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深度调查】看广东惠州如何破局垃圾转运站建设“邻避”难题

   2015-09-30 南方都市报3220
核心提示:一方面是必不可少,一方面却屡遭抵制。城市里每天有大量生活垃圾要处理,其中转运站是垃圾处理链条关键一环,多年来却一直面临安家难题。本月

一方面是必不可少,一方面却屡遭抵制。城市里每天有大量生活垃圾要处理,其中转运站是垃圾处理链条关键一环,多年来却一直面临“安家”难题。本月初,由惠州市住建局会同市环卫局,组织惠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惠州市惠城区垃圾转运站布点规划》(草案)公示,目前仍在向公众征求意见。根据规划,惠城区将新建112座垃圾转运站,其中36座将在2020年前建成使用。

据悉,这是惠州首次将惠城中心区垃圾转运站点集中规划公示和征求意见。而目前,惠州规划建设60多座垃圾转运站,实际使用的却只有31座。在建设过程中,到底遭遇怎样的难题?每座投入300多万元巨资建好的两座新型垃圾转运站效果如何?这些新举措能否对解决垃圾站“安家难”?

临时垃圾转运点近半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扰民

据惠州市环卫局工程科主任科员曾宪婷介绍,近年来惠城中心区日产生活垃圾量近1000吨,并以约5%的速度逐年递增。而垃圾转运站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当前垃圾的收运和转运需求。

曾宪婷在市环卫局工作已超过15年,是惠州垃圾转运站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的见证人。“目前惠城区投入运行垃圾转运站共31座,均为日处理能力小于50吨的小型转运站。”曾宪婷说,由于收运半径的影响,这31座垃圾转运站只能完成60%生活垃圾的转运量,目前仍有近一半的生活垃圾,通过露天堆放的垃圾桶点进行收运。

9月23日下午,南都记者在江北水北新村北湖公园附近一个垃圾临时转运点看到,一些环卫工人拖着垃圾车从附近赶来扎堆转运,车上满载着各类生活垃圾,有些垃圾直接堆放在马路上,散发着难闻的臭味。一名住在附近的陈姓大爷说,尽管每次转运完垃圾后工人都会冲刷地面,可臭味依然很大,尤其是夏天,实在让人受不了。

位于小金口街道天天润商场对面约200米远处,也有一个占地约200平方米的垃圾临时中转堆放点。记者看到,混杂着烂菜叶、废纸和塑料袋等的各类垃圾,像小山般堆放在马路边,苍蝇蚊子在垃圾堆上飞舞,污水向道路低洼处流,行人经过无不掩鼻而行。

曾宪婷说,在居住与商贸密集中心城区,中转站超负荷运转仍无法解决周边垃圾转运问题,临时转运点不得不利用城市道路和街道的一些角落。这种临时转运点由于垃圾暴露时间长,二次污染严重,日晒雨淋容易发臭,滋生蚊蝇,难免影响市容环境,市民投诉不断。

“我们每次清理完垃圾后,都会对临时转运点进行清洗,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还存在污水无处排放等问题,备受市民诟病。”江北环卫所所长王林清告诉记者,按照政府有关规划,在北湖公园绿地范围内拟建一个封闭式管理的新型垃圾中转站,但因为周边居民反对,一直没能够建起来。

新型的垃圾转运站门前10米远无明显臭味

“这种新型的转运站,技术为国内最先进,很难再看到蚊蝇污水。如果事先不告知,你可能会以为它是个小别墅。我们管理人员每天工作完毕后,吃住都在这里。”王林清称。在他的引领下,记者先后参观了同样位于市区江北、分别于去年9月和今年8月份正式投入运营的新湖公园垃圾转运站和望江公园垃圾转运站。这两所崭新的垃圾转运站,按园林风格设计,与周边环境非常协调,仅看其岭南庭院式建筑外表,确实难以想象这是垃圾中转站。

