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中国节能网

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与其他电话网网间互联技术规范

   2014-07-17 中国节能网2920
核心提示: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与其他电话网(固定本地电话网、已与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陆地蜂窝移动通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与其他电话网(固定本地电话网、已与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网间互联。本规范规定了互联原则、互联点(POI)及互联点(POI)两侧的交换机设置、拨号方式、路由组织、以及信令、计费、同步、传输等技术要求。本规范未说明的技术要求可参见相应技术规范。

本规范还对有关的现有电话网网间互联的技术要求作了规定和说明。

二、互联原则

1.在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覆盖到的地区,用户可以选择使用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该网覆盖到其他地区的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

本规范所称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覆盖到的地区,是指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设置长途交换机的地区,和未设置长途交换机但长途电路已通达到的地区。

2.用户选择使用归属电信企业的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时,不加拨长途过网号。

用户自由选择使用非归属电信企业的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时,加拨长途过网号;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用户可以通过预置方式固定选择非归属电信企业的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用户在预置期间,不
能同时自由选择其他国内长途电话网。

电信企业专有电话如公用电话、投币电话、磁卡电话、IC卡电话能否选择使用非归属电信企业的国内长途电话网,由互联双方协商确定。

本规范所称预置方式,是指根据用户选择国内长途电话网的要求,归属电信企业在发端交换机上预先设置数据,以使用户选择使用非归属电信企业的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时不加拨长途过网号。

3.在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设置长途交换机的本地网内,该网长途交换机可以与固定本地电话网汇接局(或具有同等级别的其他交换机)、已与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交换机互联。

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长途交换机,可以通过长途电路,与未设置长途交换机但长途电路已通达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本地网的固定本地电话网汇接局(或具有同等级别的其他交换机)、已与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交换机互联。

4.在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设置长途交换机的本地网内,该网长途交换机可以与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交换机(MSC/GMSC)互联。

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长途交换机,可以通过长途电路,与未设置长途交换机但长途电路已通达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本地网的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交换机(MSC/GMSC)互联。

5.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与其他国内长途电话网不互联。

6.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与国际出人口局的互联另行规定。

7.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与其他电话网网间各种业务的互通,均需经过互联点
(POI)。互联点(POI)两侧的交换机应根据网间结算需要对来去活进行计费。

8.网间互联的通信服务质量应满足公用电话网技术体制的要求。其中长途中继电路呼损率应不大于1%,长市中继电路呼损率应不大于0.5%,各中继群每线平均忙时话务量应不大于0.7Erl。

三、互朕点(POI)及直朕点(POI)两侧的交换机设置

1.本规范所称互联点(POI),是指新建国内长途电胞与现有电话网网间互联的物理接口点。互联点(POI)的具体位置应设置在网间互联传输线路的远离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长途交换机的一端。

2.本规范所称互联点(POI)两侧的交换机,其中一侧是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长途交换机,另一侧是固定本地电话网汇接局(或具有同等级别的其他交换机)。已与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交换机、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交换机(MSC/GMSC)。

3.在本地网范围内,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与其他电话网网间均可以设置两个以上(含两个)互联点(POI),其数量应根据网络安全和网间业务量由互联双方协商确定。

4.一个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长途交换机,可以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一个(或多个)本地网的固定本地电话网多个汇接局(或具有同等级别的其他交换机)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多个交换机( MSC/GMSC)互联。

同一固定本地电话网汇接局(或具有同等级别的其他交换机)、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交换机(MSC/GMSC),可以为不同业务网互联时所共用。

5.在本地网范围内,考虑到网络安全和业务需要,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长途交换机可以设置一个以上。当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长途交换机超过一个时,互联点(POI)两侧的交换机可以交叉连接。

四、拨号方式

以使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内长途电话网为例。

1.中国电信固定电话用户、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筹)(以下简称中国移动集团)移动电话用户选择使用中国联通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

自由选择时用户拨叫:193+0+ 长途区号+固定本地电话号码或特种业务号码;

采用预置方式固定选择时用户拨叫:0+长途区号+固定本地电话号码或特种业务号码。

2.中国联通固定电话用户、各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用户选择使用中国电信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

自由选择时用户拨叫:190+0+长途区号+固定本地电话号码或特种业务号码;

采用预置方式固定选择时用户拨叫:0+长途区号+固定本地电话号码或特种业务号码。

3.已与中国电信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的用户,选择使用中国联通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拨号方式同1。

已与中国联通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的用户,选择使用中国电信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拨号方式同2。

4.各固定本地电话网、已与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的用户、中国联通移动电话用户选择使用归属电信企业的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

用户拨叫:0+长途区号+固定本地电话号码或特种业务号码。

5.中国移动集团移动电话用户未选择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仍按原拨号方式进行。

6.各固定本地电话网、已与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的用户呼叫各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用户,仍按原拨号方式进行。

7.各固定本地电话网、已与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用户呼叫国际电话,仍按原拨号方式进行。

五、路由组织

1.在主叫用户和被叫用户所在地,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均设置长途交换机。

(1)各固定本地电话网、已与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的用户选择使用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

(2)各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用户选择使用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

2.在主叫用户或(和)被叫用户所在地,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未设置长途交换机但长途电路已通达到的路由组织。

3.各固定本地电话网、已与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用户不加拨长途过网号(预置方式及用户选择使用归属电信企业的国内长途电话网除外)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的路由组织,由互联双方协商确定。

4.各固定本地电话网。已与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用户选择使用归属电信企业的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该网覆盖不到地区的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时,具体路由组织由互联双方协商确定。

5.各固定本地电话网、已与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用户选择使用非归属电信企业的国内长途电话网呼叫该网覆盖不到地区的固定电话用户或特种业务,应在该网发端长途交换机进行拦截,并向主叫用户送辅导音。

6.国际电话业务由中国电信一家经营时,各固定本地电话网、已与固定本地电话网实现DID联网的区域性专用网、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用户呼叫国际电话的路由组织,仍按原技术规范规定的方式进行。

六、信令要求

1. NO.7信令

(1)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的NO.7信令网采用全国统一的24位信令点编码。

(2)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与其他电话网网间信今采用直联方式。目前信令采用TUP、SCCP功能。今后若开放窄带ISDN业务,信令采用ISUP功能。N.7信令的具体信令要求参见《中国国内电话网No.7信号方式技术规范》和《No.7信令网技术体制》等相应技术规范。

2.随路信令

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与其他电话网网间原则上采用NO.7信令,当条件不具备时可先采用随路信令过渡。随路信令的具体信令要求参见根B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

3.其他

当一个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长途交换机覆盖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多个本地网时,互联点(POI)两侧交换机间信令为长市中继信令。

七、计费要求

1.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长途交换机具有对长途去话呼叫进行详细计费的功能。

2.互联点(POI)本地网侧的交换机可以为不同业务网所共用,以疏通固定本地业务、移动业务、长途业务、国际业务,并应具有对网间呼叫进行所需计费的功能。

八、同步要求

新建国内长途电话网与其他电话网网间采用准同步方式,具体方案由互联双方协商确定。具体同步要求参见《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

九、传输要求

新建国内外长途电话网与其他电话网网间互联时,全程传输标准应与其他国内长途电话网的全程传输相同。具体接续质量要求参见《自动交换电话(数字)网技术体制》和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技术体制》。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