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库
中国节能网

图库浏览完毕

重新浏览
推荐图库
1 / 7

河南:节能减排 力推交通实现绿色发展

2011-06-08 4190
   交通运输行业是全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随着资源环境对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的约束日益强化,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近年来,我省交通运输系统站在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从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运输服务效率,不断提升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培育绿色交通运输相关技术与产业,认真落实各项节能减排目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行业,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现如今,“低碳”是个很时髦的词儿。
  “今天开车吗?”
  “不,坐公交,低碳。”
  “坐公交你也敢说低碳?那我骑自行车该怎么说?”
  “你牛!零碳!”
  ……
  当这些犹如相声小段儿般的对话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当“低碳”出行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也就摆在了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的面前,那就是――如何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毋庸讳言,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
  去年年初,奥斯陆气候和环境国际研究中心发表一份研究报告,称“汽车、轮船、飞机和火车等交通工具所使用燃料释放的气体是目前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报告指出,过去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长率却达25%。欧盟大部分工业领域都做到了成功减排,但交通工具碳排放却在过去10年增长了21%。在2010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发展论坛上,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指出,目前全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1/3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据估计,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加24倍,排放总量则增加12倍。以郑州为例,今年1月10日,郑州市车管所迎来了全市第160万辆机动车的入户登记。数据显示,近5年来,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增长。毋庸置疑,机动车碳排放已占到郑州全社会碳排放的相当比重。
  可以说,在当前机动车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低碳交通运输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2009年11月25日,我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40%至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强调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必然选择
  “力争到2020年,在结构性节能低碳和技术性节能低碳两个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实现较2005年营运货车单位运输量能耗下降16%,营运船舶单位运输量能耗下降20%,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10%的目标。”2011年2月24日,在“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总结会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城市试点启动会上,交通运输部高宏峰副部长郑重宣布了上述目标。
  “这些目标的提出,对我们现有的发展模式来说,是个挑战;但对我们加快结构调整、低碳转型而言,也是个机遇。作为能源消耗和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开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交通,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6月7日,省交通运输厅一位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应着这句“必须承担的责任”,应着这个“必然选择”,在过去的“十一五”,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应有的表率。
  ――低碳交通的先行者。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内,牢固树立绿色交通、低碳交通理念,广泛开展车辆节能操作竞赛,推广节能减排经验,大力普及汽车节能驾驶知识,强化驾驶员节能技术考核,提高从业人员节能减排的素质。从运营车船、运输组织、从业人员等多环节加强管理,降低运输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使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逐年下降。
  ――低碳交通的创新者。在实际工作中,全省交通运输系统自觉学习运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推广使用新能源、清洁燃料车辆、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温拌沥青低碳铺路技术、轮胎式起重机“油改电”等;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全省已通车高速公路全部实现联网收费,成为全国最大的“一网相连”和“一卡通”高速公路收费网络;推广应用GPS行车记录仪等,建立了GPS监控平台,为长途客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实现了运输全程监控;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节油型车辆,鼓励城乡公共客运使用新能源环保型车辆;淘汰“老、旧、小”船舶,引导大型化发展,降低单车船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强运输企业公司化改造,加强运输组织管理,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车船实载率和里程利用率。
  ――低碳交通的规划者。省交通运输厅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和稳定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领导机构,整顿改装车辆,推行改革道路运输站场管理体制和客运线路审批方式,编制了《河南省中长期交通节能减排规划》,制定了《河南省道路运输条例(修订)》、《河南省物流发展规划》、《农村客运网络化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开展行业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活动,组织完成了第二、三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推荐、宣传及推广工作,积极组织我省70家企业共同参加了“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
  重在实效
  “低碳交通运输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能耗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最终减少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对于什么是低碳交通运输,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给记者做了相当专业的解释。
  “低碳不低碳,说白了,最终要靠节能减排的指标说了算。”这位负责人说。
  那么,在过去的“十一五”,河南的交通运输是否做到了“低碳”呢?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回答,那就是:提前半年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如果细说的话,那就多了――
  比如,路网结构得到优化。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24.5万公里,公路密度146.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5016公里;全省17个省辖市构成十字交叉,4个省辖市形成绕城高速,95%的县(市)通高速公路网络化效应明显提高;公路、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发展,节水、节地、节材等评估审查得到强化,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节能减排。
  比如,运力结构得到优化。严格执行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严把道路运输车辆燃油消耗准入关;制定和印发《河南省道路旅客运输行政许可办法》,明确执行“对于班线平均实载率达不到70%的,严禁新增运力和班次”;推进“中原绿色客运新干线”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天然气CNG和LNG燃料的使用;积极支持城市公交推广使用电动车辆;加快运输企业淘汰老旧、高耗能、高排放车辆,推动汽车以旧换新;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运作、先行试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先期选取郑州市交运集团公司等为试点,在河南运输市场推行公路甩挂运输组织模式。
  比如,绿色航运快速发展。涡河、沙颍河、淮河等河流库区的航运工程建设加快;运输船舶结构调整加快,专业化船舶已占总运力的30%;运输船舶单船规模不断扩大;开展了全省农村渡口渡船改造,新建和改造符合标准的农村渡船480艘。
