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联合国副秘书长施泰纳:中国借十三五机遇可推绿色金融改革

   2015-11-13 南方都市报2020
核心提示:高端访谈,对话世界。11月9日至11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15年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作为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国际

高端访谈,对话世界。

11月9日至11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15年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作为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国际性高层政策咨询机构,本届国合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主席,在中外专家的建议下,过去曾推动中国实施政府环境审计制度、生态红线制度等制度。

在国合会2015年年会上,联合国副秘书长施泰纳(左)接受南都记者专访。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举行前夕,南都记者专访了担任国合会副主席的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 E P )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2015年的国合会年会正赶上中国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当头,“绿色转型”是本届年会的核心议题,施泰纳认为,尽管饱受环境污染的困扰,但中国是较早重新审视经济发展路径的发展中国家,在绿色转型方面走在世界前沿。

北京PM2.5,2/3源自本地污染

南都:北京的空气质量这两天不好,有轻度污染。

施泰纳:实际上,北京对空气污染的治理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到今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PM 10、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都已经大大下降,稳定达到或者接近中国的国家标准,但PM 2.5仍然是个问题,要达到国家标准限值和世卫组织的指导值,获得更大的健康效益,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南都:怎么评价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

施泰纳: 联合国环境署刚和北京市环保局联合发布了一个报告,对过去15年北京治霾历程进行评估,在北京P M 2 .5来源中,三分之二是本地排放污染源,包括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和施工扬尘、以及其他排放。我们发现,过去燃煤和机动车的污染治理,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我每次来,都发现空气在逐步改善。这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北京正将经济发展和污染脱钩,可以为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应对空气污染提供经验。

污染治理,中国也有教训可分享

南都:气候变化大会前,中国与美国、法国签订了协议,你如何评价中国此举?

施泰纳:我在想以后历史如果谈到2015年,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中国的环境史。作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日程的一部分,气候变化大会马上在巴黎召开,在巴黎大会上要通过的协议可以说几乎就已经成为现实了,而中国做出很大贡献,是前所未有的。

有两件事情我们值得注意,一个是和美国、法国签署的协议,中美对于气候变化是非常关键的两个国家,另外就是中国建立起南南合作基金,加起来一共会有120亿美元,到2030年之前会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600多个项目提出支持。中国已经决定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过去一年,中国实施了新的《环境保护法》,也颁布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因此,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中国和全球雄心勃勃,致力于环境合作。

南都:除了气候变化方面,中国还可以贡献什么?

施泰纳:很多,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方面,中国有自己的经验,从污染治理角度,中国也有教训可以和大家分享,中国的绿色金融投资能力也是非常强大的。

中国淘汰污染的两轮、三轮摩托车非常成功,已经把潜力转化成行动,不仅仅在中国建立起最佳实践,而且也是亚洲、非洲国家要遵循的。摩托车小颗粒物排放量远大于汽车,很多非洲国家在很多地方靠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所以我们希望中国通过出口清洁能源的摩托车,帮助非洲大陆国家解决自己的出行问题。中国有能力在非洲投资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可以说,新型绿色制造业对于中国有巨大的出口潜力。

我认为,中国已经以自身的能力影响和改变全球的绿色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都是非常好的途径。

南都:你怎么理解“十三五”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议题之一?

施泰纳: 以前,人们总以为科学、技术、财富可以让我们生活更好,但当我们突然要面对环境问题,最基本的赖以生存的空气被污染、森林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我们慢慢意识到这是错的概念,至今世界上每年仍然有700多万人因为空气污染过早死亡。

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的初期,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发展,因为这个代价太高了。中国也不会例外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也付出了非常昂贵的代价,现在“十三五”的建议提出绿色发展,说明中国正在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要务,虽然面临最大的环境问题,但也是较早重新审视过去发展路径的发展中国家。

但同时,每一个国家都能从另外一个国家身上学到一些教训,在21世纪,我们要承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没有国家有解决全部问题的答案,我们只有通过合作做到更好。

绿色和经济,不是要平衡而要找结合点

南都:在面临经济压力时,总会有一些呼吁放宽环境管制的声音,你怎么看?

施泰纳: 可以说,这时候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坚定了绿色发展的决心,是的,可能这有时会扰乱经济发展,改变也有时会引起焦虑,这是正常的。但是,人们需要意识到,环境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会损害公众的健康,也会损害中国的经济。绿色和经济不是需要平衡,关键是需要找到结合点,能否成功变成未来经济的一部分。

我举个例子,可再生能源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好的路径,它创造出成千上万的工作机会,这得益于对低碳技术产业的投资。甚至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也因此成为大赢家,中国是可再生能源技术最大的出口国之一。这个例子可以解释,环境保护如何发展成机会。

另外一个例子是,你去看看世界上花了几百年建成了现在的城市,虽然人们花费更多的钱在建筑上面,但是运用自然光线、太阳能等,可以让我们用更少的能源实现舒适的生活,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还会省钱。所以,我们会说Environm ent priority,econom -ic opportunity.(优先保护环境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机会)

南都:公众的意识也是关键。

施泰纳:是的,尤其是当你知道北京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空气质量。有时候,有些人会说,汽车制造的标准更好了代价太昂贵,我们做不了,但是我相信更多的中国民众不会反对,因为他们知道这和自己息息相关,他们知道PM 2.5意味着什么。关于环保有争论,因为每一个提议或者措施都不会是最完美的那个,但是我认为中国已经通过决策层和公众表明,环境问题现在是第一要务。

采访时间定在11月10日,赶在北方的供暖季开始之前,轻度污染的雾霾天“照例”再一次光临京津冀。只有几百米的能见度下,钓鱼台国宾馆外的著名的银杏大道也显得不那么可爱。不过,施泰纳的心情似乎并没有被坏天气影响,他保持着一贯的侃侃而谈。

来京参加会议,会见中国领导人,施泰纳大多戴着一条绿色领带。被南都记者问及时,施泰纳说这是他常用行头之一,绿色代表低碳、没有污染,是坐在会场内各位的共同心愿。

自2006年担任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至今,施泰纳已获数次连任,专注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政策的他也因此成了中国的常客。对施泰纳而言,国合会也是他工作的地方;连续担任外方副主席的经历,让他早已和中方的“老朋友们”彼此熟悉。

言语间,你会发现他更熟悉中国的国情和环境政策。比如,他会讲,建议被采纳后能不能实施还需要观察,他也认为天津爆炸事故应该成为环境风险管控的战略起点。对于中国实施的环境政策,施泰纳更是如数家珍,大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小到淘汰老旧机动车、高污染摩托车等。

比起其他外方代表,施泰纳对中国的环境问题更有发言权。会场上、采访中,施泰纳都多次表达对中国绿色发展决心的赞赏,也是因为了解,使他对中国的绿色转型似乎十分笃定,“北京的空气正在逐渐改善,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