据介绍,这两所垃圾转运站投入建设资金分别高达303万元和319万元,均配备了环保负压除臭设备,将垃圾站内产生的臭气实现高效除臭处理;配置了污水单向倒排系统,对垃圾压缩出来的污水及冲洗污水全部都进行密闭倒排,解决了以往垃圾中转站臭气四溢及污水横流等现象;按干湿垃圾分类要求设置2个厢位,采用勾臂密封压缩厢进行垃圾运输,最大限度解决“跑冒滴洒”现象。此外,转运站每天只在早晚两次作业,全天作业时间一般不超过4小时,垃圾清运后,管理员将对站内外及时进行清扫、清洗、除臭,以确保周边环境干净整洁。

南都记者留意到,虽然垃圾从外面进入垃圾中转站时有些臭味,但很快就可通过抽风、喷洒等作业除去异味。而在不处理垃圾的时段,即使站在门前不到10米,也闻不到明显臭味。

“垃圾站设备确实很先进,平时几乎闻不到臭味,看来业主们以前是多虑了”。9月25日上午,国汇山小区物业经理黄戈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称,望江公园垃圾转运站今年8月份正式投入运营以来,确实没有造成臭气扰民。

记者随后随机采访了5名在望江公园垃圾转运站附近散步的居民,他们大都表示基本上闻不到臭味。当然,如果碰上闷热天气,垃圾的腐臭味就会随风飘散,对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

望江公园垃圾转运站后面是儿童游乐场,再过去便是国汇山小区。据了解,该转运站于2012年10月动工建设,此后受到国汇山业主强烈反对,业主们数度阻挠施工、甚至打砸施工现场导致停工,市环卫局多次召集业主、开发商和媒体召开建设通报会和沟通协调会,业主依然表示不能接受,后来无奈之下只好出动警力及城管执法队来保护施工现场。

而新湖公园垃圾转运站建设,由于业主们的联名反对,也一度陷入停滞。新湖公园垃圾转运站投用以前,周边地区只能依靠一个露天的临时垃圾收集点充当转运站,烈日下臭气远扬,雨天里污水横流。南都记者当日随机采访了几名附近居民,多数都表示垃圾转运站投入使用后,比之前的露天垃圾收集点确实干净了许多,“垃圾及时运走,环卫工人做好清洗工作,基本上闻不到臭味”。由于环境改善,半年多来附近还多开了几家餐饮店。

原有的垃圾转运站垃圾运走就洗臭味随风飘散

在麦地的南湖公园,有一个建于2000年的垃圾转运站,占地面积约90平方米,日转运垃圾量为10吨。记者日前在南湖公园转了一圈,也没有闻到明显的臭味。在离垃圾转运站墙体不到10米远的草坪上,有部分市民在跳舞、打牌,他们均表示基本上闻不到臭味,“在闷热的夏天,有风吹过就能闻到臭味,对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冬天则没有什么味道”。

惠州大桥北桥头附近也有一个垃圾转运站,江北文昌一路、文昌二路、云山西路等地的垃圾全部运到这里再转运走,每天约转运30吨垃圾。据了解,这里的环卫工人从早上6时就开始工作,直到晚上8时左右才下班。这期间,每运走一趟垃圾,环卫工人都会将垃圾转运站清洗一遍,避免细菌滋生,臭气飘散。附近约50米外有一家餐馆,记者站在餐馆门口并未闻到臭味。但当有风吹过时,空气中会隐隐飘来了垃圾的气味,但很快就随风消散了。据该餐厅工作人员介绍,垃圾转运站建在这里,运垃圾的车经过,臭味也就伴随而来,但是垃圾车走远了就没多大问题了。

被关闭的垃圾中转站臭味噪音难忍投用3个月停摆

在市区麦地雍逸园小区,虽然建好了一个垃圾中转站,但投入使用不久,就因为一些业主有意见而关闭。“该小区原本规划的垃圾中转站并不是现在的位置,而是小区外侧一个地方,但是那个地方后来被改成商铺出售了。”麦地环卫所罗所长介绍说,该小区开发商在建房的时候,预留了一块地方用来做垃圾中转站。2005年,该站移交给环卫所,环卫部门安装了相关的设备后,中转站开始启用,结果马上就遭到了部分住户的反对。意见最大的就是该垃圾中转站楼上和旁边的住户,由于每天垃圾车进进出出,还有臭味和噪声影响,他们觉得垃圾中转站的位置太不合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他们无法忍受。于是,该中转站在使用3个月后,就只好关闭了。

