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聚焦】钢铁产业的环保债

   2015-11-02 经济网 2080
核心提示:15年前,中国的不锈钢进口量是国产量的2.36倍;15年后,中国制造的不锈钢占据了世界总产量的半壁江山。15年来,飞速发展的钢铁工业支撑着中国经

15年前,中国的不锈钢进口量是国产量的2.36倍;15年后,中国制造的不锈钢占据了世界总产量的半壁江山。15年来,飞速发展的钢铁工业支撑着中国经济大步向前,却最终引起了业内专家“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留下污染”的沉痛反思。在降低能耗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下,本已挣扎在亏损严冬的钢铁产业似乎举步维艰。难道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真的无法调和吗?在一系列“史上最严”环保政策的压力下,钢铁产业又该如何偿还以往粗放式发展积累的环保债?

钢铁环保欠了那些债?

2009年,福建鼎信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镍合金暨50万吨不锈钢项目”作为地区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入驻宁德福安。该项目依托从印尼、菲律宾等地的进口红土镍矿,利用干燥窑-回转窑焙烧预还原-(全封闭式)电炉熔炼工艺(简称RKEF工艺)生产镍铁合金及不锈钢。6年过去,鼎信系列项目累计投资80多亿元,年产镍铁130万吨、不锈钢粗钢400万吨,产值达320亿元(2014年),带动就业人员1.2万人,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不锈钢企业。

发展的代价也十分惊人。2013-2015年期间,鼎信项目被当地环保部门先后13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下达各类整改通知29份,累计处以罚款168万元。周边村民养殖的水产(海带、紫菜和龙须菜等)大量减产,临近厂区废渣堆放处的果树园中也出现了果树死亡的现象。更令当地村民不满的是,企业居然不顾环评要求,在卫生防护距离内的环境敏感点(村民)搬离之前,就已经投入生产。

鼎信现象并不罕见

实际上,近3年来,包括广西北海诚德镍业、山东郓城思达镍业、江苏东海金德瑞镍业等在内的多家镍铁合金冶炼企业均曾被曝光污染严重,吉林吉恩镍业甚至因此被国家环保部“点名”。

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红土镍矿合作组织秘书处主任俞江均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常见于不锈钢生产中的镍铁合金,其实是一种非常晚近的产物。“直到本世纪初,不锈钢的生产都是以纯度为99.99%的电解镍作为原料,价格相当昂贵。但随着价格相对低廉的镍铁合金被中国人冶炼发明,不锈钢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镍铁产业首先在东部沿海地区萌芽,后来逐渐延伸遍及各个区域,冶炼工艺也从土法冶炼快速提升到33000KVA矿热炉和RKEF等新技术,再到今天被宝钢德盛、北海诚德、青山鼎信等广泛采用的镍矿冶炼直接“热转热送”进入不锈钢冶炼环节的新工艺流程,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加速了不锈钢的广泛普及应用。

据统计,2014年我国镍铁产量达到1150万实物吨(约合47.7万金属吨),不锈钢的粗钢产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169万吨,约占世界不锈钢粗钢总产量的52%。从15年前进口量是国产量2.36倍的纯进口国,到今天占据世界产量半壁江山的出口大国,镍铁合金功不可没。

2015上半年,中国不锈钢粗钢产量已经超过1180万吨,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不锈钢分会秘书长李强预计:“2015年全年不锈钢粗钢产量完全可能达到235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到53.5%左右。”

李强对全国一半以上的镍铁合金、不锈钢生产企业都非常熟悉,对鼎信项目也并不陌生。他告诉《经济》记者:“在鼎信项目中发生的,只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北海诚德项目周边的村民在反对,宝钢湛江项目周边的村民也反对⋯⋯太普遍了。说白了,就是钱的问题。”

在李强看来,鼎信项目未必确实造成了多么严重的污染,他甚至断言,如果拥有最新设备技术、最新环保理念的青山鼎信项目都不达标,“全国95%的钢企都不会合格”。

那么,鼎信项目到底是污染祸首还是环保急先锋?钢铁产业的整体排污情况又在什么水平?

