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中国节能网

黄献明:关注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

   2014-07-10 中国节能网3460
核心提示:  记者:建筑节能在我国发展多年了,您觉得这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发展有哪些成绩,又有哪些不足?    黄献明:    成绩:    绿

  记者:建筑节能在我国发展多年了,您觉得这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发展有哪些成绩,又有哪些不足?

  

  黄献明:

  

  成绩:

  

  绿色概念得以普及,生态价值观逐步确立,绿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诉求,特别是在寒冷和严寒地区,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对于建筑节能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基本共识。

  

  同时各地的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纷纷出台,并作为强制性标准得以落实,对于提高社会整体建筑的节能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节能在新建建筑中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系列外保温材料、构造做法逐步走向成熟。

  

  不足:

  

  分项计量及基础数据收集、统计仍然不足;

  

  采暖分户计量在既有建筑中的推行存在许多障碍,效果不明显;

  

  南方地区的基础节能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策略;

  

  在如何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具体工程实践相结合方面,仍存在误区。

  

  记者:当前仍然有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存在误解,请您解释下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

  

  黄献明: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就是在保证人们健康生活和满足一定的舒适度要求的前提上,尽可能使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占用更少的资源、减少对常规化石能源的消耗,同时减少对周边自然生境的破坏,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绿色建筑的外延则相当丰富,主要包括:

  

  (1) 对绿色建筑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重点,如生态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节能建筑(强调能源的节约使用)、低碳建筑(强调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影响,包括了节能、节材、固碳等内容)、乡土建筑(强调建筑的地方文脉传承)等;

  

  (2) 围绕绿色建筑建立可持续建筑产业链条,如绿色开发、绿色建材、绿色技术、绿色施工、绿色政策、绿色金融、绿色物业、绿色传播等;

  

  记者:我国当前的工程实践中,绿色建筑技术组织所应遵循的适用原则有哪些,请您举例说明。

  

  黄献明:绿色建筑技术组织的基本原则是: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原则,简言之就是要首先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气候状况,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首先尽可能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室内环境接近人的健康和舒适要求,在少数极端情况下,再有限度地采用经过优化的主动式(采暖、空调、照明等)技术,从而全面覆盖人的舒适度区间。以这样的思考逻辑去进行整个绿色建筑技术体系(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的构建,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行为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同时也是最成本效益最好的绿色建筑技术构建途径。这样的例子很多,近年来提的比较多的英国的BEDZED零能耗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关这个案例的介绍比较多,可参考“夏菁 黄作栋. 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项目,北京:世界建筑,2004,08:76~79”。

  

  记者:近年自然灾害频发,地震灾区的废墟让人警醒,建筑需要具备更多防备自然灾害的功能,从而建筑成本会增加,这与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相违背吗?您觉得建筑设计师、地产开发商、施工者等各方应各负什么责任?

  

  黄献明:有关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讨论一直伴随着绿色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关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是绿色建筑成本观的基础,即绿色建筑的目标之一是降低成本,但这个成本绝不是初投资的成本,而是在建筑存续期内的全部成本,因此无论是对于节能也好、未来的防灾也罢,都是希望通过增加部分的初投资成本,换取未来的使用成本的降低,生命是最宝贵的,因此如果从安全角度出发,增加部分的初投资成本,无论如何是划算的,这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并不违背。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成本抱怨,其本质是由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建筑中所凝结的各方利益的相互分离带来的,即建造者只关注前期的代价,而使用者更关注使用期的成本,因此非常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引入有效的市场调控机制(如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等)等手段,去实现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平衡。

  

  虽然建筑设计师、地产开发商、施工者等在整个建筑的生产过程中扮演不同的专业角色,但在绿色建筑的生成过程中所肩负的责任实际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绿色建筑价值观,对于建筑生产行为他们都需要有整体的视角和整合的思考,换言之,建筑设计师不仅需要关注设计技术、开发商不仅需要关注盈利性、施工者也不能只关注操作的便利性,而是都需要进行通盘考虑,化传统的纵向传递流程,为水平合作模式,才有可能实现绿色建筑的要求。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