说法

市民:信息不透明引起居民反感

“惠州新湖公园的垃圾中转站,以前之所以引起附近居民普遍反对,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没有提前告知该地点规划了垃圾中转站,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没有举行听证会广泛听取居民意见,严重影响附近居民利益。”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余安平律师坦言,住在新湖公园附近的他,当年参与了抵制新湖公园垃圾中转站建设活动,并和相关部门展开了一系列的协商和博弈。

“政府规划垃圾中转站这种影响居民生活,但又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需要提前履行告知义务。垃圾中转站附近的房屋,会因为垃圾站的存在而售价低于市场正常价格,这也是对愿意购买垃圾站附近房屋的业主一种补偿。”余安平认为,政府在居民区设立垃圾中转站是服务居民的公共建设项目,关系公共利益的项目需要考虑到安全与环保,并举行听证会,充分尊重附近居民意见。而反过来,只要政府履行了听证义务与提前告知义务,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在程序上也就合理合法。

家住江畔公园的业主黄先生也认为,垃圾转运站是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之一,建设垃圾转运站无可厚非,但信息不透明会引起居民反感,“关键是要选好位置,建成之后要加强管理,避免垃圾转运站使用时产生污水、臭气和蚊蝇等,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

环卫部门:市区建中转站是最好的收运模式

“早些年惠州垃圾转运站大多数是单箱的,规模小,设计标准低,个别操作也不够严格规范,因长期超负荷运作导致垃圾转运站散发臭味,引起市民的不满。”曾宪婷坦言,而建设垃圾转运站,是做好环卫工作的重要基础。

“转运站就像是我们每个家庭必备的厕所、垃圾桶,非常重要和管用,必不可少。”曾宪婷说,在市区建设垃圾中转站,是目前处理垃圾最好的收运模式,可有效地减少垃圾的二次污染。中转站建成后,环卫工人采用定时、定点、集中收运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一是可以减少暴露性临时垃圾放置点产生的污水、臭气和蚊蝇等二次污染;二是可以减少垃圾装运时在装运点产生的各种污染,对装运产生的污水和臭气集中处理;三是可以取消社区内垃圾桶点污染源,净化社区的空气。

建设垃圾转运站,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有限的财政经费。据环卫部门在工作实际中测算,转运30吨生活垃圾,采用压缩站机械设备装运与采用临时垃圾桶点人工装运相比,可提高工作效率4-5倍,可节约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3-4倍。建好转运站,就可以撤掉服务范围内影响市容市貌成片成排的垃圾桶。

困境

垃圾站想安个家

为何这么难

一方面是必不可少,一方面却屡遭抵制。“垃圾站想有个家,实在是太难了!”据惠州市环卫局工程科主任科员曾宪婷等人介绍,城市里每天有大量生活垃圾要处理,其中转运站是垃圾处理链条关键一环,多年来却一直面临选址难、建设难、投入使用难问题。

“邻避”现象严重影响建设

今年2月份,东江新城鹿江公园拟建垃圾转运站环评甫一公布,立刻成为附近社区以及网络论坛上的热门话题。“公园附近已建三所学校,周边有多个小区。在公园建垃圾站,请问谁愿意去一个臭气熏天的公园休闲散步?”业主们向有关部门提交的抗议书中这样表示。

“由于建设垃圾转运站频遭抵制,出于减少对居民影响的考虑,才将选址定在公共绿地或者公园。”曾宪婷回应称,目前在市区内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张,为了尽量避开居民区和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市区可建设垃圾转运站的土地已相当有限。而根据国家标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日处理量少于50吨的小型垃圾转运站与相邻建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8米即可。据惠州市住建局提供资料显示,鹿江公园转运站距离朗琴湾最近的建筑物有185米,距离朗琴湾幼儿园210米,完全符合规范要求。

“建垃圾转运站可以,但不要建在我家附近。”在市民的反对声中,环卫工作人员听到最多的是这句话。曾宪婷等人表示,“邻避现象,严重影响了环卫设施建设的开展”,这是导致在规划选址、建设程序合法合规条件下推进垃圾转运站的建设过程中,依然屡次受到民众反对的根由。