钢企普遍难达环保标准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新创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毫不讳言地承认:“钢铁行业确实是污染严重行业。除了废水、废气以外,还有+6价的铬等重金属废弃物⋯⋯如果排放不达标,一定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而恰恰是这些钢铁冶炼企业,往往达不到标准。”

但他同时强调,“就环保而言,世界上最好的钢铁企业在中国,比如宝钢、唐钢,最差的也在中国。总体来讲,不锈钢企业不如碳钢企业环保,中小企业也稍微差一些。到底有多少企业能够达到环保要求,真的要打问号。”

事实上,金属冶炼加工业一直是遭到污染投诉最多的行业之一。仅在今年上半年,国家环境保护部“12369”环保举报热线受理群众举报696件,其中97件来自金属冶炼加工业,约占受理总数的13.9%。虽然相比2014年同期的19.1%有所下降,但仍然位列污染行业前三名。

李强则分析说:“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往往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设备老旧,二是环保设施不全。一般情况下,冶炼高炉在1080立方米以下的,基本上设备都很老旧。而环保设施不全的问题,则常见于老国企和部分民营企业。老国企是因为政府没法管,民营企业很可能是因为存在官商勾结。”

照此标准,始建于2009年的鼎信项目明显不在其列。“这个时候进入市场的,一定采用的是最新的技术、设备,否则不要说环保,连市场竞争都没法参与。更重要的是,鼎信项目是由政府批准的。而且,搞这么大的项目,仅凭‘关系’是搞不下来的,一定是企业本身有实力。”李强说。

李新创却表示:“虽然我没有去过鼎信的工厂,但我知道,很多企业达不到太钢、宝钢的标准,一定不会满足排放要求。更何况,建厂6年,就造成了水产减产、果树死亡的恶果,一定没有做到达标排放。”

产能严重过剩,中小钢企仍在“蛮干”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11.6亿吨。辉煌的数字背后,除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还有无法掩盖的钢铁产销矛盾。

“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钢铁主业一直在亏损。亏损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产能过剩。产能多、产量多、企业数量多、债务多、不合法的企业多,竞争太残酷。”李新创说,“实际上,从2008年开始,钢铁产业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迹象,但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后,带动了市场,掩盖了过剩的事实。不过,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终于掩盖不住了。”

李强也告诉《经济》记者,2013年以来,海鑫、川威等大型钢铁企业陆续陷入了破产危机。如果不是当地政府提供了包括临时性补贴在内的种种扶持措施,相当一部分钢铁企业早就无力维持生产了。

2014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出现了30年来首次下降,同比下降3.4%至7.38亿吨;而粗钢产量却同比增长1.2%至8.23亿吨。钢铁产销矛盾越来越严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钢价也从2008年的顶峰下降了近70%,企业亏损不断增多。“虽然2014年铁矿石价格巨幅下降使得钢铁行业利润率有所回升,但平均利润率也仅仅只有0.74%。”李强说。截至今年8月,钢铁产业全行业亏损180亿元,主营业务亏损更是高达436亿元。

回顾钢铁产业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民营钢铁企业发展迅猛,曾经是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不过,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制约,大多数民营企业主要着眼于中低端的钢坯、建材、板材、管材等领域。不少华北民营钢厂只能冶炼钢坯,品种非常单一。“设备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能源浪费大、环保措施少、社会效益差等低水平问题越来越突出。”李强说。

“新环保法和新的排放标准公布了,好多中小企业竟然不知道,还在蛮干。”李新创说,达标企业和不达标企业的吨钢成本相差近200块钱,在全行业亏损的环境下,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背着200多块钱环保成本的‘包袱’,达标企业能和那些不合法的企业竞争吗?再这样放任污染企业赚环保的钱,迟早要把好企业拖垮了,最终只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严抓环保,促进钢铁产业健康发展

就钢铁产业的发展而言,支持者会强调:即便其从局部破坏了生态,影响了部分人群,但却拉动了地区经济发展。“这就相当于问一个人,吃饭重要还是健康重要。当他吃饱了的时候,健康重要;但当他饿肚子的时候,吃饭重要”,李强说。反对者则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不能因为要金山银山就破坏绿水青山,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然而,在李新创看来,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全行业深陷亏损泥淖的今天,严抓环保就好比为钢铁产业刮骨疗毒。“中国今天需要、明天需要、后天还需要钢铁。但是,有一些钢铁企业,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留下污染,要它们有什么意义?现在产能过剩这么严重,关停一大批排污不达标的企业都没有问题。这么做,对于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件好事。”

