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一位硕士研究生眼中的“黑臭水治理”

   2015-12-15 水进展1970
核心提示: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印发下达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我们俗称的水十条,其中主要指标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的七大重点流域水质达到优良(达到

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印发下达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我们俗称的“水十条”,其中主要指标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的七大重点流域水质达到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可以看出,我国对于黑臭水体治理已然提上日程,但,我们不禁要思考水污染治理这么多年,为何越治理反而出现更严重的黑臭水体现象。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如何能够更加经济有效的治理好黑臭水体,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黑臭水体治理症结,或简言之,黑臭水体产生原因在何处,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们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让我们水专业者更加注重可持续理念与水业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即是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的发展。但我们在实际中本末倒置,过分追求污水的最后的集中处理净化,反而忽视了其源头问题,导致我们的水处理工作事倍功半,更甚者出现了“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其中,现在较为热点的黑臭水体问题即是一个典型的越治理越污染问题。

黑臭水治理症结,笔者总结为“两个不、一个破坏”。“两个不”即文明理念与基础建设不协调,集中式污水处理不达标,“一个破坏”即环境水系自我循环遭到破坏。

症结一:文明理念与基础建设不协调

我们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城乡结合部、城市建成区蜂拥出现,文明理念也是快速加强,而传统农村旱厕一方面由于文明理念,旱厕由于其对人们感观的刺激,使其逐渐遭到淘汰,人们开始需要享受现代文明产物——水厕;而另一方面,则是城镇化发展已经没有条件和资源去建设传统旱厕,同时旱厕的累积物无法处理,使得旱厕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中。旱厕的消失从文明角度来说,确实为一种文明的发展,但,我们应该看到在旱厕向城市水厕过渡期间,基础建设的问题,理念的发展包括家庭舒适度的调整都是顺应现代人文理念的过程,其速度都是极其迅速,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则需要考虑许多的因素,其中包括经济和设备设施的发展。而,我国正是处于这种发展的过渡期,城镇化进展飞快,但基础设施跟不上,出现了建筑内排水设施完善,而一旦排到室外后就放任自流,导致生活污水四溅横流,最终直接流入河流,超过水体自净容量而累积大量有机污染物,形成黑臭水体。

症结二:集中式污水处理不达标

关于水处理排放标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一步步变得严格,城镇污水厂排放标准是从一级B到一级A标准,但实际情况是许多的污水厂并不能达到一级A

标准,或者可以达到,但付出的代价十分巨大,这些原因使得污水厂经常不达标排放,步步紧逼水体自净容量,根据排放标准实际数据可以看到,我们是希望通过受纳水体对排放污水进行稀释后达到水体富营养化标准值以下,可这并没有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净容量慢慢降低,若还是按照以往的浓度排放,势必和我们希望的受纳水体稀释作用背道而驰,出现了不断污染水体的现象,最终导致黑臭水体的出现。

症结三:环境水系自我循环遭到破坏

城市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的紧缺,导致城市规划和建设者大量占用湖泊、沼泽及河流等水体空间,破坏了原有水体的自然循环,而现代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系统都着眼于某一城市或某一区域,忽略了环境水系自身循环流动特性,均采用分块区域分块治理原则,显而易见,这种模式使得区域内看似联通的水系实则是一潭死水,大大降低甚至掩盖了环境水系的自我循环自我净化的能力。我们的老祖先,在城市尚未建立之前,其污废水均是自然排放,诚然,其量相较于现代较少,但依然碧水青山的根本原因在于所有的水系均是相同的,在污废水排入水系,一方面,由自身净化一部分,另一方面则是随水流流入到大自然水体,那里环境容量大大增加,使污废水中污染物得到很好的净化。反观现代,正是由于水系的“不相通”导致了水系自我循环自我净化能力下降,促成了黑臭水体的形成。

黑臭水的出现,并不仅仅是污染问题,更是反映了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极大代价,经济的过快发展,配套措施的望尘莫及,势必出现类似黑臭水的环境或其他社会问题,这种发展只注重了经济,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另外两个要素:环境和社会。我们需要反思,我们需要快速发展的经济,但若是最终人类自取灭亡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我们就需要动大手术,我们需要可持续的发展。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