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中国节能网

杨国栋:智能建筑快设计环节埋质量隐患-访谈

   2014-07-10 中国节能网3260
核心提示:    我国智能化工程建设已经有16年的历史;从无到有,从简单的模仿到自行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从仅有的布线系统到纳入智能化工程范围的

 

  

  我国智能化工程建设已经有16年的历史;从无到有,从简单的模仿到自行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从仅有的布线系统到纳入智能化工程范围的子系统越来越多;从炒作到务实,从迷茫到清醒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有成功的案例,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目前几乎是无建筑物不谈智能化,但有特色有水平的项目并不多,大多还是停留在模仿和类比的较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为此我们专访了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杨国栋,请他为什么展望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

  

  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杨国栋

  

  记者:请问您怎么看待目前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

  

  杨国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智能化工程市场无疑是在中国。

  

  目前我国智能化工程市场还比较浮躁;重复照搬的低水平建设项目还较多,真正能体现出人性化服务的智能建筑还不多。“集成商中标,农民工干活,设备提供商负责技术支持”的局面还比较普遍。集成商并未真正起到“集成商”的作用。若干个智能化工程子系统能够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体化系统并不多,离散的,单独运行的系统结构还占多数。这与不同建筑物,不同投资商的不同管理模式、投资偏少有直接关系,很多业主宁愿把钱花到外墙、地面和装修上,也不愿意增加对智能化工程的投入,当然与更深层次的涉及建筑领域内的整体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模式、长官意识等也不无关系。

  

  通用建筑设计院的智能化工程设计水平和设计深度是目前影响智能化工程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业主或投资商对设计院的设计均抱有很大的期望,以为设计院无所不能;其实不然,智能化工程属于专业设计范畴,一般通用设计院仅设计与建筑结构和平面相关的通用系统,市政资源、机电配套等;设计深度又受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初步设计设计深度要求的制约,专业性设计基本上用一句话“请专业设计配合设计,并由设计院认可”了事儿。但“工程预算”确是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出台的,这就为后续深化设计、施工等埋下了伏笔。

  

  记者:作为开发商应该从哪些原则或者标准选择智能建筑的产品?可否谈谈您的体会?

  

  杨国栋:目前市场上可选用的智能化工程产品很多;纳入智能化工程的子系统也越来越多,设备和产品包罗万象;有的子系统,如安防中的视频、门禁等,制造商成千上万;的确给很多业主或投资商或建设方在选用产品是左右为难,业主能看到的仅是设备或产品的外观和壳体,其内部的结构、配置、功能,包括管理软件可能相差甚远,非专业人士很难区分产品的优劣和真伪。

  

  提要:我国智能化工程建设已经有16年的历史;从无到有,从简单的模仿到自行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从仅有的布线系统到纳入智能化工程范围的子系统越来越多。为此我们专访了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杨国栋,请他为什么展望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

  

  就设备和产品的选择而言,根据目前评标程序来讲,第一,评标专家是根据事先招标文件中定义好的游戏规则,在某专家库内随机抽取专家,被抽到的专家的专业符合性具有一定的问题;专家是有专业的,让布线专家去评楼控系统的标,就相差的太多。当然,具有综合专业能力的专家也很多,但抽到的几率就很难说了;第二,评标专家的职责就是根据招标文件中事先定好的游戏规则和技术要求来审视竞标文件的符合性;符合性越好的技术评分当然就越高。但专家仅评技术标,其它的商务标和经济标基本上都是固定算法得分。有些项目的技术标还要求为暗标,原本之意是防止评标专家有印象之嫌;但暗标的游戏规则更不利于项目工程的实施;我就曾不止一次的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很疑惑也很迷茫但又无能为力,最后吃亏的肯定是业主。暗标规则是评标专家之评不报漏竞标公司身份的技术标或施工组织设计标,谁的符合性最好,当然技术评分就高。但智能化工程是一个整体工程,与系统框架、设备配置和选型、互通互连等软硬件产品都有相当的关系。

  

  记者:国家目前把环保节能与低碳减排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针对环境越趋恶劣的今天,您是如何看待智能建筑与节能的关系?如何做到更好节能?

  

  杨国栋:“节能环保”已经列为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之一;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目前节能环保和低碳减排是比较热门的话题;但终归是“雷声大、雨点小”;目前几乎没有所谓的智能建筑不上建筑设备管理(楼控)系统的;但大多效果却很差;开通率较低不说,开通后好用和适用的更是凤毛麟角。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管控对象是建筑物中的N多种机电设备,与暖通空调、供配电、电梯扶梯、水泵机组、照明等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了解和掌握楼宇控制系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深入了解各生产运营系统的结构设计,各设备的工作流程和调节工艺等才能将系统设计的实用和贴切;“只监不控”,仅是“启停控制,监测状态”的所谓楼控系统是起不到节能作用的。楼控系统应该是一个“闭环”的控制系统,而不是简单的“开环”系统。在系统结构设计上,设计院的系统工程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提要:我国智能化工程建设已经有16年的历史;从无到有,从简单的模仿到自行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从仅有的布线系统到纳入智能化工程范围的子系统越来越多。为此我们专访了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杨国栋,请他为什么展望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

  

  其二,若想节能,首先必须掌握在本建筑中,哪些地方耗了能,耗了多少能,通过数据的分析比对(与历史纪录比对,与其他建筑物同类设备比对等)才能确定耗能的合理性(即是合理耗能还是不合理耗能?)那么这些耗能数据的来源呢?当然是必备的计量手段。而目前的设计中计量手段较少(大部分仅有主干管路的计量,没有区域或分机组的计量),计量表具精度较低,且不按规定检定(按照相关规定,计量表具应按年检定),计量数据有效性差,缺乏数据比对分析环节。为了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控制手段、控制理论、控制策略均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据此,控制单元的功能和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但目前市场上,30年不变,甚至40年不变的控制器还在大规模采用,不能不说是业内人士的悲哀。

  

  建筑设备管理(楼控)系统是智能化工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和一个子系统,也是唯一能依靠节能降耗收回投资成本的子系统;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根据对N多个项目的调研,却是可用性较差,这与设计院、集成商、施工单位,甚至有些所谓的业内专家缺乏科学性、认真性和责任心不无关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