富源经济的不愿具名人士说。

未来还得靠煤?

吴小达所在煤矿是富源县的煤炭主产区后所镇唯一一家处于生产的煤矿。“当前全镇煤炭企业仅复产1家,复工1家,剩余14家煤矿均在办理相关手续。”富源后所镇负责煤炭安全生产方面的主管负责人将原因归结于:“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原有基础条件差,转型升级后续完善工作推进困难,所以导致其余煤矿无法正常复产、复工。”

这也直接导致后所工业经济增长困难。1-5月,全镇实现工业产值3152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610万元、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910万元),同比减少70%,占全年目标任务153017万元的20.4%。同时,这也导致了财政收支、服务等领域出现困难。

2014年4月前,后所镇围绕煤炭产业的从业人员达9千余人,外来务工人员达6千余人,间接带动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达2千余人;2015年以来,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达1万余人,社会消费群体明显下降,消费能力明显降低,直接影响到了服务等领域的发展。

这样的现象正在富源全县范围内蔓延。本报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眼下富源全县104对煤矿中只有30多对已经复产,有10多对复工,二者综合起来也就在40%左右。上述熟知富源经济的不愿具名人士指出:“除了之前来往于富源豪车少了,流动人口也大幅下降了。”

这也导致富源上半年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突出。“2015年上半年,富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72%,支出同比增长15.2%,下一步偿还政府到期债务支出、调资及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增加,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唐开荣在《富源上半年工作总结发言》中指出。

尽管如此,对于接下来富源的发展,上述熟知富源经济的不愿具名人士还是毫不犹豫地指出:“富源过去10年的发展靠煤炭,未来10年还得靠煤炭,只不过煤炭行业将结束暴利时代,而进入一个微利时代,眼下煤矿的处境也就是一个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

他的话语出发点,还和国家的能源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在不断下降。近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全球绿色增长论坛指出,到2017年,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降到65%以下。“从这个角度来看,煤炭在能源领域依旧会有容身之地,何况煤炭在富源依旧盛产,市场不会轻易抛弃。”

唐开荣在《富源上半年工作总结发言》就富源工业下一步发展首先指出:“要稳住煤电产业。”“力争全年完成县域原煤产量1500万吨,实现产值99亿元。”“要积极协调滇东电厂争取发电指标,与泽鑫铝业形成直供电,努力增加发电量,确保发电100亿度、产值31.6亿元。”

而这两项对应的上半年数据情况是:生产原煤641万吨,实现产值32亿元;发电33亿度,实现产值11.7亿元。唐开荣在《富源上半年工作总结发言》中结合全部工业总产值分析说:“1-6月,富源全县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73.7亿元、同比下降23.6%,增速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环比回升24.9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15.03亿元、同比下降20.6%,增速同比回升5.3个百分点、环比回升49.4个百分点,降幅呈现收窄态势。”

就在工业降幅呈现收窄态势之际,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另一个重要指标在上半年迎来了迅猛的发展:“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1.08亿元、占年计划的50.4%,同比增长25.1%、增速同比回升34.8个百分点。”

上述熟知富源经济的不愿具名人士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富源将县城北片区、工业园区等项目确实加大力度在干,以确保全年止跌回升,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之前体育活动中心谋划了10多年也没有落成的现象再发生。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