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色奥运到绿色世博,低碳经济时代下中国追求绿色建筑的愿望越加强烈。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打造“低碳成都”,也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绝好机遇。
当下绿色地产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成本过高、市场接受度低等障碍。开发企业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绿色建筑前景究竟如何?记者为此专访了四川大学建筑节能与人居环境研究所所长龙恩深教授。
记者:绿色建筑的内涵是什么?目前推进绿色建筑进程中有什么困难?
龙恩深: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但是在现阶段,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面临以下几点困难:
一是绿色建筑的技术筛选存在误区。人们谈起绿色建筑,总认为是高科技,很先进,大投资,总想将所有绿色节能的新技术堆积在一个建筑里而不加区分。这直接导致建筑成本上升,造成推广上的困难。事实上,绿色节能技术种类有很多,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当的技术,加以规划,然后再应用到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去,并不一定会增加成本,相反,还可以能节省能耗。
二是开发商对绿色建筑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淡漠。虽然现在有很多楼盘打出了低碳、绿色的旗号来促销,这更多的是开发商自我炒作的一个“噱头”。只有当开发商真正把握了“绿色建筑”概念的内涵,结合自身情况做合理的规划设计,绿色建筑才会在低碳经济时代给开发商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三是在政策层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行业管理体系。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经验少,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缺乏权威的效果评估体系。针对绿色建筑的政策缺乏强制性,各地政策体系也远未协调,制约着绿色建筑的发展。政府应该迅速改变目前面临的状况,同时加以引导,并对绿色建筑适当给予优惠政策。
记者: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校在推进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他们之间需要怎样的合作?
龙恩深:在房地产行业绿色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指导者、监督者和推动者,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将推行绿色建筑的宏观动力真正转化为微观动力。
对于开发商而言,由于现阶段绿色建筑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成本相对较高,开发商积极性并不高。对于购房者来说,由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难以赢得绝大多数市场。
在绿色建筑的初始阶段,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是发展绿色市场的重要手段。政府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化、体系化的政策,承担培育和引导市场走向成熟的任务,调动市场各方积极性,真正是绿色建筑规模化、常态化,是政府和行业管理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尤其不应忽视的一点是相关科研院校对于绿色建筑推广的重要作用。目前成都市场各方在设计建造绿色建筑时,开发商往往选择有设计资质的设计院所进行合作,忽视了科研院校的作用。与设计院所比,科研院校的强项是技术筛选和优化,而这正是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大障碍。我建议企业多跟学校合作,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技术措施,真正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成本的同时,达到绿色、节能的效果。
记者:我们国家接连提出绿色奥运、绿色世博的倡导,成都也要打造“低碳生活”,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那么绿色建筑的前景究竟如何呢?
龙恩深:绿色建筑可以说是正逢其时,前景广阔。现在的上海世博会整个园区提倡的就是一个低碳生活、绿色建筑的概念,起到示范作用。之前的北京奥运会在场馆设计等方面也做到了绿色和低碳。
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顺应了国际国内主流倡导低碳绿色的发展趋势。其重要核心内容就是在规划城市和建设过程中,最少程度地占有和消耗城市资源,用量最小且效率最高地利用能源,尽量少产生废弃物、最少排放有害环境物质,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生态系统与人居系统共同安全的“田园人居”,满足人们对建筑与城市的功能需求、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及舒适度需求,实现“居住环境最佳”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绿色建筑的强有力支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做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虽然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人们走出认识误区,提升开发商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机制和综合标准体系,同时加强政府、科研院校和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沟通,中国的绿色建筑将实现巨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