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约能源法》)正式发布。《节约能源法》对节约能源(以下简称节能)作出明确界定——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节约能源法》指出,节约资源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
在解决能源供求平衡的措施方面,节能意味着通过能源利用方式的改进,使能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水平,是从需求一侧缓解能源供需矛盾。这一方面减轻了供应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使用侧的能源费用支出以及能源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所以,节能成为世界各国解决能源问题的优先考虑措施。
在住宅内实施的节能措施主要有:改进建筑结构,充分利用环境条件;优化器具的设计,使用新型能源转换方式,提高器具能效;通过改进能源利用方式,实现节能。
建筑结构节能
在诸多节能技术措施中,利用建筑结构实现节能通常是最经济的方式。在建筑行业,被动节能是指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具体则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利用建筑朝向、遮阳的合理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与被动式技术对应的是主动式技术,即通过机械设备干预手段为建筑提供采暖、空调、通风等舒适环境控制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以优化的设备系统设计、高效的设备选用实现节能。
现代被动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利用高绝热性能和高气密性的围护结构,以太阳能和家电设备的散热作为热源,最大限度减少或不使用主动供应的能源,并尽量采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全世界约有1.5万户被动式节能住宅,绝大多数分布在德语区国家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德国,被动式节能住宅的建筑成本仅比传统房屋高5%~7%。
由于被动节能措施的应用受地理条件制约,具有主动特征的气候条件利用装置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这成为被动节能措施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这类装置被视为新一代节能家用电器。
在典型的被动式节能住宅内,新风输送是利用电动风机实现的。但是,日本三协立山铝业公司却另辟蹊径,以节能窗户“ARM~S”为基础,配套利用自然能源进行新风输送,驱动室内排风系统,除了阀门调节消耗少量电力,换气过程不消耗任何电力。该系统可利用受建筑物轮廓及周围条件等影响而形成的气流,或通过设置通风道对气流进行调节,无需消耗动力,利用室外气流形成的压力以及室内外温差所产生的气压差(重力)进行换气。该技术的关键是在迎风处设置可挡风的突出结构,将气流导入室内;在背风处利用突出结构形成的较低气压,促使内部空气排出。该技术使得以往无法引入室外气流的单侧开口也可以进行换气,有效利用自然风送风及排气。同时,利用风量调节阀调节外部空气,控制风量。根据风压调节通风道的宽度,当风较弱时,引入风;当风较大时,关闭调节阀控制风量。
在解决能源供求平衡的措施方面,节能意味着通过能源利用方式的改进,使能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水平,是从需求一侧缓解能源供需矛盾。这一方面减轻了供应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使用侧的能源费用支出以及能源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所以,节能成为世界各国解决能源问题的优先考虑措施。
在住宅内实施的节能措施主要有:改进建筑结构,充分利用环境条件;优化器具的设计,使用新型能源转换方式,提高器具能效;通过改进能源利用方式,实现节能。
建筑结构节能
在诸多节能技术措施中,利用建筑结构实现节能通常是最经济的方式。在建筑行业,被动节能是指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具体则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利用建筑朝向、遮阳的合理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与被动式技术对应的是主动式技术,即通过机械设备干预手段为建筑提供采暖、空调、通风等舒适环境控制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以优化的设备系统设计、高效的设备选用实现节能。
现代被动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利用高绝热性能和高气密性的围护结构,以太阳能和家电设备的散热作为热源,最大限度减少或不使用主动供应的能源,并尽量采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全世界约有1.5万户被动式节能住宅,绝大多数分布在德语区国家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德国,被动式节能住宅的建筑成本仅比传统房屋高5%~7%。
由于被动节能措施的应用受地理条件制约,具有主动特征的气候条件利用装置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这成为被动节能措施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这类装置被视为新一代节能家用电器。
在典型的被动式节能住宅内,新风输送是利用电动风机实现的。但是,日本三协立山铝业公司却另辟蹊径,以节能窗户“ARM~S”为基础,配套利用自然能源进行新风输送,驱动室内排风系统,除了阀门调节消耗少量电力,换气过程不消耗任何电力。该系统可利用受建筑物轮廓及周围条件等影响而形成的气流,或通过设置通风道对气流进行调节,无需消耗动力,利用室外气流形成的压力以及室内外温差所产生的气压差(重力)进行换气。该技术的关键是在迎风处设置可挡风的突出结构,将气流导入室内;在背风处利用突出结构形成的较低气压,促使内部空气排出。该技术使得以往无法引入室外气流的单侧开口也可以进行换气,有效利用自然风送风及排气。同时,利用风量调节阀调节外部空气,控制风量。根据风压调节通风道的宽度,当风较弱时,引入风;当风较大时,关闭调节阀控制风量。