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摘登

   2014-06-26 湖州日报2310
核心提示: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了《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现将有关内容摘登如下:
 

湖州先行示范区空间布局示意图

   战略定位

绿色发展先导区。突出绿色转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率先实现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的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

生态宜居模范区。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加强水、土壤、大气污染防治,加快南太湖流域综合整治,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

合作交流先行区。广泛开展与国内外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各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全方位、立体式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的重要平台。

制度创新实验区。建立健全考核评价、资源环境管理、主体功能区建设等制度,探索节能量交易、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目标

到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3万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较2010年下降19.5%和2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较2010年减少11.1%、13.6%、 12.5%和16.7%;年用水总量不超过19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0年下降25%,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71%,入太湖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城乡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1.5%。

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国领先。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基本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明显增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

  构建七大体系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体系

生态空间布局。构建“三区一带”的生态空间主体网架。提高西苕溪上游丘陵山区、东苕溪中上游丘陵山区、合溪上游丘陵山区生态涵养功能。加强南太湖湿地富集带的保护。加强骨干交通沿线、清水河道两侧生态廊道建设。

农业空间布局。构建“三区三带”生态农业格局。提升杭嘉湖平原西部、长兴平原和安吉北部盆地三大农产品主产区的粮油生产能力。加快建设滨湖农业带、 318国道沿线、西部丘陵山麓三大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带。

城镇化布局。构建“一带两组团”的城镇化格局。重点打造南太湖城市带,加快与南浔城区、长兴县城同城化发展。集约化建设德清组团和安吉组团。

(二)构建集约宜居的城乡融合体系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构建区域高速公路网、河海联运航道网和区域铁路网。完善城乡供水管网,实现县(区)域范围内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加强城市老旧管网改造、雨污分流和截污支管建设,加快乡镇纳污管网配套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提升。提升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促进城乡空间宜居化。全面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和工业区生态化改造。完善以廉租房、公租房等为主体的保障房体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公路、铁路、河流、山麓沿线洁化、绿化、美化,在山区和水乡因地制宜推进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建设。

推动城乡建筑绿色化。保障性住房项目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商业地产和工业厂房建成绿色建筑。开展公共机构和既有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系统节能改造。大力推广绿色农房建设和农房节能技术。到2015年,城镇新建筑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75%,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达到30%以上。

(三)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体系

做精生态农业。积极推广粮油高产优质新品种和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推行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养殖和标准化养殖。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做强绿色工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现代物流装备、智能电梯、通用航空、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金属加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全面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源头管控,重点淘汰行业落后产能。

做大现代服务业。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区。构建河海联运物流体系,打造成为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区域集疏运中心。服务工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推广新型业态。

(四)构建高效节约的资源利用体系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加大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力度。加快构建公交优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政府办公场所、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管理,推动街道和楼宇能源智能化管理。到2015年,重点工业行业形成年节能能力50万吨标准煤以上,交通行业综合能耗下降5%左右。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扩大太阳能光电光热建筑一体化和分布式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规模。推进“煤改气” ,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建设智能电网,推进购煤改购电。到2015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80MWP,地源(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责任考核。积极推行差别化产业用地供应模式和地价政策。推进低效利用土地的二次开发。鼓励工业企业利用旧厂区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到2015年,累计盘活存量和提升低效建设用地2万亩以上。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全域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绿色矿山发展示范区。到2015年,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70%以上。

合理利用水资源。强化水资源保护,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实行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开发节水耕作栽培和节水灌溉技术。建设再生水利用、雨水回用系统,全面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主导产业核心产品生态设计,推行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再生资源社会回收体系,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立机电旧部件逆向回收体系。

(五)构建自然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加强生态保护。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创建长兴扬子鳄、安吉龙王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原生地的修复、重建与保护。实施太湖、东西苕溪等重要渔业水域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

实施清洁水行动。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实施河道清淤、立体化生态修复和城乡水系河湖连通工程。强化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推进太湖富营养化水域生态修复。深化农业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污水排放控制。加快企业刷卡排污总量控制系统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企业刷卡排污全覆盖。

推进清洁空气行动。全面完成热电厂烟气脱硫设施改造,加快燃煤锅炉烟气脱硫除尘改造。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积极推广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清洁能源、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严控矿山开采规模。加强建筑渣土运输扬尘防治和监管。大力削减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系。

开展清洁土壤行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整治。加强被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推行涉重金属搬迁企业原址土地收储污染评估和再利用风险评估。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菜篮子”基地等区域土壤污染调查和监测。

