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黄金时代:“十三五”电动汽车发展前瞻

   2015-12-11 能源评论 1640
核心提示:赋予人类自由移动梦想的汽车产业,正处于一个驱动技术颠覆性变革的关键时刻。在新型能源支持下,电动汽车产业即将跨越临界点,迎来属于自己的

赋予人类自由移动梦想的汽车产业,正处于一个驱动技术颠覆性变革的关键时刻。在新型能源支持下,电动汽车产业即将跨越临界点,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中国汽车业的黄金十年已近尾声,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在“十二五”收官之际,电动汽车在一系列政策利好下的加速发展,似乎给出了某种预示。

9月底,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部署500万套电动汽车充电桩,直接刺激了市场的火爆。以至于有人预言,电动汽车产业将迎来“黄金时代”。

来自中汽协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7.11万辆,同比增长2.9倍。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11.38万辆,同比增长3.9倍。有机构预测,至2015年年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7万辆。

11月出炉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规定,“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汽车产业化水平”,背后的深意在于,未来电动汽车企业应逐渐减少对补贴的依赖性,走向市场化。

面向未来,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前景令人振奋。

11月初,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对外公布,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已绘就:到2020年和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需分别达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5% 和20%,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分别达到70%和80%,年销量规模分别达100万辆和300万辆。

来自能源部门的数字更具吸引力——未来5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同时会拉动电池产业1200亿元、汽车产业超过万亿元。

对于11月中旬的北京人来说,在不知“晴为何物”的雾霾天里,望着身边驶过的一辆辆燃油车,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对电动汽车的希冀。

一切似乎都在表明,电动汽车产业真的迎来了“黄金时代”。

历程:风雨彩虹

一部电动汽车发展史,注定是一场充满激情、浮沉与坚持的旅程。

1873年,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发明了全球第一辆电动汽车。20世纪初,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支持电动汽车发展,电动汽车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记忆,1900年,全球电动汽车产量10倍于当时的内燃机汽车,曾被《纽约时报》称为“最理想”的汽车,被当时的美国总统脱夫塔、威尔逊选为座驾。

早在100多年前,时速100公里、充电站……这些都已不是传说。随后,电动汽车因内燃机技术进步而陷入低谷,70年代石油危机,催生了通用EV1的传奇——电动汽车发烧友甚至为被销毁的EV1举行葬礼。伴随国际油价回落,电动汽车再次归于沉寂。进入新世纪,人类对节能环保的呼声渐高,电动汽车又迎来了一个“春天”。

在21世纪的中国,《能源评论》也见证并记录了电动汽车从欢呼、冷静、怀疑到坚定的过程:

欢呼:“电动汽车新江湖”——2010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四部委下发《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尝试启动电动汽车市场化的步伐。《能源评论》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兵分5路,实地访察,收获颇丰:买车不一定买电池、电池租赁、电池资产证券化等前沿观念引发业界关注。

冷静:“私人电动汽车元年”——2012年,实行近3年扶持政策即将结束,成果究竟如何?私人电动汽车市场能否就此开启?为此,《能源评论》对其未来走势进行专题研讨,对于私人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选择达成共识:电动汽车商业化要重质量;要明确用户、产业和政府需求;要兼顾四个“合适”:合适的车型、技术路线、使用地域,以及使用群体。

怀疑:“电动汽车小时代”——2013年,我国新一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式出台,美国能源部公开承认:美国2015年前部署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无法实现。《能源评论》即审视我国的相关产业规划,关注新一轮电动汽车示范推广,能否在这个电动汽车的小时代里掀起波澜?

坚定:“跨界”——2015年,在“互联网+”大潮下,跨界造车的趋势备受关注。《能源评论》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分析产业突破路径,剖析如何破解创新难题:降低门槛、资金支持之外,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被置于重要地位。

在即将迈入“十三五”之际,我们观察到,世界各国对汽车排放的标准日益严格,如果说此前传统汽车企业对发展电动汽车的态度还处于等待、犹豫状态,大众排放门事件,无疑会加速车企动力转型的步伐。有机构甚至认为,这可能会有助于将内燃机时代彻底终结。

换一个角度来看,就连堪称汽车鼻祖的德国大众也因“压力山大”开始造假,其他传统汽车企业的节能减排之路也不会轻松。反观电动汽车产业,堪称风生水起。包括颇为风光的特斯拉Model S,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Project Titan,苹果传说中2019年将商业化的电动汽车项目,利好消息不断传来,这似乎预示着,电动汽车在新世纪终将拨云见日,迎来绚烂的彩虹。

昨天:大浪淘沙

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在一开始就被寄托了“弯道超车”的厚望。

电动汽车正式纳入国家规划始于“十五”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2009年,国务院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2010年以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多在公共机构公交领域进行示范推广试点,当年6月,以5城市试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补贴为标志,迈出了试水市场化的第一步。

