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中国节能网

林波荣:绿色建筑评价要注重性能优先-访谈

   2014-07-10 中国节能网3150
核心提示:    林波荣,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副教授,在水立方、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世博会的中国馆、新广州火

 

  

  林波荣,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副教授,在水立方、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世博会的中国馆、新广州火车站等等国家重大项目中担任节能技术负责人

  

  记者:目前我国建筑市场正在使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哪些,您认为现存绿色建筑标准存在哪些问题?

  

  林波荣:目前我国建筑主要使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国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其他国家的比较少见。现在通过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超过了120个,获得美国LEED认证的项目接近100个。我认为政府应首先在政府项目中带头实施强制性的绿色建筑设计。此外,在新的区域开发和城市建筑中,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融入进去,甚至会逐步变为考核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对于目前LEED标准在国内认证的问题,以及我对未来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的思考,我认为第一,中国的绿色建筑标识绝对不能盲目采用LEED。脱离中国的国情被外国的标识体系牵着鼻子走,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打着发展绿色建筑的牌子,用更高的财力投入,消耗更多的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与建设可持续社会南辕北辙。

  

  第二,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从措施性评价,逐渐过渡到性能性评价,即性能评价优先,措施引导优化的方式;并且要分地域、气候区和建筑类型、规模(如社区),对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细化。

  

  记者:在记者组织的在线讨论中,有网友提出“绿色建筑要花大钱才能打造好的,有限的预算会导致建筑完工后达不到设计的效果”,对此,您怎么认为?

  

  林波荣:事实上,从已经获得的一百来个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看,基本上一星级绿色建筑不增加成本,二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在50-140元/m2之间;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在250元/m2或更多一些。所以总的看,我觉得绿色建筑需要的增量成本是可以接受的,应该在2%-5%之间。

  

  对于绿色建筑增量的计算,关键是不能把一些当地已经强制性的技术要求,或者当地平均水平的建筑已经采取的技术都当成是增量成本计算。增量成本和建筑完工后是否能达到设计效果关系不大,建筑完工之后效果不佳,主要是施工招投标和过程控制问题,这是绝大多数项目的通病,但是这与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多少是不相关的。

  

  记者:业内有种观点认为节能建筑必须转化成节钱建筑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林波荣:节能建筑转化为节钱建筑,会有更好的发展效果,这是必然的。但是目前绿色建筑或节能建筑实际过程中节能效果和预期有差别的情况,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就事论事。例如,冰蓄冷主要是利用了峰谷电价差,节钱不节能,当然也有争论认为对于大电网是节能的;还有热电冷三联供的应用,有很多情况也是节钱不节能的。这些都表明,技术方案在设计优化过程中,应该通过详细的分析、评价和精专化的设计方法,优先选择初投资少,节能效果和运行费的节省多的技术,而不是简单的做技术、产品的加法。

  

  记者:目前我国建筑市场正在使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哪些,您认为现存绿色建筑标准存在哪些问题?

  

  林波荣:目前我国建筑主要使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国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其他国家的比较少见。现在通过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超过了120个,获得美国LEED认证的项目接近100个。我认为政府应首先在政府项目中带头实施强制性的绿色建筑设计。此外,在新的区域开发和城市建筑中,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融入进去,甚至会逐步变为考核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对于目前LEED标准在国内认证的问题,以及我对未来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的思考,我认为第一,中国的绿色建筑标识绝对不能盲目采用LEED。脱离中国的国情被外国的标识体系牵着鼻子走,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打着发展绿色建筑的牌子,用更高的财力投入,消耗更多的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与建设可持续社会南辕北辙。

  

  第二,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从措施性评价,逐渐过渡到性能性评价,即性能评价优先,措施引导优化的方式;并且要分地域、气候区和建筑类型、规模(如社区),对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细化。

  

  记者:在记者组织的在线讨论中,有网友提出“绿色建筑要花大钱才能打造好的,有限的预算会导致建筑完工后达不到设计的效果”,对此,您怎么认为?

  

  林波荣:事实上,从已经获得的一百来个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看,基本上一星级绿色建筑不增加成本,二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在50-140元/m2之间;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在250元/m2或更多一些。所以总的看,我觉得绿色建筑需要的增量成本是可以接受的,应该在2%-5%之间。

  

  对于绿色建筑增量的计算,关键是不能把一些当地已经强制性的技术要求,或者当地平均水平的建筑已经采取的技术都当成是增量成本计算。增量成本和建筑完工后是否能达到设计效果关系不大,建筑完工之后效果不佳,主要是施工招投标和过程控制问题,这是绝大多数项目的通病,但是这与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多少是不相关的。

  

  记者:业内有种观点认为节能建筑必须转化成节钱建筑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林波荣:节能建筑转化为节钱建筑,会有更好的发展效果,这是必然的。但是目前绿色建筑或节能建筑实际过程中节能效果和预期有差别的情况,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就事论事。例如,冰蓄冷主要是利用了峰谷电价差,节钱不节能,当然也有争论认为对于大电网是节能的;还有热电冷三联供的应用,有很多情况也是节钱不节能的。这些都表明,技术方案在设计优化过程中,应该通过详细的分析、评价和精专化的设计方法,优先选择初投资少,节能效果和运行费的节省多的技术,而不是简单的做技术、产品的加法。

  

  记者: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是涵盖建筑的整个周期,而在现实操作中,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和管理,往往更重视设计阶段,而轻建筑施工和运行阶段的节能监管。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林波荣: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目前,国内运行一年之后来申请标识的项目仅仅10个,不到10%的比例。还是比较少,这客观说明了施工绿色和运行绿色的推广还不够。主要是很多项目还是仅仅重视设计阶段的标识。另外,运行标识的周期比较长也是一个原因。不过,我觉得大型企业(包括住宅和商业房地产开放企业)和一些政府项目的业主,还是比较重视运行评价标识的。我相信,再通过一、两年的推广,应该会有很大的改观。

  

  记者:您认为我国建筑的能耗现状是什么样的水平?能否预测一下,我国建筑节能在五年后,将会有哪些方面的加强和改善?

  

  林波荣:目前,我国北方集中采暖地区的能耗水平还是高于同气候、同纬度国家的采暖能耗,达到相同室内舒适度的时候,采暖能耗大约比发达国家高50%或更多;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水平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普通办公楼、住宅的电耗大概是发达国家的1/2-1/3左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传统的节俭型生活方式和行为节能文化。

  

  我觉得,北方集中采暖地区继续热改,我国的采暖能耗有望下降20%左右;通过抓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节能效果有望实现20%左右。但是需要对长江流域住宅的空调采暖方式进行创新改革,否则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这一区域的住宅能耗会不断提高。另外,住宅生活热水能耗会大幅度提高,需要我们格外重视。我估计在5年后,中国建筑能耗会比2010年增长35%-40%。但是如果节能措施到位,可以实现15%-20%的能耗降低。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