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深度】山西煤化工:困境中能否“创”出新路

   2015-09-01 中国化工报2500
核心提示: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严重制约山西发展的主要短板,必须强化措施,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科技创新不足也是当前制约山西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

今年以来,山西能源化工等行业发展陷入了困境。统计数据显示,1~7月份,山西省11个主要行业中有8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其中,炼焦工业同比下降5.5%,化学工业同比下降7%。而近日,山西省正式出台《关于实施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以着力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体制不顺、机制不灵活、改革滞后和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今年以来,山西能源化工等行业发展陷入了困境。统计数据显示,1~7月份,山西省11个主要行业中有8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其中,炼焦工业同比下降5.5%,化学工业同比下降7%。而近日,山西省正式出台《关于实施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以着力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体制不顺、机制不灵活、改革滞后和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今年以来,山西能源化工等行业发展陷入了困境。统计数据显示,1~7月份,山西省11个主要行业中有8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其中,炼焦工业同比下降5.5%,化学工业同比下降7%。而近日,山西省正式出台《关于实施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以着力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体制不顺、机制不灵活、改革滞后和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今年以来,山西能源化工等行业发展陷入了困境。统计数据显示,1~7月份,山西省11个主要行业中有8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其中,炼焦工业同比下降5.5%,化学工业同比下降7%。而近日,山西省正式出台《关于实施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以着力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体制不顺、机制不灵活、改革滞后和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今年以来,山西能源化工等行业发展陷入了困境。统计数据显示,1~7月份,山西省11个主要行业中有8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其中,炼焦工业同比下降5.5%,化学工业同比下降7%。而近日,山西省正式出台《关于实施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以着力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体制不顺、机制不灵活、改革滞后和政策不完善等问题。这是继山西省召开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全省科技创新、全面创新工作后,该省就科技创新出台的又一项政策性文件,这让山西化企增添了走出困境的信心。那么,山西化企创新现状如何?企业有哪些科技创新举措?山西又将如何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创新现状堪忧 机制有待完善

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严重制约山西发展的主要短板,必须强化措施,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科技创新不足也是当前制约山西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

作为山西传统支柱产业的焦化业,去年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焦炭产能大约占全国的1/4,产量和外调量都居全国首位,出口量占全国的89.8%,但仍然没有走出困境,已经连续7年亏损,产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山西焦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较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研力量跟不上,制约了行业转型升级。

山西煤化工产业总体规模还不大。“十一五”国家5个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4个在内蒙古,1个在辽宁;而“十二五”的26个示范项目山西省仅有2个。目前山西煤炭转化大多数仍是初级加工、简单转化,煤化工主要以传统煤化工为主,产业结构初级化特征明显;在煤层气利用方面,山西省煤层气储量与排名世界第四的美国相当,有10.39万亿立方米,全国第一,占全国总储量近1/3,但是煤层气单井产量和总产量上不去,现有技术还难以适应复杂地质条件,松软低渗构造区、低阶煤和高应力区的煤层气开发需要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尽快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记者发现,在企业科技研发方面,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仅占8.2%,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只占5.83%,化工企业自身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成果转化率不高,对产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发挥的不够。

业内人士认为,制约山西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健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能力较弱;有限的财政资金分散在15个部门管理,科技创新项目小散乱、交叉、重复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对中央驻晋科研院所重视不够、服务不够、对接不够,导致许多科研成果在山西研究、在外省转化。

进军新兴产业 关键在于人才

山西是传统能源大省,要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新兴产业,根本上都需都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做好人才培养。

煤矸石是煤炭资源地区难以逾越的一道“坎”,直接外排既占土地,又污染环境。以朔州为例,每年煤矸石排放大约在4000多万吨。如何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山西晋坤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煤矸石综合利用。

山西晋坤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亚军告诉记者,公司以煤矸石为原料研发出柔韧性非常好的新型绝缘材料。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国煤矸石煅烧高岭土在电线、电缆领域应用的空白,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升。

微藻制油作为新型能源,其研发应用得到了山西省重视,目前也取得积极进展。“作为高碳大省的山西,推进微藻制油,关键在科技创新。”山西农业大学分子农业与生物能源研究所所长李润植博士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

据李润植介绍,微藻制油,其原理是利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微藻自身的生物质从而固定了碳元素,再通过诱导反应使微藻自身的碳物质转化为油脂,然后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微藻细胞内的油脂转化到细胞外,进行提炼加工从而生产出生物柴油。李润植教授和他的研发团队,把微藻炼制生物柴油作为前瞻性、创新性的事业,将传统收集、干燥、制油三步法改为微藻湿样品制油一步法,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从成本分析看,其综合效益是可行的。特别是在能源藻种、二氧化碳缓释、光生物反应器的研发方面,目前已获得了核心技术。

还有一些能源企业将目光投向新兴产业,山西教场坪能源产业集团董事长张来栓表示,目前集团公司旗下的山西永昌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投资80亿元,建设LED产品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成为覆盖LED下中上游全产业链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致力于半导体绿色光源新兴行业的综合供应商。张来栓认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作为民营企业这些年的发展壮大,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善待人才,以发展潜力吸引人才,以优厚待遇留住人才,以深厚感情凝聚人才,以优越环境塑造人才,多种途径、多个措施,广纳贤才,唯我所用,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晋坤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注重科技创新,以科技提质增效。图为员工正在巡检设备运行情况。