产业甫兴之际,电动汽车行业也遭遇了乱象频出、野蛮生长的尴尬:

产业政策态度暧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提法,对未来技术路线不够明晰,引发业界多种猜想。比如,并未明确纯电驱动的战略方向,担心燃料电池技术后来居上,对于低速小型车也心存期许,直至2012年3月,科技部发布《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摘要)》,明确将“纯电驱动”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才给业界吃了颗“定心丸”。

补贴给付话题不断——先是对于靠补贴还是靠市场,各方展开争论。随后对于补贴给车企、电池企业还是消费者,也是争议不断。在中央和地方的双重补贴中,地方补贴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及时到位,也对企业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

部分大企业虚与委蛇——大公司出于既得利益考虑,创新突破动力不足,参与电动汽车推广更多只是一种姿态,并未全身投入。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目前电动汽车推动力度最大的汽车品牌都是二三线品牌比如比亚迪、北汽、江淮等。

产品用户体验不佳——初期的电动汽车产品,大多属于简单改装,野路子上马也不少见,“一个沙发加四个轮子”变成了“一堆电池加四个轮子”,但由此带来的安全、产业低级重复建设问题并未引发足够重视,时至今日,如特斯拉Modle S,日产Leaf、宝马i3基于电动汽车特点设计的车型依然寥寥,改装车、“后备箱装电池”的套路仍是主流。

地方保护盛行——地方政府出于利益考量,堂而皇之只对本地车企发放补贴,以至于国家不得不出台外地品牌数量不得低于30%的政策予以纾解。因本地车企只做纯电动汽车,外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还要参加摇号的怪事,也曾成为坊间笑谈。

充电基础设施难以盈利——单一的商业模式,让企业投资回报难以保证。单纯依靠充电电费的盈利特点,导致相关企业只能“筑巢引凤”,但却迟迟不见凤凰“落枝头”,虽曾有过换电模式的探索萌芽,但也因初期利益博弈、市场容量问题而“无疾而终”。

“大浪淘沙始见金”。在付出了若干“学费”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2万辆,初步获得了市场认可。更为重要的是,也积累了相当的人才和技术,尤其是一批有梦想的造车人。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这样形容自己的电动汽车梦,“我这一代成功不了,我儿子也要继续。儿子成功不了,我孙子继续。”

在即将到来的黄金时代,群雄逐鹿不可避免,能否留下值得回忆的经典车型和领军企业,乃至于大师级人物?风头正劲的特斯拉能否担当起这样的角色,目前尚不得而知。其定位高端的市场策略,崇尚闭环的产业思路以及得益于当下能源市场机制的基础,都需要市场和时间来验证其生命力。

在IT制造业,有两条著名的曲线——推崇研发、市场的微笑曲线和崇尚制造产生价值的武藏曲线。对于电动汽车的发展,无论是研发、营销,还是制造,都需要创新突破,也需要坚韧坚持,方能“百炼成钢”,迎来市场爆发的那一刻。

今天:真金白银

“蔚来汽车已准备好了5亿美元,车和家准备好了1亿美元。”11月2日晚6时,辞去汽车之家总裁的李想,在微博上披露了参与创立的两个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的融资进展。当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动汽车赚足了资本市场的“眼球”,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市场的“吸金力”。

来自全球汽车产业平台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超过美国,达72711辆。在连续6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成为领跑者。

当下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已经不是传说中的“镜花水月”,现实的真金白银正在“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政策层面“真金白银”支持。截至目前,我国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出台了不同层面的众多的优惠政策,涵盖了购车、充电、设施和使用等多个领域的财税支持政策——央地双重补贴、免购置税、充电服务费、建站建桩补贴……据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童光毅介绍,未来5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同时会拉动电池产业1200亿元、汽车产业超过万亿元。

汽车企业“真金白银”投入。诱人前景下,国内外车企纷纷大手笔投入:大众宣布每年将投入11亿美元研发电动汽车。上汽更是斥资200亿,欲打造中国版特斯拉。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己经有多家车企拟募集巨资加码新能源汽车:比亚迪拟募资总额不超过150亿元;江淮汽车(600418,股吧)拟募资净额不超过45亿元;力帆股份(601777,股吧)拟募资总额不超过150亿元;长城汽车(601633,股吧)拟募资总额不超过168亿元。

产业链上下游“真金白银”增产。新能源汽车风生水起,带来行业上下游的爆发。有专家表示,我国动力电池目前至少有2吉瓦时以上的缺口,相当于10万辆乘用车或者3万辆以上的商用车供应缺口。Navigant Research研究预计,到2024年,全球车用锂离子电池需求将超过306亿美元。市场前景诱惑下,原有的动力电池厂商纷纷扩大产能,看好该领域的非动力电池厂商则通过收购、增资等方式涉足动力电池生产。10月22日,三星SDI西安工厂竣工,计划产能为年产4万台高性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27日,LG化学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厂在南京投产,预计明年实现量产产能达10万台以上,到2020年满足20万辆电动汽车使用。