  比如,现代物流快速发展。2005年起,在全省选择有实力、具有区位优势的运输企业进行试点,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形成了豫鑫物流、省公路港、郑州交运集团等一大批集道路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配载于一体的专业化物流运输企业;在“八挂来网”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成河南省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
  比如……
  如果觉得这样细说太琐碎的话,那就只说说那些取得的成绩。
  比如,“河南物流信息系统――八挂来网”和“太阳能供电技术在连霍高速公路郑州至洛阳段道路全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项目分别被确定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第二批和第三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连霍高速公路河南境巩义段隧道群LED改造工程”被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半导体隧道照明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省交通运输厅被交通运输部授予“节能减排千家企业行动先进集体”,副厅长霍金花等6人、郑州交运集团等3家企业分别被授予“先进个人”和“先进企业”称号……
  目标在前
  “要实现低碳交通运输,一是要低碳化;二是重视减排,尤其是运输工具的尾气排放;三是体系化;四是综合性;五是系统性。这五点归结为一点,就是要构建一套完整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这样表述他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认识。不得不说,他的认识非常到位。
  在他看来,完整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应包括三个基本的系统。一是节能减排基础支撑系统,这是低碳体系建设的第一步,还需加大推进力度,把传统工作系统化提升;二是清洁能源优化利用系统,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交通运输低碳化的重要途径;三是公众出行社会引导系统,要运用一切法律、经济、技术乃至公德力量,正确引导公众的交通消费。
  据他介绍,交通运输部已经制定并下发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并确定了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指标。根据交通运输部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我省也确定了“十二五”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目标:2015年,全省营运客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2%和6%左右,全面实施营运车辆燃耗限制标准;内河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8%左右;降低车船等交通运输工具的空驶率,营运车船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7%左右;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的开发应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能力与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性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运输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战略规划体系、法规标准体系、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节能减排监管能力明显提升,管理性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求,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
  “我们的最终规划目标就是要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从大处说,这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发式的内在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从近处说,这是河南交通运输系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贡献的具体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河南交通,实现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位负责人说。
  在“低碳”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今天,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河南低碳交通的航船已经起锚。我们也因此可以乐观的期许:在不远的将来,一个由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支撑的河南交通运输大发展的局面将铿锵而来。
  节能减排靠科学   
  早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要真正实现“两型”社会,节能减排、低碳交通就是个不二的选择。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对土地、岸线、能源等资源依赖性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交通发展需要占用土地,和国家保护土地的矛盾比较突出;交通运输需要消耗能源,与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大;交通运输排放造成的污染,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据统计,目前,我们的道路运输单位能耗相比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其中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多,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20%。交通运输业排放已占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10%,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特别是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环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被国务院明确要重点治理的三大行业之一。如果我们不尽早进行科学谋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仍旧按照传统的发展方式走下去,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科学发展将是空谈。
  要实现低碳交通、节能减排,就必须科学的节约集约用地。河南以占全国1.74%的土地,养育着占全国7.5%的人口,全省人均土地资源仅有0.07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4。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绝对数量多,人多地少的状况日趋严重。河南是全国最古老的农业开发区之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目前全省未利用的土地面积仅为160多万亩,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作为占用土地的大户,交通运输行业一定要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占用土地的效率,充分发挥好高速公路网运输效率高的作用,实现单位土地和环境资源的交通产出最大化。在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等的建设中,同样要减少新占土地,通过改建和养护管理好公路来提升服务水平,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低碳交通、节能减排,就必须科学的节约能源。要切实推动节约新能源的技术产品和设备等的开发推广与应用,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努力实现单位能源资源消耗在交通产出中的最大化。要切实落实国家和部、省的减排指标,实现污染量、范围和密度的最小化,加快使交通运输行业成为一个低能源资源消耗、低建设运营成本和低环境污染的科学发展的行业。
  要实现低碳交通、节能减排,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业。比如,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布局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建设路网结构,优化设计,提高公路、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努力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减少对各种资源的占用和消耗等。比如,完善运输装备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推进运输技术装备的优化升级,发展甩挂运输、清洁运输等。再比如,积极推广应用节约能源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积极发展交通运输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和最小的环境影响,获得最大的交通运输条件的提升与改善,进一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等的相统一,促进事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目前,河南低碳交通的航船已经起锚。我们真心期盼,河南的交通运输事业能迎来一个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大发展。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推荐图库

2019-04-026

2019-04-0212

2019-03-268

2019-03-1510

2019-03-146

2019-03-124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