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哥本哈根会议和“十二五规划”的催化,以及国家经济会议“调结构”的要求,低碳经济的二级市场投资逻辑清晰呈现:节能、环保要求成为当前调结构的硬性门槛。
当前,当低碳减排已成为一项国家行动。低碳环保将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低碳环保的物业和低碳环保的建材制造业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为了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参与中国的低碳减排行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产业发展与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孙克放和新浪CEO兼总裁,CRIC董事会联席主席曹国伟及所有开发商提出2010年低碳倡议。
记者为此对孙克放先生进行了独家采访:
记者: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虽然在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上未能达成一致。不过,这次会议却引发了资本市场对低碳及新能源概念的一轮追捧。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中国的节能减排的现状又如何呢?
孙克放:现在这个低碳问题呢,因为是全球关注,和全球的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很大关系。现在如果我们不去关注它,对我们的后代和人类长远的发展是有影响的,对生活对经济都会造成影响。低碳减排是一种国家行动,主要是政府,包括媒体、企业,甚至每个家庭都有责任来承担这个义务。低碳的问题就是节能减排的问题。
虽然哥本哈根会议最终没能签署什么,但作为中方来说,温总理也强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这是我们的承诺,不管如何都要坚持下来要去做的事,这个代表了国家的利益,也代表着国家的行动。
房子的节能方面,我们国家是有标准的,标准不合格,房子不让盖的,不能交易。而国外是没有的,是自愿的。中国的建筑节能是有强制性的,政府在这方面执行力度是非常高的。“三北”地区1996年就开始执行了;长江流域2001年执行,以及珠江流域,都是强制执行的,几乎覆盖了全国,气候温和的地区除外,比如说昆明。
记者:我们国家在80年代就开始抓节能,到您说的96年正式下文件,在到严格的规范,抓得还是很紧的,为什么速度和效果却不如预期呢?
孙克放:严格的意义上我们国家是从80年代就开始抓了,当时有些城市进行的慢,是因为经济条件达不到。从单层玻璃到双层的玻璃,墙体的加厚,需要钱的,但是改革发展以来,我们的经济条件已经达到了,就可以把我们的房子装配的更好一点。节能减排对中国来说是一项长远艰巨的任务。
记者:节能减排,政府在规范,专家在呼吁,而房企对此是一种什么态度呢,参与的企业多吗?
孙克放:现在房企的状态是它不进行也得进行,第二呢,房企把节能当作一种卖点了,这也体现老百姓的需求。
记者:节能的技术会不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那么增加的成本会不会转嫁给消费者?
孙克放:这样说吧,对于老百姓来说,一次性的投入相对大一些,但长期收益,住宅寿命也长。这笔钱我们原来算过,在一般的住宅,每平米的成本增加100-200元/平米就够了,但这些提高了生活品质,老百姓愿意掏着钱,再比如精装房,为购房者省了事也省了钱。当然,如果像朗诗、MOMA那样,那配置就高了,但做出的产品是很长远的节能,比如做地源热泵,长期使用非常的节能,一般在节能40%左右。可能第一次投资是贵的,但长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