政策措施并举 保障创新落地

“山西要破解一煤独大的困局,不仅要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创新,在政策推进上也要再加力。”山西煤化工专家委员会成员李三文对记者说。一些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传统产业要实现优化升级、脱胎换骨,新兴产业要全面提速、再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就必须从政策上对科技创新予以保障。

近期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划出山西科技创新“路线图”:到2020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方面提出改革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体制、建立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形成与立项机制、加快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深化高等院校科研体制改革、深化省属科研院所改革等5条措施。

记者梳理发现,《意见》中提出的若干举措为山西能化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比如,《意见》提出,山西省将进一步强化、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主体;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和团队的比例由现行的20%提高到50%以上;要建立健全更为灵活的科研人才及团队双向流动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要积极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发挥各类基金作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上市融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山西针对能源化工行业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大力支持行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针对焦化产业急待创新脱困振兴的现状,山西省提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以化为主的转变;大力支持研发利用现有焦化装置,将煤首先热解,提取焦油和煤气,生成的半焦气化用于化工品合成,实现煤炭高效综合利用。针对煤化工产业发展,山西提出要依托中科院煤化所、科技创新城,推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投入工业应用;设立煤化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以及节能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推广;组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创新研究院”,解决煤转化汽油和柴油的技术创新问题。

与此同时,山西各地也在科技创新方面,因地制宜,加大扶持科技创新力度,向科技研发要效益。

如朔州市鼓励企业内部设立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培育创新创业平台。目前,朔州全市企业研发技术中心达70家,培育研究院所5家。

阳泉市以金融扶持为着力点推进科技创新。该市加大财政投入,特别设立1000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5000万元的新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结合阳泉实际实施煤层气抽采技术、中低密度石油压裂支撑剂技术和高端耐火材料技术攻关。

运城市则围绕人才做文章,提出引进科技人才,提高科技人员的生活和工作待遇,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的社会氛围。截至2014年底,运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8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80.8亿元,同比增长40%,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2家,全市专利申请达到1208件。

忻州市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中心,提出对有一定市场潜力的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给予5万~10万元的补助;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领先的关键技术,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的项目,财政补助500~1000万元;同时落实科技优惠政策,三年对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收6000多万元。

临汾市则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已建立了临汾市知识产权投融资项目数据库,并从市级财政拿出1300多万元,作为科技计划资金积极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联盟,实施好16项省科技计划项目。

图为正在建设中的中煤平朔劣质煤综合利用项目的施工现场。

拥有核心技术 风景方能独好

虽然山西化企普遍出现了成本倒挂、经营困难加剧现象,老总们更是“叫苦一片”,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也有一些企业或科研院所“风景依然独好”。究其主要原因企业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使得企业能够经得住市场风浪的考验。

“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而做到这一点要靠科技创新。”山西青山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出了许多山西化企老总的心声。

山西玉龙化工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拥有甲基肼生产线的三嗪环生产基地,今年1~7月份公司共生产甲基肼400吨,预计全年可达到1100吨,销售收入将达到近亿元,利润也十分可观。

山西玉龙投资集团董事长张月胜告诉记者,公司的发展得益于高端产学研合作。公司在2011年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并合作建立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朔州研发中心,同时在上海共同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合作研发,对甲基肼产品进行技术改良,不断拓展市场应用领域。通过多年来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公司生产甲基肼所需的能耗叫最初下降50%,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

山西玉龙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荣庆生认为,借助外脑,依靠与科研机构的高端战略合作,是打造科技型化工企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玉龙化工为例,除了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合作外,公司还与中国近代化学所西安204所合作研发,采用中低压法催化技术,建设年产10000吨乙撑胺项目,填补了国内产能空白。目前有乙撑胺8个专利技术,4个正在申报中。

赛鼎工程公司在洁净煤气化、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均有创新技术。比如,为中煤平朔劣质煤综合利用示范项目“量身定做”的碎煤加压气化炉,专门消化高硫煤、褐煤。中煤平朔集团的煤矿每年要产出1500万吨的高含硫、低热量的劣质煤,而这种碎煤加压气化炉,一年就可以就地转化1/10的劣质煤。

在赛鼎工程公司董事长张庆庚看来,公司营业收从2001年的不到1000万,一路攀升到2014年的44亿元,靠的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占领市场,目前公司专利专有技术创造收入占总收入97%以上。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创新的氛围,这需要用制度来实现。”张庆庚说,公司建立了一整套鼓励技术创新的制度,把研发项目的计划完成率、合格率、取得专利技术等3个方面列入考核,并作为奖励依据。发明专利授权奖励3万元,国家一级科技进步奖奖励70万元,优秀设计奖也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科技创新必须要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充分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这成为了业内人士的共识。中煤平朔正嘉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国华表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希望政府通过政策实施,给予企业发展最大限度的支持,建议完善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同时,作为企业也要建立经济科技一体化决策机制,在技术、产品、管理、模式等方面全面创新,走开发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创新路子。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