南都记者了解到,此前多个转运站遭居民反对被迫停建停运,如2008年东江沙公园垃圾转运站被迫停建,此后北湖公园、新湖公园、望江公园以及名流印象、江北海伦堡小区兴建垃圾转运站都曾引起居民强烈反对。市民们担心,一旦垃圾转运站离自己居住的地方近,建成后会影响居住环境、还会产生噪声污染等问题。

60多座使用率只有一半

市环卫局副局长林火明此前在惠民在线与网友互动交流时介绍,前几年市区中心区按照规划建设60多座垃圾中转站,目前实际上用了31座。“目前不少垃圾中转站都闲置了,没有使用。”林火明说,一些小区规划本来有垃圾中转站,但常常是一期推到二期,二期推到三期,个别还把中转站放到幼儿园、小学旁边,结果居民不接受,引起投诉。“不管建在谁的楼下都是不乐意的,但是也不能不建,它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就像家庭卫生间一样,不能没有。”

林火明说,对于那些由开发商已经建好、后因居民反对无法使用而闲置的垃圾转运站,目前环卫部门只好当环卫工具房使用。

因垃圾中转站建设滞后,目前在惠城中心区开展的垃圾分类工作也面临不少困难,其中一大问题是垃圾并未真正实现分类收运。惠州市人大代表邓苑萍就反映,部分小区的保洁员将居民分类的垃圾混装运输,导致分类投放垃圾完全失去意义。据市环卫局介绍,目前市区专门开辟了4条临时干垃圾运输线路,配备专门的干垃圾运输车,以期实现干湿垃圾分类运输,但不能否认的是,干湿混装运输的情况还是存在,接下来将在宣传教育和硬件配备上下功夫。

开发商隐瞒规划致建设难

“另一方面,部分开发商为了售楼不惜隐瞒垃圾转运站规划的做法,也让转运站的建成投用陷入困境。”曾宪婷等人介绍称,一些垃圾站在小区开发建设时就已经规划或者要求配套建设,但是业主在购房的时候并没有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往往在垃圾站即将动工建设或者建好后才知道它的存在。由于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的刻意隐瞒,业主对于垃圾站的规划并不知情,一旦进入施工阶段,业主便愤而维权。

据悉,惠州市房产管理局前年曾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房预销售管理、规范商品房预销售行为的通知》,要求开发商在预售现场公示垃圾转运站、公厕等公共设施的详细信息,但这项要求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据市环卫局介绍,部分在小区配套的垃圾站,由于开发商规避环卫设施配套建设,过分追求开发利润,不愿提供环卫设施用地,或推迟建设期限,或放在征地范围以外,或随意变更规划,造成环卫设施建设无法实施。而垃圾站建成后,有的被改变原有规划,有的不能顺利安装设备,有的投入使用后又不得不关闭。如有的小区垃圾站未按规划要求建设,面积不足,建成后无法投入使用。此前江北云山花园二期垃圾转运站、龙丰科肚垃圾转运站建成后,受到小区及周边居民抵制,无法安装设备。雍逸园垃圾转运站建成使用不到一年,也遭到物业管理公司和小区居民的反对,不得不被迫关闭。

破局

惠城垃圾转运站布点规划首度公示

年内惠城将新建和改造各5座垃圾中转站

本月初,由惠州市住建局会同市环卫局,组织惠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惠州市惠城区垃圾转运站布点规划》(草案)公示。市民登录市住建局网站(http://ghjs.huizhou.gov.cn)或市环卫局网站(http://hwj.huizhou.gov.cn),可查阅规划具体内容以及143个分散惠城中心区各区域的垃圾转运站点分布,并可在10月2日前向市住建局或市环卫局提出书面意见建议。根据规划,惠城中心区将新建112座垃圾转运站,其中36座将在2020年前建成使用。据悉,这是惠州首次将惠城中心区垃圾转运站点集中规划公示和征求意见。

