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王玉庆:环境是城市未来首要考虑因素

   2015-09-16 瞭望智库 2310
核心提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列茨曾经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目前中国已有超过7亿人口常年生活在城镇,未来10到20年,中国城镇人口还将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这是一件有世界范围影响的大事。

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但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随着城市人口大量聚集,规划不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中国许多城市正面临日益突出的“城市病”困扰,特别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许多城市政府开始了重建城市与自然平衡的探索和实践。其中建设生态城市最有特色,也有实践意义。

城市的灵魂是定位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综合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开放的、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应具备和谐、高效、可持续和协调四个特点,城市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与周边农村发展的协调,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适应,系统新陈代谢的各项功能协调等。

在市场经济和人们改善自身条件愿望的强烈冲击下,许多问题城市政府难以把控,但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角度看,城市定位是必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城市定位就像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成败。一个城市的定位要优先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自然条件,包括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状况;其次是城市所处的区域位置,比如是省会城市还是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或是位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等;再者是城市的历史及文化传承,这一点从现代城市发展看显得越来越重要;最后就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基础,这是城市发展的经济条件。城市功能定位要抓住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切忌大而空、华而不实。

规划决定一个城市未来

城市规划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布局,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是城市各项工作的龙头。

但是当前城市规划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规划的科学性问题,即如何用可持续发展观来指导规划,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要指导思想,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有预见性;其次是规划的权威性、稳定性问题,规划要依法定的程序编制和修改,而不是一任领导一套规划;最后是规划执行力问题,要排除长官意志和各方面因素干扰,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使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对于新建的城市或一个老城的新区,可用先进的生态城市理念来指导规划的编制。但需要特别注意,有无高新技术的产业支撑,不能仅重视房地产的开发;也要注意城乡统筹,规划要考虑周边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必要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以避免造成新的巨大的城乡差异。同时还要有适宜的清洁技术作依托,要有政策和金融的支持,使规划提出的目标得以实现。

另一种是老城市改造,创建生态城,这就存在城市发展转型问题,难度非常大。要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要防治“以大为美”,到处建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大会展中心、超高层建筑等等,美其名曰“现代化”“大手笔”和“超前预见性”,而适合居住的环境被一步步吞噬,我们非但找不到“大”带来的荣耀和自豪感,反而在茫茫的车海和人海中不知所归。

城市建设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成正比。城市要以人的尺度来规划设计。规划城市规模时,要特别注意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相协调。超大城市或过密集的城市群,既难于解决环境问题,也会影响城市发挥最佳的集聚和放大效应。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环境已成为制约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应给予特别的关注。这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真谛所在。

环境基础设施滞后影响生态城市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保护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基础设施除了传统的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等的供给外,还包括环境保护、生态服务、减灾防灾、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

那该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建设生态城市还需要做好做好城市自然生态的保护,包括水、土壤、大气、生物多样性等各种自然要素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构建。要像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护好这些自然遗产,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同时还要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垃圾、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废旧电器、废旧汽车的回收和处置、医疗垃圾等各类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应给予足够重视。

此外,还要构建城市清洁能源系统,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公共交通和构建城市和谐水系。古今中外的城市大都是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水系是城市重要的功能载体、生态之魂。要尽可能恢复自然水系,并与人工水体、雨水、处理后污水再利用相结合。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