(六)构建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加强传统生态文化保护与发展。建设生态纪念馆、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生态教育基地和考古遗址公园。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湿地公园,打造湖州特色自然生态公园品牌。挖掘湖州传统地域文化中的生态元素和生态思想,打造具有特色生态文化创意的品牌。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与交流合作。广泛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和知识培训。创建完成50所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编制30项生态文明教育精品课程。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积极参与和承办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讨、展览展示等活动。组建一所生态文明研究院,建立一个生态文明展示馆,设立一个生态文明网站,创办一个生态文明刊物。支持湖州创建中欧城镇化合作伙伴关系示范市。

培养形成绿色行为习惯。引导公众优先购买生态设计、节能认证、环境标志认证等产品。开展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制定实施机关资源使用定额管理和效能标准。强化纸张节约和回收利用。严格执行节能环保产品采购制度。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或拼车出行,近距离出行倡导采用自行车或步行。到2015年,中心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

(七)构建系统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对保护生态为主的区域,取消地区生产总值指标考核。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完善资源环境保护和管理制度。实施能源消耗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度,强化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四项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资源环境税费改革。实行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推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逐步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水耗、用地、环境等标准。“两高”行业新、改、扩建项目严格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

加强执法和社会监督。完善部门联动执法机制,构建资源环境违法情报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生态环保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生态环保纠纷调解与法律援助对接机制。利用主流媒体和各类信息平台,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定期公布和突发事件快速披露制度。

完善经济政策和市场化机制。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建立市级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中心。建立环保市场化机制,积极推行第三方治理。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重点。设立市级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十大示范工程

(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加快推进40个中心村的培育建设,新建70个村级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加强湖州农民学院建设。全面完成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建设1500公里,创建一批电气化村、信息化示范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和消防安全达标村。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全面实施重点河道整治项目。 2015年前完成城乡河道整治1300公里,到2020年完成整治3200公里。实施太湖取水项目,扩建城北水厂,推进赋石水库、老石坎水库引水和顺天水库水源项目建设。建设水环境自动化监测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三)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建设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120万亩,封山育林16.5万亩,建成优质生态公益林110万亩。建成3个高效生态现代林业综合区、 14个林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一批特色林业精品园,在安吉建立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新增平原绿化面积12万亩,建设生态廊道1200公里。在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推进退圩(渔)还湖,修复治理退化湿地面积10万亩。

(四)绿色出行系统建设工程

建成高铁站等3个公交换乘枢纽、碧浪湖等5个大型首末站和市北等4个停车保养场,新增调整城市公交线路90条以上,建设中心城区水上公交系统,实现主城区500米半径公交全覆盖。加快建设城市绿道主干网,步行街区等6个片区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建设和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信息管理系统、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和交通综合应急指挥中心。

(五)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建成桑茶果蔬生态园148万亩,水产生态养殖标准化园区10万亩,畜禽生态小区50个,建设粮油、茶、禽、水产4个繁育基地。建设南太湖标准渔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面积1330万亩和780万亩。建设覆盖城乡的农产品质量监测监管网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体制创新专项改革试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

(六)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加快建设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依托南浔经济开发区,打造高效电动机产业集群。依托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新型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依托吴兴工业园区,打造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以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打造膜法水处理设备产业集群。依托长兴林城机电工业区,打造高效热处理设备产业集群。

(七)乡村旅游发展工程

加快建设国内首选、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重点建设10个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创建5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100个乡村旅游点。探索制定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农庄、示范农家标准和乡村旅游新型农家乐服务规范,提升安吉、长兴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八)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工程

推进国家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到2015年,废弃矿山恢复治理率达到93%;力争到2020年,废弃矿山恢复治理率提高到97%。在水土条件良好的宜耕废弃矿地垦造耕地1.50万亩,在宜林的山区矿地复绿造林1.05万亩。

(九)绿色生态城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南太湖绿色生态城, 2020年前建成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保护和抚育宽度为15至50米的防护林带,建设立体绿化面积2000亩左右。新建绿色建筑150万平方米左右,其中二星和三星级面积占30%以上。构建10公里左右的景观绿道系统,建设节能照明、生态化污废水处理、雨水存储再利用、废物处理及利用等绿色市政系统。

(十)竹林碳汇试验区建设工程

建设国内领先的竹林碳汇机制创新和技术研发试验区。以安吉毛竹现代科技园区为核心,建设多种形式、多种功能的固碳竹产品示范基地。建成以长期固定监测样地和定点即时通量塔监测为主,以遥感监测为补充和验证的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竹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增汇计量、固碳减排实验室。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