公示后居民频发帖或电话咨询

昨日,南都记者从惠州市环卫局和市住建局获悉,《规划》自公示以来,收到市民广泛关注。“高峰期我们一天接到40多个咨询电话,还有不少市民发电子邮件和上门送书面意见建议,并在网络问政等平台频频发帖。”市环卫局相关工作人员称,其中类似“垃圾站何时建?能不能建在别的地方?”等问题最受关注。记者留意到,位于水口、麦地、桥东等多个规划站点的居民频繁发帖,认为垃圾站规划在居住区周边影响生活健康,从而反对相关布点。

市民罗小姐在一题为“强烈反对在水口街道同福路北侧规划建设垃圾转运站”网帖中,认为这一区域内住宅区、学校、商铺聚集,建垃圾站“势必会影响周边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对此,市住建局回复称,《规划》中在“水口-马安片区”规划布点的“同福路垃圾转运站”实际上是在落实《惠州市水口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垃圾转运站建设。站点位置距离文华学校最近的操场界线155米,距离最近的居住建筑40米。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垃圾转运站的垃圾转运量小于50吨的,与相邻建筑间距最小为8米,而同福路垃圾转运站转运量为35吨左右且距离远超安全距离。这也意味着该站点完全满足周边居民的卫生安全要求以及正常的生产、生活要求。

“针对市民这些质疑,我们都将给出具体解释和回复,并将进行整理汇总,与规划部门对接,从安全健康和环保卫生标准方面给出科学指标,让市民了解垃圾站的影响和参数,认真听取市民的具体诉求。”曾宪婷称,这次布点规划更好地实现了信息公开,让市民及时了解城市建设和社区周边信息,避免遭到个别开发商的隐瞒。

曾宪婷等人表示,惠州环卫部门今后将根据人口密度和服务半径,配合市规划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垃圾转运站布点,对规划选址和环评等报告主动公开公示,征求收集职能部门及市民的建议和意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垃圾转运站的建设。

将升级和建新型垃圾转运站

“未来环卫主管部门将继续加大力度升级和建设新型垃圾转运站。”曾宪婷表示,作为“环境友好亲民型”环卫设施,新湖公园垃圾转运站和望江公园垃圾转运站是惠州市垃圾转运站的代表,在土地允许的条件下,未来新建垃圾转运站将统一参照望江公园垃圾转运站,充分考虑环境和建筑和谐。同时,垃圾转运站已预留智能控制系统的数据接口,根据需要增补相关的系统设备,未来可实现转运站数据采集、生产过程监视功能、控制功能、报警功能、生产数据管理功能等,完全实现数字化环卫管理。

惠州市环卫局副局长林火明称,国家和省对垃圾中转站建设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是目前世界上解决垃圾出路最有效的方法。从香港、新加坡到广州、深圳、东莞、北京、上海等地区和城市,都采用中转站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取消垃圾桶点,缩短垃圾停留时间,有效遏制垃圾二次污染。其作业过程是将附近住户收集到的垃圾及时送到中转站,立即通过先进的装置压缩装箱,然后运到焚烧厂或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城市中建设垃圾中转站,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节约大量财政开支。

南都记者了解到,今年内惠城将新建和改造各5座垃圾中转站,这已被列入惠州市政府2015年民生实事工程的一项内容。新建的垃圾站具体位置分别是东江新城片、江北三新片、惠州学院片、古塘坳、小金口片。改造的垃圾站位置为河南岸公园、东平三角绿地、数码广场、江畔花园、滨江公园(备选:石湖苑、南湖公园、埔前街)。

将推出环卫微信平台听意见

“我们还将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机制。”曾宪婷透露,不久将正式推出环卫微信平台,届时市民只需关注平台即可通过图片、文字等方式曝光或点赞身边的环卫情况,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环卫主管部门也将根据微信反馈做好具体部署,以统筹的角度、微观的行动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既做到了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机制,也实现了市民之间的监督机制。

曾宪婷等人介绍,在技术支持上,惠州市区新建和改扩建垃圾转运站配套的垃圾压缩设备已基本更新换代,均采用国内同行认可的先进压缩技术。未来几年内,市环卫主管部门将逐年对低水平垃圾转运站进行升级改造,逐步淘汰不合时代要求的压缩和转运配套设备,最大限度减少转运过程中的“跑冒滴洒”现象。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