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机器人产业如何去除泡沫?

   2015-12-16 中国电子报1990
核心提示: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以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以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选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10大优势和战略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力争到2025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

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

在路线图发布之前,地方省市推进机器人的步伐就已迈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郑州、常州、重庆、天津、上海、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成都等近40个城市将机器人作为当地的重点发展产业,并陆续出台机器人相关优惠政策,主要对象是机器人制造企业和机器人使用企业,支持手段以税收、土地和户口优惠为主。

与此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当前各地政府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有40余家,现有地方机器人产业园到2020年的规划投资额将超过5000亿元。

2013年年底,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事实上,各地政府的规划早已超出了这个《指导意见》。

从提出的目标来看,各地均胸怀“远大抱负”。如安徽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培育3~5家产值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超200亿元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根据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发展规划,到2015年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将培育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1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4家以上,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30亿元以上。但实际情况是,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的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才不到200亿元。据his最新发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也才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市场未必容得下如此大的市场规模和这么多的产业园区。与此同时,很多产业园的建设是为了拿政府补贴,再制定标准规划,设厂布局,高价买设备、生产线、零部件和技术,导致产业又走上了扩大产能和组装的老路。

政策细化明晰产业路径

虽然机器人概念在市场热炒,但实际上,大部分机器人公司还在低端挣扎,缺乏核心技术。行业研究显示,2014年,全球机器人产业总产值约为2500亿元,中国市场占约1/10。而这当中,真正属于中国本土产品的市场规模只有20亿~30亿元。另一份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猛增54%,达到5.6万台,但其中本土供应商的销量仅为1.6万台,其他均来自海外供应商。这些海外厂商之所以强势,就在于其大多具有核心零部件研发及本体制造能力。而我国绝大多数机器人企业所涉及的大多集中在系统集成环节,简单来说就是买来机器人,再按照工厂的需求安装、调试,以满足生产需要。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