充电基础设施领域“真金白银”诱惑。目前,依靠充电电费+服务费的商业模式早已OUT了,面向未来,路灯充电、无线充电等都应在探索之列。据说,英国正在考虑将街道路灯、4G基站、WiFi和充电桩实现四合一。而以“众筹”建桩,借互联网+金融之力,瞄准智能停车市场蓝海,构建充电服务生态系统的商业模式虽被戏称“脑洞大开”,但一旦能通过手机APP,提供汽车检测保养、充电增值套餐等一系列衍生服务,并将智能电网、车联网、互联网实现三网融合,据称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目前火爆的星星充电、电桩等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充电服务公司,以互联网速度在各地建桩,频频刷爆微信朋友圈的奥秘,或许就在于此。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从市场层面看,这样的商业愿景已经逐渐从“蓝海”步入“红海”。

日前,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表示,未来三五年,随着3维扫描等技术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高精度地图能力的不断提升,无人驾驶取代驾驶员指日可待。10月底,美国再次发布《美国创新新战略》,并明确先进汽车作为9大战略领域之一。2016年财政预算加倍投资汽车技术研究、提升全自动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标准。

如果说,百度公司描绘的技术前景尚让人神往,美国创新战略的发布则预示着,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已经开始,各方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做好了热身进场的准备。

明天:合力掘金

电动汽车市场中,一大批“寻宝者”涌入的时刻即将到来……

“目前已经有几十家非汽车企业在申请电动汽车生产资质,工信部正组织有关专家做评审工作。”11月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如此表示。

但能否入宝山而不空手而归,除了靠“芝麻开门”打开宝藏大门,寻宝者尚需练就独门绝技——掘金术。

10月底,一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江淮汽车并讲话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电动汽车门类多样。实践证明,创新发展是真正的动力,质量是开拓市场的基础,开拓合作是未来更大的前景。”这一判断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摆脱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后,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的归政府已成共识,未来,能否促进产业链上各方齐心协力、合作共赢,在核心技术、互联互通领域突破创新,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那么,产业各方如何方能实现精诚合作、合力掘金?

首先,政府层面需要做的就是,从战略层面释放明确信号,引导产业预期,并通过标准、政策规范行业发展。

一个好消息是,中国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路线图已绘就。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已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明确为3个方向,分别是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并且对2020、2025、2030年的应用场景,从技术、产品、区域和人群领域进行了细致划分。届时,乘用车、租赁服务、公务用车、公交客车、市政卡车和短途商用车等领域将实现大批量应用。

其次,产业层面要合力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创新领域。对于仍属“短腿”的电池技术尤应重点投入,加大新一代材料研发力度,力争到2020年将车用锂电池比能量提升到300瓦时每公斤。目前看来,石墨烯技术被寄予了厚望。《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显示,到2030年,电动汽车锂电池用石墨烯电极材料产业规划将达到万吨级。

由有研总院、中国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北汽、广汽、华晨、力神等9家企业联合出资成立的国联动力电池研究院,目前承担起了动力电池突破国家队的角色,未来,能否在工程能力创新和产业协同创新方面突破,将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再次,企业层面,需要优势互补、跨界融合,但前提是要构建起多方共赢的机制。

迄今为止,我国成立的电动汽车产业联盟、结盟堪称数量不菲,囊括了从地方队、行业队、国家队、国际队的不同层次,成员来自各种类型的汽车企业、互联网公司、电池企业、能源公司。但无论是官方意志的“正规军”,还是市场组合的“结义兄弟”,无论是走“互联网+”路线的北汽—乐视、上汽—阿里,还是技术控的一汽—华为,抑或传说中的江淮—大众,都没能妥善解决“利益分配机制”的问题。

在“互联网+”大潮下,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多方利益博弈尤甚,如何进行深度融合和创新?互联网企业擅长品牌、资源及三电相关技术,传统车企精于汽车制造,电池与能源企业对于电池管理得心应手,为此,在商业模式创新上,相关各方应发挥各自优势,摒弃利益芥蒂,打破企业间的研发界限,在关键环节比如电池技术、互联互通上形成合力,避免一盘散沙,过早开始恶性竞争,才能避免真金白银“打水漂”,最终实现电动汽车“千里之外”的梦想。

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慨叹,人类历史上的革命性创新,如电、汽车、火车、飞机、打字机、照相机等发明都是在1940年以前完成的。这之后,除了计算机,人类几乎没有划时代的发明。

电动汽车与能源互联网的融合,或许可以帮助人类跨越“科技高原”,当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这种聚变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或许会超出想象。

或许,未来5~10年,我们如果不开电动汽车上路,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电动汽车,必将让生活更美好。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