目前,新环保法和新的钢铁行业系列标准已经全面实施,在这一史上最严环保政策的压力下,以往钢铁行业粗放式发展积累的一些环保欠账,将在“十三五”时期集中进行整改和完善。“我们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推动冶金行业的绿色发展。”李新创说。

排污不达标,企业何以通过环评?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新创深深明白,想要通过环保手段促进钢铁行业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部门严格执法落实。然而,在现实情况中,这些违法企业不但能够轻松通过环评,还由于受到相关部门的默许和袒护而很少承担违规排污的法律责任。

环评“造假”时有发生

所谓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或后果进行的预测和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项目的最终命运。

长期为污染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的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的戴律师告诉《经济》记者:“一直以来,在项目的环评环节都不乏造假和不规范的情况。”他以环评的“公众参与调查”环节为例指出:“在有些案子中,居民离企业非常近,但是并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还有一些情况,明明没有征求居民的意见,但是在环评资料上却显示征求过了。这都是很有问题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即便是造假,也很难取证核实。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只能向环保部门提供线索,要求他们介入调查。”

事实上,在针对鼎信项目的采访过程中,周边村民也曾向记者反映该项目环评公众参与调查造假的问题。记者联系了当地环保部门和宣传部门,希望了解调查情况,但均未获得回应。

据环保部数据中心的公开数据,截至10月27日,全国共有环评机构1137家,其中甲级评价机构184家,乙级评价机构953家。甲级机构的资质高于乙级机构,可以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评价范围之内,承担各种级别的环评报告的编制工作,而乙级机构只能编制省级以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环评报告。

日前,环保部公布了针对部分省区市环评机构的检查结果。记者注意到:10余家环评机构因环评文件质量低劣、存在环评工程师挂靠等问题而被责令限期整改;53家环评机构由于工程师数量达不到而被取消环评资质、降低评价等级或缩减评价范围。

但是,针对环评结果及事后监管的问题,记者于10月上旬致函国家环境保护部,截至10月28日发稿,尚未得到回应。这其中有何隐情呢?记者不得而知。

环保部门执法不力

戴律师告诉《经济》记者:“做环评的时候,一般都会有这种表述:周边若干米卫生防护区距离内,不能存在环境敏感点——也就是医院、学校和居民区。如果有,必须要搬迁。一般情况下,只要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没有搬迁,环保部门就不会通过验收,企业自然也不能正式投产。但在实际情况中,没有通过验收却投入生产的企业也有很多,环保局也没有对他们做出处罚。我们在打官司的过程中就接触了很多这样的案子。”

对此,李新创也深有体会。“有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新法过于苛刻,严格执行会导致违法者众多;还有部分地区的政府认为,当前钢铁企业的经营压力巨大,再加上环保的双重压力,会使得企业无法生存,因此,他们不但不执法,还保护污染企业。政府给了企业犯错的机会,企业为什么不去犯错?我认为,政府首先要做到严格执法。不管什么企业,环保违规,就应该依法进行处罚。”

从业十余年来,戴律师明显感到,最近几年,至少在程序上,环境纠纷诉讼的难度明显减小。“从大的环境上看,新修订了《行政诉讼法》,起诉环保局的案子,至少在立案方面要比原来容易一些。同时,由于民事诉讼实行立案登记制,立案前不再进行非常严格的审查,只要是不太大的案子、人不太多的案子或者是被告不太强大的案子,基本上都能成功立案。”

2015年1月1日,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新环保法在吸收了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规定了按日计罚、上不封顶等惩罚性措施,不仅大幅提高了环保违法成本,还加强了对政府部门的行政问责。“可以说,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上,我国已与发达国家接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关部门必须落实新的规定和标准。”戴律师说。

钢铁产业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即便是吨钢环保成本接近200元、曾被环保部前部长周生贤赞为“身居闹市,一尘不染”的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日前收到了金额高达165万元的环保罚单。据了解,这是新环保法实施后,山西省开出的第一张按日计罚罚单。

环保标准并非遥不可及

在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不锈钢分会秘书长李强看来,作为全国环保做得最好的钢企之一,太钢遭到处罚正说明了环保标准过于不切实际。“自从抓环保以来,发生了两大震惊事件。一是兰州市环保局处罚兰州炼化,第二就是太原市环保局处罚太钢。应当讲,这两家企业都是当地环保做得最好的企业。我觉得,这说明中国的法律、标准过于理想化,企业做得再好,也难以达标。”

而在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戴律师看来,李强的说法,“严格说起来是违法的”。

“国家既然制定了这些标准和法律,肯定是有依据的,是经过调查的。企业不能把‘标准太高、无法实现’作为违法的借口。至于如果企业按照标准生产,就没有利润了,那是另外一回事。”戴律师说。

李新创也不认同李强的说法,“国外能够达到,为什么我们达不到?归根到底,还是环保意识的问题。”他以烟粉尘达标要求为例指出,根据《中国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统计》和新排放标准,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废气排放量为21166立方米,假设排放的废气中颗粒物平均浓度为30毫克/立方米,钢铁企业要实现颗粒物的达标排放,吨钢烟粉尘排放指标应小于0.6千克。类似地,要实现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初步估算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应小于0.8千克。而据统计,国外环境指标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其吨钢烟粉尘和二氧化硫的平均排放量分别为0.41千克和0.35千克,宝钢的指标也已经降至0.48千克和0.48千克,均优于新标准全面达标情景下的吨钢排放。“这说明,钢铁企业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行业新排放标准限值要求的。”

多种融资手段,支持钢企环保改造

不过,我国新公布的钢铁行业排放标准确实非常严格,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部分指标上,甚至严于德国标准的要求。这一方面表明了我国治理污染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说明了钢铁企业达标的难度之大。

尤其对于某些污染物,比如焦炉烟气脱硝,其治理技术在世界上都无先例,国内也还缺乏相应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其他诸如二噁英的控制、焦化废水深度处理、高效除尘、浓盐水处理等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也还存在技术障碍,国家也缺乏相关技术指南,短时间内难以全面完成达标任务。

对此,李新创建议,应当加大对钢铁行业提标改造的资金支持力度。“近年来,钢铁企业经营困难,环保成本无法传递到用户,再投入大量资金实施环保技术改造十分困难。可以通过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钢铁企业的环保改造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对于实施环保提标改造的钢铁企业,在项目验收、核实治理效果后,国家和地方应以‘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也可以借鉴火电环保电价补贴的方式,对钢铁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环保成本补贴,特别是对优于排放标准一定比例、超额完成减排任务的环保治理项目予以额外的奖励。”

除了传统金融机构和国家财政支持外,李新创说,钢铁企业还可以考虑通过合同环境服务引入社会资本,解决实施环保改造项目所需的巨额资金。所谓合同环境服务,是指环境服务商对污染企业或政府提供合同式综合服务,并以最终的环境治理效果收取服务费。“实施合同环境服务,不但可以实现专业化运营服务,有效降低故障率,保证环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还可以将钢铁企业的投资风险和环境处罚风险转移给服务提供方,使钢铁企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钢铁主业上。”因此,李新创强烈建议参照合同能源管理的奖励模式,根据污染物减排量,对采用合同环境服务的环保项目进行奖励,鼓励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第三方运营。

如何让不合法的企业停下来

“钢铁行业确实污染十分严重。但在一个行业内,不可能全都是不合标准的企业。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差的。我们应该打击差的,同时也要表扬好的。”李新创说。在他看来,从上到下环保意识的淡薄,最终造成了今天积重难返的污染问题。除了寄希望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以外,产业界也可以做出自己的努力。“环保达标企业的吨钢成本要远远超出不达标的企业,但是社会上并没有给这些企业公平的待遇。我们也在思考,如何给这些企业做环保评级,呼吁公众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选择达标企业的产品。”

新环保法的施行,为环保评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在此基础上,“我国可以从制度上要求钢铁企业编制并公开社会责任报告,促使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同时加强环境信息的管理和公开”,李新创说。与此同时,应当探讨实施钢材产品的市场环保准入,对钢铁企业进行环保信用评级。在重大工程、政府采购以及钢材出口等环节设置绿色门槛,凡是企业环保信用等级低、钢材生产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均不得进入,提升环保守法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迫使环保违法违规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促进钢铁行业健康发展。

编后

2015年10月1日,本刊刊发了《“镍都”宁德的环保迷局》一文,针对聚集在宁德地区的数家镍铁合金冶炼企业——特别是青山钢铁集团旗下多家“鼎信系”企业的污染问题——进行了报道。

作为不锈钢产业上游重要的中间产品,镍铁合金为钢铁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巨大贡献,也在部分地区留下了不可恢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找到平衡?如何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不仅仅是钢铁行业需要直面,相关部门做好监管,更值得所有人重视和思考。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